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社评:中国从世界工厂变世界市场?
一台iPad在美国售价499美元,台湾富士康和深圳工厂的40万中国工人仅分得9美元。
中评社北京7月4日电(评论员 张智新)在日前北京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一位年轻的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用他新买的iPad浏览新闻、阅读书籍,引来众多与会者的围观,学者们对它的功能、价格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无独有偶,日本《读卖新闻》6月23日在头版报道了一条消息:从4月3日问世到6月21日的80天里,iPad总共卖出了300万台。此前一天,韩国发行量最大的《中央日报》则刊发了一篇驻港记者的署名文章,题为《“中国深圳制造”的iPad》。文章将一组冰冷的数据残酷地直陈在读者面前:一台iPad在美国售价499美元,其中“LCD平板(95美元)、苹果A4处理器(26.8美元)、16GB存储器(19.5美元)等高附加价值零配件占大比重的iPad的成本为259.6美元。而组装费用在成本中所占比例为3.4%。每卖出一台iPad的时候,台湾富士康和深圳工厂的40万中国工人分得9美元。”
当最近中国大陆兴起一波不小的罢工浪潮,不少台资和外资企业纷纷对工人大幅加薪,世界舆论都热炒中国政府支持工人加薪,中国已经迅速由“世界工厂”跃升为“世界市场”的时候,可我们从iPad这个最新数码宠儿那里得到的结论却是: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仍然是“世界创新中心”,中高端制造业优势不减的日韩才是真正的“世界工厂”,而中国,不得不说还是很可悲的“世界作坊”。499美元的iPad虽然只给了深圳工厂9美元,但所有的iPad上都分明地标示着“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在世界舆论尤其是掌握话语权的美欧主流媒体热捧下,中国其实很像《红楼梦》中贾宝玉身边那个冤死的丫头晴雯,所谓“羊肉没吃着空惹一身膻”。
[NT:PAGE=$]
当然,“中国制造”即使背了个“空名”,对中国来说也并非坏事,毕竟说明包括人力成本低廉、配套设施和服务相对成熟、税费等相关政策相对优惠等在内的“中国优势”并未消失。更为可贵的是,就在中国员工、舆论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一致支持加薪的声浪下,台资、外资企业并未如人们想象的那样被吓跑,而只是例行地“喊冤”、“叫痛”或“威胁退出”,因为他们都熟知,对iPad如此热衷的背后,显示的是正在稳步崛起、能量惊人的庞大消费市场。
“世界工厂”甚或“世界作坊”可以被越南、印尼等国替代,但“世界市场”却不仅是无可替代,而且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无论是富士康这类劳动密集产业巨擘,还是苹果之类的全球新技术老大,他们绝对都不傻:现在忍痛增加的那点工人薪水,不过是过去早就该逐步增加而拖延抵赖的,现在落实不仅不一定会冲击公司的盈利水平,相反,对中国消费市场的刺激只会换来更大的销量和利润。
从“世界工厂”的“美誉”到“世界市场”的期待,国际社会未雨绸缪地炒作告诉中国:罢工其实并非是我们一贯忌惮的洪水猛兽。从本田到富士康的几起罢工事件,至少有几个事实超乎人们的想象:中国不少外资工厂工人薪资之低、工时之长超乎想像,投资方的迅速反应和容忍克制超乎想像,工人们的自主维权观念和知法守法意识更超乎想像。结果罢工不仅没有无底线、无期限地持续,更没有升级、扩展而酿成社会稳定事件,劳资双方最终都在谈判妥协中让问题得以初步解决。 [NT:PAGE=$]
因此,对于罢工这一国际人权公约及中国宪法都明确予以确保的维权形式,中国固然不宜鼓励和提倡,但也大可不必视为禁忌,更不可囿于传统思维而滥加打压。
从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嬗变和“世界市场”的成形也可以得到另一个启示:加薪维权也好,刺激内需也好,政府不必要也不应该总是冲在一线、亲历亲为。如果说过去容忍、维系工厂低薪的做法还是体制转轨时期政府的不自觉反应,那么现在对劳资纠纷等在内的社会冲突则应自觉当好公正裁判员。行政主导固然是我们现行体制的显示特色,但行政强力下运动式、一阵风的政策偏向,既不符合国际惯例,更有违法治精神。
总之,实现从“世界作坊”向真正的“世界工厂”升级,同时培育好、利用好“世界市场”,中国还有太多功课要做,对于西方的热炒、吹捧,理当冷静看待,谨防被炒焦或捧杀!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