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高盛獵食“豬小腸”—海普瑞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在成功投資西部礦業(601168)等公司之后,國際投行高盛在創下A股最高發行價的海普瑞(002399.SZ)上大賺一筆:以發行價148元計算,高盛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浮盈65.89億元,獲利約93倍。

我們可以看到海普瑞的實際控制人是李鋰、李坦夫婦(公司的創立者),他們通過飛來石科技、樂仁科技和金田土科技合計持有公司79.97%的股權(發行后仍合計持有71.96%的股權),但同時我們也注意到——除了李鋰、李坦夫婦外,外資股東GS Pharma擁有最多的股權,明顯位列于公司第三大股東,僅持有公司股份的12.5%,實則對公司的影響深遠,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那么,GS Pharma是怎么進入海普瑞股東之列的呢?圖中顯示GS Pharma是由GS Direct百分百控股,那么,GS Direct又是何許人也?

獵食“豬小腸”——海普瑞
GS Pharma對海普瑞的持股是分兩步完成的:


第一步:借增資長驅直入

2007年9月3日,海普瑞藥業(海普瑞前身)股東會審議接受GS Pharma對公司增資491.76萬美元。其中,490.88萬美元折合人民幣3688.23萬元計入注冊資本,其余0.88萬美元折合人民幣6.60萬元計入資本公積。

完成增資后,GS Pharma共持有海普瑞藥業1125萬股,占有12.5%的股權比例。

第二步:借擴股轉增,擴大投資

2009年,海普瑞股本總額由9000萬股增至36000萬股,每股1元人民幣,注冊資本亦由人民幣9000萬元增至人民幣36000萬元,而注冊資本增加部分是由各投資者按照原出資比例以其在公司的稅后未分配利潤投入,各股東持股比例不變。也就是說,這第二步獲得的股份,GS Pharma是不用實際掏錢的。

經以上兩步,GS Pharma得以持有海普瑞4500萬股股份。

然而,以上述兩次參股的股數和價格綜合計算,GSPharma持有海普瑞4500萬股的平均持股成本約為0.82元/股(3695萬元/4500萬股);以148元的發行價計算,這筆當初折合人民幣僅3695萬元的投資(491.76萬美元)在不到三年的時間中,就凈賺65.89億元,獲利達93.27倍。

而公開資料顯示,GS Direct系GS Group的全資子公司。

也就是說GS Group是通過GS Direct擁有GS Pharma100%的股權,再借道GS Pharma潛入海普瑞的。
此GS Group即為國際投行高盛集團,GS Pharma增資入股海普瑞的資金即直接來至于GS Group的自有資金。
可憐的“豬小腸”就是這樣被高盛獵食的。

鏈接:

GS Group于1869年由Marcus Goldman創立于紐約,1896年加入紐約證券交易所開始提供證券交易服務,1999年5月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GS Group的注冊地址在美國特拉華州,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并在超過20個國家設立了30余個辦事處,員工超過22,000人。GS Group主要通過投資銀行業務、交易和直接投資業務以及資產管理和證券服務業務,為包括公司、金融機構、政府及高凈值資產個人在內的不同客戶提供全方位的財務顧問、證券交易、投融資、資產管理等金融服務。

GS Direct成立于2007年7月17日,注冊資本為100美元,注冊地和主要生產經營地為毛里求斯,其執行董事為Stephanie Hui,中文名為許明茵。也就是說,在GS Direct成立不到兩個月,高盛即將海普瑞鎖定為投資標的并斥資參股。資料顯示,許明茵1995年加入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先后在紐約直接投資部、香港直接投資部工作,2003年任執行董事,2006年起至今任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直接投資部董事總經理,目前任海普瑞董事,并兼任多普樂實業副董事長、GS Direct Pharma Limited董事、中國海王星辰連鎖藥店有限公司董事等。

截至2009年12月31日,GS Pharma未經審計的總資產為12569.68萬美元、凈資產為8958.31萬美元,2009年度實現凈利潤為6634.98萬美元。

高盛借勢造利,吹大“豬小腸”

分析海普瑞的基本面可以發現:其股權高度集中,是典型的家族式企業,這從上圖一中已清晰得出的結論;
同時,海普瑞的主要產品是肝素鈉原料藥,產品過于單一,而且所需原材料主要是肝素粗品(占生產成本的85%以上),而肝素粗品是從生豬的小腸粘膜中提取制得的,因此其業績直接受制于上游原材料豬小腸的供應,很顯然,國內生豬的養殖和屠宰的不穩定必然導致其原料供應及價格波動,進而直接影響其業績狀況。
這些意味著,其實海普瑞的未來發展具有一定風險。
但是因2008年美國出現肝素鈉出口風波即百特事件的發生,使得海普瑞獲得了壟斷供貨的機會,同時在之后的一兩年仍有壟斷出口市場這個空間。
也正因此使得海普瑞上市首日申購價高達148元/股,創出A股新股發行之最,對應發行市盈率73.27倍,李鋰、李坦夫婦身價亦是陡然增值至426億元,曾一度推上了中國首富的位子。

殊不知這背后還另有故事的,中國首富的“造就”是另有推手的,這個推手就是高盛。

但問題是,海普瑞業績增長嚴重依賴大客戶集中采購是否能夠持續,過度依賴某一大客戶超大規模采購,是正常的商業模式還是某種利益力量的隱形安排?

“豬小腸”英雄氣短,亦難逃業績變臉的“魔咒”

有業內人士認為,海普瑞只是高盛全球股權投資利益鏈條上的一顆棋子,高盛和“百特事件”的出現才是海普瑞業務大發展的轉折,其風光一現是以百特事件為契機,高盛通過上下游客戶資源整合的結果。

因此,我們不得不憂慮了,高盛是投行,做投資的,說白了是賺差額的,它不可能穩下心來做企業。一旦高盛在未來的12個月退出后,誰能保證賽諾菲-安萬特之流的巨頭公司仍一如既往地堅持現行采購政策?且那些銷售動輒占海普瑞主營業務收入60%-70%的單一大客戶,日后不會強迫海普瑞大幅降價?

事實一再的證明了一點,即吹的泡沫早晚是要回歸本態的。

業內人士對海普瑞的上述擔憂與目前監管層的最大憂慮不謀而合——高盛退出后海普瑞的業績不幸大幅下滑,那些在二級市場上搏殺海普瑞的中小投資者命運可想而知。

2011年4月18日,海普瑞公布了非常難看的一季報,當期公司實現每股收益0.38元,凈利潤15203萬元,同比下降39.11%,同時預告,1-6月凈利潤預減30%~50%。

對此,盡管公告解釋利潤大幅下降的原因是,報告期平均銷售價格較去年同期下降所致,但仍未逃脫連續兩個“一”字跌停的遭遇。

與此同時,海普瑞掌門人李鋰夫婦合計持有28803.7萬股,隨著公司股價大幅跳水,僅僅按照公司除權日前一天4月28日的收盤價88.63元來計算,李鋰夫婦身家縮水就已經超過百億元。

這只由高盛“操盤打造”的明星概念股,上市不到一年,就跌下了神壇,風光不再。

然而,在二級市場投資者大幅虧損的同時,外籍股東高盛卻賺得盆滿缽滿。三年前,高盛491.76萬美元的投資,根據2010年年報的分配方案,公積金10轉贈10股,10股派發現金紅利20元,高盛持有11.25%的4500萬股變成了9000萬股,同時分配后,高盛每股成本等于-0.632元,由此無論相對148元的發行價,還是目前33.45元的市場價,回報都堪稱驚人。高盛的利益并不僅局限于海普瑞的股權投資回報,還有其背后通過整合安排的極其隱秘的利益鏈,也因此,讓人對海普瑞的未來前景更加擔憂。

(經理人雜志 吳昊)

(吳蘭蘭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