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冬:聖嬰威脅 糧食價格危機並沒有完全消退
鉅亨網新聞中心 台北
知名經濟學家陶冬於其博客發表的最新文章中分析,在聖嬰現象、資本投機需求與生物燃料對農產品的需求下,雖然已開發國家面臨著通縮問題,但在新興國家,糧食價格危機並未完全消失。
以下是陶冬博客文章全文:
今年的初夏特別熱,都是厄爾尼諾(El Niño,西班牙語意為聖嬰)惹的禍。中國的炎熱天氣,與澳大利亞、阿根廷、印度的極端乾旱相比,則是小巫見大巫。
厄爾尼諾現象,是指熱帶太平洋區域季風洋流出現異常而帶來的反常氣候,通常每2-7年來襲一次,上次現身是2006年的事情。跟隨地球自轉,太平洋的季風洋流一般由東向西移動,為太平洋西岸帶來熱帶降雨。當厄爾尼諾襲來時,季風洋流變成由西向東移動,太平洋表層的溫熱氣流被抽向東岸,大洋海水變得平靜,水溫異常升高,太平洋西岸的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和印度會出現大面積的乾旱,東岸赤道附近則出現澇災,而東岸高緯度地區時澇時旱。
厄爾尼諾所帶來的平靜海面,曾成就了麥哲倫在1520年的環球航行,不過它為人類帶來的更多是災難。世界的糧倉澳大利亞、阿根廷,今年均遭受罕見的旱災,糧食收成(尤其是小麥)減產10%以上基本已成定局。人口大國印度六月份的雨季降水僅有平時的46%,比過去40年中四次大旱災的情況更嚴重。
IMF經濟學家阿倫·布魯納(Allan Brunner)的研究顯示,厄爾尼諾與20%的商品通貨膨脹相關聯,與G7國家中10-15%的消費物價通脹相關聯。2007年全球範圍內糧食通脹,直接與2006/2007年的厄爾尼諾有關,而1997/1998年的厄爾尼諾對全球物價的影響更大。
厄爾尼諾現象,重災區主要集中在太平洋兩岸的近赤道地區,對處在中緯度的中國有影響但並非決定性因素。在過去的40年中,共有11次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對中國氣候具有重大影響的只有一次。1998年中國北方嚴重乾旱,而南方則洪澇成災。今年的氣候狀態,有類似1998年的地方。如今的糧食價格,呈明顯的全球互動特徵。國際糧食價格波動,隨時可能影響中國國內的糧價乃至物價。
影響世界糧食價格的,當然不止厄爾尼諾一個因素。受前兩年糧價暴漲刺激,全球糧食耕種面積創出新高,2008年糧食總產量突破23億噸,製造出歷史新紀錄。豐收後一些糧食出口國相繼取消出口禁令,進一步加劇了供過於求的局面,經濟學人雜誌的糧食價格指數去年暴跌40%。幾個月前,國際糧農組織估計2009年全球糧食總產量為22億噸,實際產量可能介乎21-22億噸,供需應可大致平衡。
在今後12個月,筆者認為有三個因素可能打破目前的供需均勢,糧價上漲的壓力或許大過下降的動能。第一個是生物制能對的糧食需求。美國玉米產量中有1/3在2007年被用來製造乙醇,此數目在2008年大跌。但是如果石油價格隨著經濟復蘇重新上到70美元/桶以上,生物能源對糧食的需求勢必大增。大體上說,加利福尼亞州汽油價格超過每加侖3美元,替代燃料需求就會出現。最近,加州汽油價格已經突破了3美元。
第二個是資本投機需求。金融海嘯似乎已告一段落,資金又重新向風險資產移動。央行瘋狂的流動性注入,加深了人們對通脹的擔心。此次是全世界央行同時犯規,估計一部分資金最終會選商品作為替代儲蓄貨幣。由於農產品的需求波動較小,相信會受到青睞。美元可能的貶值,更為商品價格上漲預期火上澆油。
第三個就是厄爾尼諾。氣候的預測與經濟預測有一個共同點,便是預測失誤的可能性頗大。氣象學家現在認為,這是一次比較溫和的厄爾尼諾現象。一旦乾旱情況持續到明年,並繼續蔓延,2010年的糧食供應便會受到嚴重制約,加上經濟復蘇帶來的需求上揚,農產品價格可能在明年有明顯的上升。
這一輪經濟衰退,將世界多數國家的消費物價指數均拉至負數,通縮壓力暫時大過通脹。不過這主要表現為就業市場的衰退和產能過剩的惡化,零售食品價格其實下降得並不多,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的食品價格甚至不跌反升。糧食價格危機,其實並沒有完全消退。
陶冬的博客網址:http://blog.cnyes.com/My/taodong/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