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還算合理
鉅亨網新聞中心
今年是“巨無霸指數”誕辰25周年。
追溯到1986年,倫敦《經濟學人》(Economist)雜志發明了“巨無霸漢堡”貨幣指數(Big Mac index),并將之視為衡量一國貨幣水平的指標,匯率由此更加容易理解。
巨無霸指數選取了麥當勞連鎖店中的巨無霸漢堡作為購買力平價參照物,并假設它在全球所有地區的售價一樣,由此來決定各國貨幣比價。而今,該指數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標準,美國政策甚至一度引用該指標的數據迫使人民幣升值。
用漢堡價格評價匯率
購買力評價理論是漢堡經濟學的基礎,其提出者相信,匯率的長期走勢應該使兩個國家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相等。
在美國,一個巨無霸漢堡的價格為4.07美元,而在中國,如果按照美元兌人民幣的正常匯率計算,一個巨無霸漢堡的價格僅為2.27美元,低于美國44%。與此相反,瑞士和挪威的漢堡價格卻要高出100%,同時歐元兌美元的匯率也高估了近21%,英鎊略微低估,日元則恰好在正常水平。按照購買力評價理論,在以上的例子中,只有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實現購買力評價所要求的均衡狀態。
然而,漢堡經濟學并沒有讓所有人信服。盡管漢堡在世界各地可以保證同質同量,且可視作一種包含了多種原料和勞動的綜合指數,但漢堡畢竟不是跨國交易的主要標的,其價格也很容易被諸如租房成本和工資等要素所扭曲。
原本,巨無霸指數只是作為衡量貨幣是否反映其真實價值的輔助性參考指標,如今卻有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根據它預測匯率市場的走向。
細觀巨無霸指數,不難發現,除了巴西、阿根廷之外,大部分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明顯低估。但是,勞動力成本低下,使得這些國家商品的平均價格低于發達國家水平。這也正是“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產生的基礎。
發達國家生產率較高,從而使得貿易部門的工資遠高于發展中國家的水平。同時,工廠對工人的爭奪,也推高了非貿易產品和服務的價格,而非貿易品正好是發達國家的弱勢,因而非發達國家商品的平均價格就顯得更加便宜。
再看看中國,這里的人均收入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如果按照經濟理論中的說法,在此情況下,匯率應該低于長期的購買力平價(在經濟學上,是一種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系數,以對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進行合理比較)。
購買力平價理論表明,隨著中國富裕程度的上升,中國的匯率走勢應該放在一個更長的時期來看待,而不僅僅局限于當下的匯率平衡。
與人均GDP建立聯系
會讓巨無霸指數更合理
只不過,商品價格和GDP的關系或許可以估量一種貨幣當前的合理價格。
通過左邊2個圖表,我們可以觀測到多個國家的巨無霸漢堡價格和人均GDP之間的最佳組合曲線,計算出每個國家對商品的預期價格和實際價格的差額,來評估該國貨幣是否被低估似乎比購買力評價理論更有力度。
這顯然是一種將人均GDP進行調整的處方,而且已經被巴西人用過了頭,一度將其貨幣高估100%。
盡管指數經過改進,但歐元兌美元的匯率仍高估36%,將歐元區非競爭性經濟體表露無疑。經過對歐元區成員國內漢堡價格的比較,經過調整的巨無霸指數顯示,意大利、西班牙、希臘以及葡萄牙的匯率與德國相比都被嚴重高估。奇怪的是中國,以此種調整后的指數計算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水平,卻處于合理水平,而這個合理水平的前提是人民幣和美元都被低估。
如果按照貿易加權計算,人民幣只被低估7%,尚未達到發動一場貿易戰的水平,而且這個被低估的百分比遠低于預期。此前,人民幣升值使得中國的經常賬戶盈余減少,由此預計人民幣將被低估20%至25%。一旦經常賬戶盈余縮減,基于盈余縮減水平計算出來的人民幣被低估的水平也將逐漸降低。
經濟學家們預計,今年中國的經常性賬戶盈余將從2007年GDP的11%降為GDP的4%。隨著中國生產力的提高,不論是通過貨幣升值的還是通貨膨脹的方式,都有必要提高人民幣的實際匯率,而令經濟學家值得推敲的是,利用素有“晴雨表”之稱的巨無霸指數測算,而今的人民幣并未嚴重低估。
看來,誕生了25年的“巨無霸指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只是目前通過調整人均GDP可以讓該指標更為合理,也能更清晰地告訴人們“錢該用在哪個刀刃上”。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