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死囚成中國器官移植主要來源的悲愴

鉅亨網新聞中心


“由于缺乏公民自愿捐獻,死囚器官成了器官移植的主要來源。”兩會上,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的一席話,夾雜著無奈,裹挾著悲愴。中國器官移植界,的確需要一場徹底的、持久的拯救。

3月6日,在全國政協小組討論會上,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表示,器官緊缺是中國器官移植發展的瓶頸。由于缺乏公民自愿捐獻,死囚器官成了器官移植的主要來源。黃潔夫并透露,在衛生部和紅十字會組織下,中國即將建立器官移植應對系統,增加器官移植的分配公信力和執法力度。

人口眾多的中國呈現出潛在且龐大的器官移植市場,而器官移植所需供體的來源不足,旋即成為突出的矛盾。在中國,每年有約100萬患者需要腎移植,約30萬人終末期肝病患者需要肝移植,但每年全國能開展的移植手術不過約1萬例。而死刑犯被執行死刑后的尸體器官,是中國最主要的移植器官來源。

在官方公開的文本中,公眾很難獲得死囚器官摘取的具體信息。但從媒體過往幾年的零星報道中,仍可發現一些端倪。《金陵晚報》曾報道稱,著名影視演員傅彪2004年9月進行了一次肝移植,所移植的肝臟就來自山東一名20多歲的年輕死囚。


當然,并非只有中國利用死囚器官。事實上,在世界各國,關于死囚器官的利用一直充滿倫理的沖突。有人對死囚器官利用表示有條件支持,他們的邏輯是:死刑犯器官不利用是一種浪費;如果犯人確實自愿在死后捐出器官,既可以使他們的心靈得到慰藉,也為他人提供了活命機會。反對者則認為,置身于監獄中的死囚,很難保證他們真正擁有自愿選擇的自由;死刑的執行日期可能會迎合器官移植的需要,從而影響司法公正;對于死囚器官的控制,也可能帶來司法系統的腐敗。

中國法治建設的進步、中國人權意識的不斷提高以及來自國際的壓力,使得死囚器官來源大大減少。但是,伴隨著經濟繁榮和小康社會漸成,社會對器官移植的需求愈發旺盛難抑。正因為不能繼續依賴死囚器官,患者和衛生部門將目光投向了活體器官捐獻。然而活體器官捐獻亦面臨重重障礙。

業內人士指出,器官捐贈最大的障礙是傳統觀念的束縛,有時更大的壓力來自親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是阻礙器官捐獻的一只“攔路虎”。按照中國人的喪葬習慣,去世的人也要保持身體的完整性。即使捐獻者同意,往往也會因家屬反悔而難以實現捐獻。

而讓人最為痛楚的是“潛規則”的盛行,原本救命的器官移植成為買賣對象,價錢越抬越高,且這些錢都被中間“看不見的手”拿走了。曾經有一位30多歲的白領表示,她十分愿意捐獻自己的器官,可是她擔心“器官捐獻后會被權貴使用,而不能幫助最應得到幫助的人”。捐獻的器官去向、器官分配是否合理等諸多疑問,讓很多自愿捐獻者裹足不前。還有流浪漢被殺死而器官被醫生取掉的刑事案件,發人深省。

陷入困境的中國器官移植界,的確需要一場徹底的、持久的拯救。從近處著手,我們可以從發揮醫院現有倫理委員會的作用出發,審查甚至監管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的行為。而從長遠來看,推動立法,才是規范器官移植的有力保障。希望器官移植應對系統的建立,能為中國器官移植界帶來轉折。然而多年積弊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消除,需要經受考驗的,不僅是中國器官移植界的智慧和能力,更有整個社會的制度、道德和良心。

(徐志嬌 撰稿)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4006744482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