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中國CEO盧伯卿:民企苦練內功更重要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在全球經濟復蘇前景不明,企業原材料、勞動力成本上升,融資環境緊迫等多重夾擊下,民營經濟該往何處去?
德勤中國CEO盧伯卿和他的同事們認為,盡管民營企業面臨的局面比以往更為復雜,但沉下去將企業搞好,做好企業成本管理和模式創新,才是中國民營企業的出路。他們也承認,民營企業營商環境比起上世紀90年代好了很多,但情況更為復雜。
在博鰲亞洲論壇期間,盧伯卿和德勤中國北方區合伙人陳建明參加了民營企業家圓桌會議。會議上,民營企業的經營者們都在抱怨成本上升、融資難。30位民營企業家在現場接受了一份調查。調查顯示,37%的被調查者認為勞務成本上升最顯著,22%的被調查者認為稅收及稅費相關成本上升最顯著。
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盧伯卿表示,改革開放30年取得極大成功,一開始門檻低,許多民營企業賺得第一桶金,在發展到一定規模后,整個生產成本在上升,不管是民營還是國有企業都面臨著成本上升瓶頸,這也造成企業經營困難。
陳建明認為,要具體區分不同的行業。有的行業民營企業經營得很好,而那些單純依靠代工或低端制造業生存的企業則面臨很大挑戰。
“在這種情況下,怎么辦?企業還是要提高勞動生產率、資金使用效率,要去尋找新的產品模式,要去創新。”陳建明說。
隨著信貸政策的收緊,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日益顯現。盧伯卿認為,商業銀行的牟利本性決定了貸款的走向。全球來看,初創企業都很難得到銀行貸款,只有那些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才可能受到追捧。
“也要注意到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并不完全一樣,民營企業也有大的企業,有些不能相提并論。”盧伯卿說,“中國直接融資渠道還是窄的,尤其是對于初創企業,融資比較困難,在中國,天使投資也才剛剛起步。但不能只怨天尤人,還是要有一個拼搏的過程。”
在論壇上的上述調查顯示,42%的被調查者認為,其他融資渠道如民間拆借、共同基金是未來民營企業最重要的融資渠道,只有12%的選擇了銀行貸款。
陳建明認同民營經濟融資環境不寬松的現實。但他同時認為現在中國民營企業面臨的融資環境比起上個世紀已經寬松很多,可選擇融資渠道更多。“現在政府監管機構需要解決不平衡的問題,一是不同發展規模的企業融資是不平衡的,二是區域發展不平衡。”
銀監會統計顯示,截至2010年12月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小企業貸款余額為7.27萬億元,占全部企業貸款余額的24.01%。
“拿7萬多億貸款來說,上規模的中小企業貸款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蘇、廣東、上海,超過50%融資在這些地方,因此宏觀調控需要考慮中西部怎么辦。”陳建明說。
除了成本上升和融資難問題,民營經濟還面臨進入門檻的難題。“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明文禁止準入的行業和領域,市場準入標準和優惠扶持政策要公開透明,不得對民間資本單獨設置附加條件。現實卻是,無形的玻璃門依然存在。
在上述30位民營企業家調查中,51%的被調查者認為市場準入是民營企業發展面臨困難最集中的方面,21%的被調查者認為是管理水平。
德勤的兩位管理者認為,民營企業的角色還不清晰,“十二五”規劃中規定的民營經濟發展有關表述實施彈性太大,要給出一些具體的界定,國有企業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