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台股

孫中華:新常態下銀行聲譽風險應對淺析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1-13 11:39


常常會遇到一些同業的老江湖感嘆,如今的輿情越來越不好處理了。猶記得,各路專家對於國內聲譽風險的應對,各種特色、技巧方面的演講尚還在耳邊回響,而不經意的,我們所面對的輿論環境卻早已是日新月異,所謂輕舟已過萬重山,再見已不再是原來的江湖了。

想當年,尚未有互聯網的年代,不僅是銀行業,國內所有行業所面對的聲譽風險環境都處在一個刀耕火種的階段,基本以正面報導為主,考核的指標也多為正面新聞曝光率,可以將這段時期稱為1.0年代。而隨著媒體改制以及互聯網的普及,我們才真正擁有了一個初步市場化的媒體環境,也就開始有了聲譽風險的概念,網絡論壇、博客,電臺、電視臺的曝光、維權類欄目,這些構成了2008年以前的聲譽風險2.0時代。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流行,微博的興起,聲譽風險環境進入一個自媒體時代,可以稱為3.0時代。而今,微博沒落,微信一家獨大,聲譽風險可以說全面進入3.5時代。


更多的銀行業聲譽風險管理人員,所執行的管理手段,運用的技巧,大多數停留在2.0時代,對於3.0初期的微博尚未拿出應對之策,更不用說如何面對3.5時代的問題,也就產生了更多專業人員不再專業的尷尬局面。那么如何判斷,並化解3.5時代的聲譽風險呢?讓我們首先從3.5時代的聲譽風險現狀特色說起。

一、新常態下聲譽風險現狀

(一)自媒體時代去中心化帶來的多點分散特色

對於很多銀行業聲譽風險崗位人員來說,2008年以前的工作是非常順暢的,一方面,社會的熱點基本集中在以房地產為主的行業領域,銀行業很少涉及,另一方面,即便出現輿情,做好幾個主要媒體的工作,堵住第一手報導來源,基本也就化解了。而隨著微博的興起,大家逐漸發現,微博的資訊傳遞更為快捷,特別是移動互聯的興起,人人都成為媒體,發生問題后,借助微博平臺就可以迅速轉發,遠遠超過傳統報紙、電視的傳播速度。

移動互聯的興起,讓國人接觸互聯網的時間大大提升,碎片化時間的運用,又讓手機取代電腦成為大部分國人接觸互聯網的渠道。有了手機這一終端設備,連同幾乎人手一個,甚至幾個的微博賬號,發生聲譽風險時,銀行面對的再也不是一個一個師出有名的專業記者,而是一個個互聯網屌絲。如果說媒體人尚有著理想抱負、養家糊口的壓力,屌絲們的資訊傳遞卻是盲從的、毫無目的地,他們的關注點只有一項,就是好玩。

前幾年因為微博躺槍的幾家銀行深有感觸。一來移動互聯讓企業面對的數得過來的媒體,變作無處不在的一群影子,由集中變分散,由明轉暗,管控難度進一步加大。二來,微博大v以及區域性、行業性意見領袖的微博基本超越了傳統媒體的形象力,傳統應對手段基本行不通。第三,長久的新聞管制造成的內容饑渴,讓人們更愿意相信微博而不是傳統新聞媒體。第四,傳統媒體有著規範的采編流程,輿情應對尚有時間差,而自媒體時代輿論擴散即時啟動,根本沒有回旋余地。

當然,國家相關部門也意識到微博泛媒體性質的蔓延,在2013年一系列管理舉措出臺后,特別部分網絡大v因為自身問題被立案偵查后,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影響力才逐步降溫。

(二)傳統媒體營收壓力下的主動揭黑沖動

傳統媒體的營收主要依靠廣告收入,而隨著互聯網的沖擊,特別是以阿里巴巴為首的互聯網電商的興起,打散了企業原有的銷售模式,使得報紙、電視臺等傳統媒體的廣告收入逐漸減少。另一方面,人們資訊獲知渠道的選擇日益增加,媒體的發行量日益萎縮,更加加劇了其原本就存在的營收壓力。

目前,大部分傳統媒體,如報紙等,都存在廣告部與廣告代理公司並存的經營機制,為了完成年初確定的營收目標,很多媒體不得不由市場部與新聞部頻頻唱雙簧套取企業廣告,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幾乎是約定俗成的慣用打法。這種模式不僅騙取了廣告,完成了任務,而且將矛盾轉嫁到熱線部、新聞部,企業心知肚明卻也逆來順受,花錢消災。

但是,隨著21世紀經濟報系總編沈灝被抓,這一模式將逐步淡出我們的視野,媒體也必將尋找新的方法來達到廣告投放的新平衡點。

(三)新一代網民突出的自我意識

如果年齡尚可以用年代來劃分,那么很顯然用年代來劃分網民這個概念顯然是不合適的。不僅年代之間的網民心態、特色不一,同一個年代的網民心態也差之千里,而隨著網民年齡的下沉,網民所凸顯出的自我意識尤為明顯。

如果說論壇時代、博客年代尚可以劃分意見派別的話,如今自媒體時代,意見的方向則更為發散,新興網民為了凸顯自我,往往刻意回避“樓上”、意見領袖的態度,挖空心思、無所不用其極,甚至是逆常理而為之的從不一樣的視角剖析、解構問題,這也就讓原本普通的一則輿情徒生出萬千種可能。在彰顯個性的需求沖動下,往往網民的意見指向會集中於出位、搶抓關注度,這也就不可能在傳統思路下非白即黑、非對即錯,只要能吸引眼球,各種表達都可以出現。單純一則“白娘子”趙雅芝在天安門前留言的微博都能引起軒然大波,就更不要指望對銀行的詬病會有簡單的結局了。

(四)微信,還是微信

如果將微博比作一個個個人或公司主體運營的報紙、小報,那么微信很顯然是更加私密的公司、團隊的內刊畫報。內刊畫報不僅比小報增加了人格背書,而且其以畫面起家,圖片為主,文字為輔,更加吸引人,也更加易於傳播。

理論而言,人們眼球獲知資訊的先后順序依次是色彩、圖形、文字,微信恰恰長於前兩項。經驗而言,目前出現負面,負面制造者往往規避文字的敏感,轉而投向較為隱蔽的圖片,所有的資訊內容壓縮在一張圖片里,不僅增加了傳統關鍵字檢索模式的難度,而且通過朋友圈傳播根本無法掌控。這樣無異於拿著磁鐵在米倉里找尋,無從下手。

[NT:PAGE=$] 二、新常態下銀行應對路線圖

(一)媒體選擇抓大放小

聲譽風險的傳統根源往往在媒體報導,而隨著媒體經營狀況的改變,媒體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訊速在分流。實現經營轉型、通過擁抱新媒體為自身減負的媒體,往往因為運營成本的大幅降低而實現新的增長跨越,使得媒體影響力進一步提升。而一些惡性循環的媒體,不能實現內容為王,又因為發行成本居高不下,發行量逐年萎縮,影響力每況愈下,其勢力范圍喪失殆盡。

銀行在應對聲譽風險事件時,雖然面對更為復雜的形勢,但是仍然可以通過抓大放小,壓縮廣告投放實現聲譽逆轉。套用戰國時期的思路,遠交近攻,對於媒體抓大放小,與實現良性循環的媒體繼續保持良好合作關係,逐步減少、停止與惡性循環媒體的合作,並將這塊結余貼補前者,強強聯合,即便在出現問題時,也可以一切交給市場,讓市場占有量去引導輿情的走向,不必面面俱到、疲於應付。

(二)利用行業協會自建靠山

媒體雖然不是法庭,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卻贏得了老百姓的擁護,以至於上訪者都會轉向一些重量級媒體投訴而不是找相關部門投訴。而媒體一旦報導,往往對一客戶、讀者的資訊獲知產生影響,從而改變他們對於輿情事件的心理天平走向。

一家銀行機構面對新聞媒體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是弱者,媒體綁架了公信力,利用筆桿子殺人於無形,而如果通過法律渠道,通過訴訟來實現事實還原往往得不償失,反而會被拖入持久的官司戰中。由筆者多年的聲譽風險應對經驗而言,通過地方行業協會,建立不良媒體黑名單制度,團結地方同業的力量,共同抵制,冷處理,往往能夠收到較好的效果,甚至會扭轉戰局。

2012年,某網站落地青島,先后對幾家大的銀行機構爆負面以求大額廣告投放,在幾家銀行機構非正式溝通后,大家對該網站進行了步調一致的封殺,全轄二十余家銀行均拒絕在該網站投放廣告。之后,該網站由於不能實現銀行這一優質廣告客戶的青睞而鎩羽而歸,各類負面不消自除。

(二)分類營銷網聚客戶

馬云阿里系的成功告訴我們,得屌絲者得天下,同樣,規避聲譽風險,也是重點要在爭取屌絲上做文章。

如何贏得屌絲的好感,可以通過策劃、組織豐富多彩的營銷活動,吸引不同的客群參與,實現對屌絲的情感營銷。互聯網思維不僅僅是免費、分享、極致,而還需要情感的認同。這就需要銀行在面對新一代網民客戶的時候真正放下身段,接接互聯網的“地氣”,贏得他們的認同。以往的銀行營銷活動往往是一套方案以不變應萬變的“大眾營銷”思維,而新時代的營銷活動就需要更加細致的客群劃分,從根本上是小而精的“小眾化”營銷思路,真正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打入“敵人”內部,才能策劃出客戶真正喜歡的營銷活動,從而贏得客戶的認同。

另一方面,產品的個性化創新。以往銀行個人客戶劃分,習慣於通過資產量來劃分,而新時期的客群細分,往往要在此基礎上,增加消費習慣、職業、喜好等細項,這就需要銀行要拿出更加契合客戶心理的產品。以信用卡為例,招商銀行(600036,股吧)正是得益於長期對於持卡客戶群體特色的深入研究,才會不斷地增加新產品從而吸引更多的客群關注,長久保持市場領導者地位。而如果沒有個性化創新的產品支援,客群很容易轉投他家。在這方面,小米的成功給了我們很好的借鑒,年輕人因為囊中羞澀,買不起iphone,如果轉而購買普通國產品牌手機就會感覺到掉價,低人一等,而選擇“專為發燒而生”的小米手機,就會覺得不跌份,有面,這也是因為小米的產品定位和個性化創新贏得了獨特的市場空間。

(三)微信營銷“以暴制暴”

媒體3.5時代,微信這把雙刃劍是一個繞不開也解不開的死結,特別是銀行對於微信是愛恨交織。如果微信營銷做得好,會收獲一群鐵桿,並逐步成為種子客戶,像蒲公英一樣通過口口傳播網聚更多的客戶,而一旦出現問題,這種添加了情感背書的社交工具也會瞬間將銀行打下神壇。特別是在輿情通過微信傳播時,往往以圖片形式傳播,監控、應對都異常艱難,這使得很多銀行談“微信”色變。

那么微信輿情真的就防不勝防了嗎?筆者認為,通過建立內部分支機構、員工微信社交網絡,構建一張無形的微信防護金鐘罩,是可以有效規避微信輿情的。銀行分支機構、員工要真正熟悉微信,並建立有效的微信賬號,實現日常微信傳播的高活躍度。一方面,分支機構通過服務號、訂閱號搭建客戶互動平臺,實現日常業務資訊的無縫隙對接;另一方面,員工可以通過微信聊天群實現與客戶的情感互通,可以通過預約購買理財產品、定期發布利率調整資訊等不斷增強聊天群的粘度,利用這種新的線上平臺實現對客戶的24小時無縫隙服務,通過解決客戶金融需求逐步建立客戶的信任度和好感,從而逐步增加員工在群內的核心地位,從而掌控話語權。

這樣在真正遭遇微信渠道的輿情時,就可以通過分支機構和員工構建的微信營銷矩陣,可以通過密集發布、統一發布正面資訊等,稀釋、下沉負面內容,從而急速凍結負面新聞。還可以通過員工與客戶一對一溝通,逐一消除問題點,從而為根除負面贏取時間。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