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全覆蓋” 一汽很糾結
鉅亨網新聞中心
鑒于此前西亞特在中國的不佳表現,及其較低的品牌認知和較高的產品趨同,一汽-大眾對于接收“新品”表現得很糾結。
“西亞特將于明年3月正式進入中國,屆時,大眾集團將有大眾、斯柯達和西亞特這三個非豪華汽車品牌在中國共同發展。”日前,大眾中國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
對大眾集團來說,這當然是個好消息。西亞特品牌的加入,無疑將幫助大眾集團鞏固其在華銷量榜首之位,而且,西亞特相對較低的預售價也將幫助大眾實現更全面的價格區間覆蓋。但事情進展卻并非順利,鑒于此前西亞特在中國的不佳表現,及其較低的品牌認知和較高的產品趨同,一汽-大眾對于接收“新品”表現得很糾結。
盡管大眾、斯柯達和西亞特分別來自德國、捷克和西班牙,但產品都出自相同的平臺,西亞特再次入華,前路何在令人擔憂。
定位:高端小型車開道
如不出意外,2012年西亞特將有兩款A級車同時進駐中國市場,這兩款產品均來自大眾的小型車平臺。
“明年率先入華的車型是Leon和Ibiza,都是轎跑車。”大眾內部人士稱,“Ibiza來自大眾PQ25平臺,而Leon則來自大眾PQ35平臺。PQ25是生產POLO車型的平臺,PQ35是生產速騰等車型的平臺。這兩個平臺都是小型車平臺。”
眾所周知,小型車往往價格低廉,轎跑車則往往價格較高,大眾集團率先引入來自小型車平臺的轎跑車,這暗示著西亞特高端小型車的品牌定位。
當然,事實是否如此,還有待時間檢驗,因為在大眾內部,對于西亞特的定位,一直存有兩派意見相左。
“一派認為,西亞特應該像雷諾一樣,走高質低價的路線,小型車和中級車未來全部進入中國,并且主要以中級車為主;一方則認為,西亞特應該走高端小型車的路線,主要以小型車為主。”前述大眾人士稱。
看起來,把西亞特定位成價格實惠的“進口大眾”,還是售價較高的“大眾小型車”品牌,這的確讓大眾犯難。但如果確是Leon和Ibiza率先入華,西亞特高端小型車的品牌定位可能略占上風。
當然,即便有了初步的品牌定位,兩款車型的定價難度仍然頗大。
“定價是個難題。西亞特畢竟與斯柯達和大眾同平臺,有國產車型在先,價格定高了市場接受程度差,定低了與西亞特的品牌目標沖突。現在,大眾和西亞特高層開會對于定價問題仍未達成一致。”知情人士稱。
鑒于以上兩難,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執行副總裁蘇偉銘并未為西亞特設定銷售目標:“我們暫時不會為西亞特定很高的銷售目標,現在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幫助西亞特建立美譽度和知名度。”
補缺:主攻二三線
盡管調查顯示,超過90%的中國公眾從未聽說過西亞特,但這其實并非西亞特與中國第一次親密接觸。
此前,曾有兩家中國汽車企業購買西亞特生產線用于生產自主品牌。1999年,南汽斥資4500萬美元購買了西亞特的第一代Ibiza的生產線。2004年,南汽推出了在上述平臺上生產的車型 英格爾,但由于該車型不符合中國消費者的審美習慣,不久便銷聲匿跡;西亞特的另一款車型Toledo的生產線被奇瑞買走,并在此基礎上生產了“風云”系列車型,彼時,奇瑞剛剛起步,Toledo平臺為奇瑞在市場上站穩腳跟立下了汗馬功勞。
如今,西亞特正式入華,但市場環境早已今非昔比。此前,中國的自主品牌需要西亞特的平臺起家;但如今,中國卻成為西亞特“咸魚翻身”的最后寄托。
2010年,西亞特汽車產銷量為34萬輛,虧損3.11億歐元。作為大眾集團所有汽車品牌中盈利能力最差的一個,西亞特的復興機會渺茫,德國貝爾吉施-格拉德巴赫應用科學大學汽車中心主任史蒂芬-布拉特茨曾指出:“在大眾的品牌陣營中,西亞特是個棘手的問題。解決問題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或者永遠都解決不了。”
數月前,西亞特拋出了到2018年產銷80萬輛的目標。中國市場被當成“救命稻草”。“中國將成為西亞特的戰略市場。我們注意到我們的兄弟品牌 斯柯達在中國的成功:2006年,斯柯達在中國的銷量不過1萬余輛,但現在,斯柯達的產銷數字是2006年的10倍。我們有理由相信西亞特能夠在這片東方的土地上找到復蘇的希望。”西亞特汽車CEO詹姆士·繆爾表示。
同時,西亞特入華,不僅關系品牌自身存續,對其母公司大眾集團而言,同樣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當下,大眾集團的多數汽車品牌已經入華。在豪華汽車陣營中,大眾旗下的奧迪、保時捷、蘭博基尼、賓利等多個品牌均在華銷售;而非豪華汽車品牌,也有大眾和斯柯達。
但是,在以價格區分的細分市場中,大眾尚有一個缺口亟待彌補:即品牌定位較低、售價在15萬元以下的汽車品牌。保時捷等品牌主打奢侈豪車市場,奧迪主打豪華車市場,大眾和斯柯達主打15萬元以上的市場。售價15萬元以下的市場,是大眾集團尚未覆蓋的“處女地”。
西亞特顯然能夠幫助大眾在低端市場攻城略地。目前,西亞特的主要車型均來自大眾的小型車平臺,在產品上,西亞特天然適應15萬元以下的A級和A0級市場。
“我們希望西亞特能夠吸引年輕時尚的人群。”大眾內部人士透露,“西亞特與大眾和斯柯達不同,西亞特在小型車領域有更多的車型,更能彌補我們的短板。”
扎根:難免左右互搏
很明顯,對西亞特而言,進口銷售只是個過渡,若想在中國市場落地生根,國產是西亞特繞不過的坎。
“其實,我們原本計劃到2012年在中國小批量生產西亞特汽車,就像斯柯達那樣。”詹姆士·繆爾表示,“但現在,我們要先試水中國市場,然后再在中國生產,這樣更穩妥。”
毋庸置疑的是,國產更符合大眾集團的整體利益。畢竟,西亞特的所有車型均與大眾同平臺,國產更有利于西亞特降低成本、扎根中國。但對于西亞特國產化路徑,各方則各持己見。
“大眾選擇上海大眾國產西亞特的可能性不大,畢竟上海大眾已經有了斯柯達和大眾兩個非豪華品牌,品牌區隔本身就已經很吃力,大眾最好的選擇就是一汽-大眾。一汽-大眾目前生產奧迪和大眾品牌的車型,西亞特還有空間。”麥威咨詢公司總經理程文兵屬于樂觀派。
上海大眾則謹慎表示:“我們已經有了斯柯達和大眾,再引入西亞特,企業內部的內耗就太大了。”
一汽-大眾則表現出對西亞特的觀望。“盡管西亞特、斯柯達和大眾都是同平臺,但西亞特和斯柯達最大的區別在于,斯柯達之前在中國就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名度,西亞特的品牌知名度幾近為零,貿然國產,投入大、風險高。”一汽-大眾內部人士坦承,“而且,西亞特的車型與大眾同平臺,拿進來就一定會打架,現在大眾中國采用進口的方式引入西亞特,我們需要看看西亞特如何能夠做到不與大眾打架。”
正如合資伙伴擔心的那樣,對于大眾集團來說,如何規避三個非豪華汽車品牌在華的扎堆競爭,的確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西亞特對大眾來說是把雙刃劍,一方面,能夠彌補他在小型車的短板,但是又可能會與大眾和斯柯達打架,如果未來西亞特國產,就不可能只國產小型車,還會引入中級車,西亞特已經在著手研發新的中級車,那時,大眾、斯柯達和西亞特三個品牌同宗,產品平臺完全一致,要想區隔這三個品牌,就太難了。”知名汽車評論員賈新光表示。
對此,大眾集團內部人士表示:“大眾不會允許子品牌的品牌定位高于主品牌。在國際市場上,大眾的品牌定位要高于斯柯達和西亞特。中國會延續這個慣例,大眾的品牌定位和產品價格都會高于斯柯達和西亞特的產品。”
但這種做法又會把斯柯達和西亞特逼到捉對廝殺的死角。西亞特和斯柯達的車型相同,品牌定位均低于大眾,如何進一步區隔,亦是難題。
“我們初步的設想是:斯柯達的定位比較家庭化,西亞特主打年輕人群,但是,斯柯達和西亞特其實還是有很多交集,有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目前,大眾和西亞特高層也正為此頭疼不已。”知情人士說。(中國經營報)
(賈芳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