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行業

碳金融:我國尚未進入角色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上海證券報)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的大挑戰,英國政府在2003年能源白皮書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經濟」概念,隨之迅速獲得世界範圍的認同與推廣。「綠色金融」的概念由此應運而生,並且體現為「赤道原則」。此後,隨著綠色金融的深化,人們逐漸開始用「碳金融」來泛指所有服務於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金融活動。

通常來看,國際範圍內與低碳經濟相關的綠色金融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碳交易」市場機制,包括基於碳交易配額的交易和基於項目的交易;二是機構投資者和風險投資介入的碳金融活動;三是碳減排期貨、期權市場,《京都議定書》簽訂以來,碳排放信用之類的環保衍生品逐漸成為西方機構投資者熱衷的新興交易品種;四是商業銀行的碳金融創新。在初期,商業銀行參與碳金融的常見途徑是為碳交易提供中介服務,此後則逐漸發展出多種方式,包括設計各種碳金融零售產品,以及為企業直接提供融資服務等等。

在發展碳金融方面,渣打銀行、美國銀行、匯豐銀行等歐美金融機構做出了有益的創新試驗。新興市場機構也不甘落後,如韓國光州銀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推出了「碳銀行」計劃,嘗試將居民節約下來的能源折合成積分,用積分可進行日常消費。

可以預計,面臨工業化帶來的環境惡化,以及歐美對低碳經濟的態度不斷變化,中國將來必然得承擔起一定的國際減排義務。目前,中國政府已提出,到2010年,萬元GDP能耗指標必須降到2.1噸,據測算,2012年以前中國通過CDM(清潔發展機制)項目減排額的轉讓收益可達數10億美元。為此,中國已被許多國家看作是最具潛力的減排市場。因此,依托CDM的「碳金融」,在中國應該有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並蘊藏著巨大商機。


迄今為止,中國金融業的碳金融活動,主要是各類「綠色信貸」業務。儘管銀行對綠色信貸興趣不斷提升,但其在銀行信貸總規模中的比重仍然較小。例如,作為國內綠色信貸的「先驅者」,興業銀行在2008由於採納「赤道原則」,遭遇市場對其業績下滑的擔憂,當時興業銀行也被迫表示其業務中屬於「赤道原則」範圍的比例較小,這從側面反映國內銀行在綠色信貸方面的投入規模仍然有限。這是由多方原因所造成的,最根本的,還是由於全面促進綠色信貸發展的外部環境仍未建立起來。一則,由於綠色信貸的概念還並不明確,缺少具體的綠色信貸指導目錄,當前在統計銀行貸款規模時,也並未對「綠色貸款」單辟通道統計,未能使綠色信貸獲得信貸政策的傾斜。二則,中國企業對綠色信貸的需求還處於初級階段。三則,綠色信貸面臨著項目融資技術評估的複雜性,銀行開展這些項目缺乏人力資源和技術基礎。四則,綠色信貸還面臨著項目風險控制上的困難,例如,節能減排貸款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服務於中小企業,但這也帶來了更高風險。

面對全球碳金融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中國政府和金融機構已沒有別的選擇,只能盡快「進入角色」。

從政府和監管部門角度來看,首先是要全面提升綠色信貸的發展水平。具體而言,先要加強綠色信貸需求的培育,改革價格、稅收、環保等體制,為綠色信貸的推進提供必要的外部條件。然後是促進行業規則或慣例的統一,協調綠色信貸業務中的內容、標準和程序,從而便於相關交易有可靠的預期和參照。再有是增加政府投入和推動,提高銀行業發展綠色信貸項目的技術水平。最後是出台鼓勵和優惠政策,支持銀行業在碳金融方面的業務創新。

政府還應盡快推動碳交易機制的設計,完善交易場所、交易平台和交易產品等,理順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的關係,並且針對未來我國可能承擔的碳排放責任,深入研究其在區域間的成本分擔和利益補償機制。

從金融機構的角度來看,第一,銀行業除了關注傳統的節能減排信貸領域,還應重視綠色信貸相關的中間業務,即在推動與企業的融資業務合作同時,加大衍生產品的創新力度,為企業提供投資理財、財務顧問、結構化融資、融資租賃等金融服務。第二,證券業、保險業也面臨創新機遇和挑戰。例如,隨著政府相關政策的推進,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將成為綠色保險的主要內容。而綠色證券則表現為在企業進入資本市場、以及上市公司的再融資過程中,必須符合更加嚴格的環保標準。第三,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私募基金、投資公司等也應成為碳金融的重要參與者,通過股權投資或者項目直接投資,推動綠色項目的建設,並從中獲得合理的利潤回報。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