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拒絕偽改革警惕不改革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近日在遼寧考察期間,多次談及改革問題——既談到了社會事業的改革和發展,也談到了政治體制的改革。改革仍是一個關鍵詞。

溫總理的這些講話,其實是一系列中央文件關于改革精神的又一次體現。繼續推進經濟與政治體制改革,特別是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意義重大。胡錦濤總書記在今年“7·1”講話中,更是強調要不失時機地推進改革。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會是亙古不變的,如將不盡,與古為新”——改革的意義毋庸置疑,但改革的現實與前景卻不能不令人有幾分擔憂。不改革,當下的困局就無法打破,可是由于涉及到太多部門利益的重新調整與再分配,改革的進程和前景似乎難以令人樂觀。

從改革目標來看,任務著實艱巨。包括政府職能的轉變、社會體制的改革、經濟體制的深化及司法體制改革等,都到了一個關鍵時期。過去的漸進式、局部性的改革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新階段中的改革要求,改革正日益走向縱深,難度也勢必越來越大。


同時,新的社會階段中,調整經濟結構、改變發展方式成為重中之重,社會建設也擺在了更突出的位置,提供更多、更高質量的公共服務產品,亦成為必需,這需要改革的不斷深化作為一個重要的推動力。

不過,今天的改革過程中卻遇到了不少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這樣幾類,一種是試圖改,但執行不力;一種是高喊改革口號,卻行不改革之實;還有一種是有意無意地阻攔改革,方法手段亦是各顯神通。

比如,公車改革不斷被提上改革日程。公車改革的不盡如人意,并非改革舉措有多大問題,乃因政策執行不到位,使得政策效應被嚴重消解。因為阻力之大,反過來導致改革動力被弱化,違規用車的官員也不會得到真正的懲罰。公車改革長期徘徊不前,關鍵就在于此。換句話說,這項改革觸及了太多的既得利益者。這個群體,又都是公共權力的擁有者、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及公共話語權的掌握者。因此,改革一直相當無力。

又比如,削減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把政府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一直是重要的改革目標。過多的、不合理的行政審批事項,不僅會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步伐,也會導致尋租空間的形成。強化轉變政府職能,將有助于大大激發市場的投資活力、減少政府官員的腐敗機會。

應該說,這方面的改革是有些成績的,但也要看到,有些政府部門能拖就拖,在利益的驅使下,能不改就盡量不改,能晚改就盡量不早改。有些地方的發改委,還傳出了審批事項增多的消息。有些官員,身為公仆,卻總是在想方設法為自己創造尋租的空間。

壟斷行業的改革是另一個典型的例子。多年來,改革壟斷領域的呼聲一直很高,但改革攻堅卻相當不容易,原因簡單,改革是利益的再分配過程,壟斷領域的改革必然觸及部分人的既得利益。拓寬民間投資的領域和渠道長期以來只是一句空話,“玻璃門”的現象難以成為歷史,原因正在于此。一些原先支持改革事業的利益群體,在成為既得利益集團之后,走向了改革事業的對立面,成為改革的阻力。顯然,壟斷行業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需要超越這種阻力。

改革從來是多艱的事業,這些現象不足為奇。透過這些現象,偽改革與不改革的問題,一覽無余。今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改革過程中遇到的這些難題擺在改革者的眼前,無法忽視。在時間維度上,“十二五”階段是“關鍵時期”,也是“攻堅時期”。在“十二五”階段,中國要想從制度的進步中獲得新的發展動力,必須依賴改革。中國的政治、經濟與社會圖景是復雜而困難的,極具挑戰性。這樣的形勢,也是在倒逼制度的繼續進步,以及改革的繼續深化。中國,需要在改革中超越過去,在改革中迎接未來。這個時候,拒絕偽改革,警惕不改革,意味深長。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