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選擇此時加大對外資投資開放力度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9-07 08:50
本文由安邦咨詢授權和訊網智庫發布
9月3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關於修改外資企業法、合資經營企業法等四部法律的決定,核心內容是把外商投資企業設立由審批改為備案。中國商務在同一天也公布了《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及變更備案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市場普遍認為,這些舉措意味着,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有望在全國復制推廣,未來國內的外商投資環境將更加寬松。在安邦智庫(ANBOUND)研究團隊看來,在當前「反全球化」潮流日盛、國內投資環境愈加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這不僅有利於吸引更多外資來華投資、釋放更多制度紅利,也是中國促進全球化進一步發展的具體表現。
必須承認的是,伴隨中國經濟增長不斷放緩、人力成本的上升以及部分領域的投資回報率下降,中國市場對一些外資企業的吸引力下降明顯,很多歐美及日資企業出於多種因素的考慮選擇了撤離中國,將企業從國內搬到了東盟、南亞等中國周邊地區。
以今年發生的外資撤離案為例,1月,因產業外遷,北京松下控制裝置有限公司決定單方面終止與員工的勞動合同並撤離中國;3月,諾基亞宣布將其上海工廠的制造業務轉給EMS合作方Jabil,至此諾基亞已經全數關閉了北京、東莞、蘇州和上海的四座工廠;5月,全球最大手機金屬外殼加工商及成通訊關閉珠海工廠,位於深圳的飛利浦照明全資子公司飛利浦燈飾制造(深圳)有限公司宣布正式停止運營,美國硅谷的基石快捷半導體(即仙童半導體fairchild)有限公司通過出售撤離中國市場;7月,韓媒曝光三星在中國的員工已經由2013年的3.56萬減少到2015年的8580人,而其在東南亞的員工數大幅成長至14.04萬人。
與此同時,中國利用外資的分化現象也越來越明顯。商務部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7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5802家,比去年同期增長9.7%;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915.1億元(折合771.3億美元),同比增長4.3%(未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數據)。其中,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1390.8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5.3%,在全國總量中的比重為28.3%。而同期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3443.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7%,在全國總量中的比重為70.1%;其中,高技術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601.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8.2%。而7月當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400家,同比下降3.8%;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97.6億元人民幣(折合77.1億美元),同比下降1.6%。
從相關數據中可以看出,中國利用外資已經面臨下滑的危險,且外國投資的重點已從傳統的制造業開始轉向高技術服務業和高技術制造業。而高技術服務業當中的信息技術服務、數字內容及相關服務、研發與設計服務,以及高技術制造業當中的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更是外國投資高速增長的領域,也是外商未來極力要進一步擴大的領域。
就在9月1日,中國歐盟商會在一份報告中指出,中國對歐投資越來越多,而歐洲對華投資卻在滑坡,凸顯雙方之間缺乏對等的市場准入待遇,並認為改革是否仍為中國的頭號要務已不再是顯而易見的,當前這種缺乏對等的市場准入待遇情況「在政治上是不可持續的」。而在同一天,美國商會也發布報告說,對外國信息通信技術企業來說,現在中國的商業環境比較艱難。
在安邦智庫(ANBOUND)研究團隊看來,美歐商會不約而同選擇在G20峰會前發布這類報告,其意圖非常明顯,就是借此施壓中國進一步對其開放國內市場,以便在服務領域獲得更多優勢。而歐美企業在報告中的抱怨,不論其真實程度如何,確實是當前國內市場中客觀存在的問題。
對於中國來說,當前國內投資特別是民間投資下滑嚴重,外國投資也越發變得謹慎。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簡化行政審批體制、提高外國投資便利化,吸引更多外國企業進入中國的服務及消費市場,就成為不能、也無法再回避的課題。而在經濟結構亟需調整、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日益被看作未來經濟增長新引擎的背景下,這也將有助於倒逼國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使中央及各地區進一步簡政放權,提升規范化水平及透明度,增強與其他地區爭奪外資的競爭力。
特別是在全球化出現「倒退」的可能性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對外資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也是中國踐行此次G20峰會「開放、包容」倡議的具體證明。中國政府正是要藉此向世界再次表明反對保護主義的立場,增強中國在倡議全球化時的發言權和和領導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G20工商峰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主席再度強調中國將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中國對外開放不會停滯,更不會走回頭路」,「我們將加大放寬外商投資准入,提高便利化程度,促進公平開放競爭,全力營造優良營商環境」。現實地來看,當中國投資放緩時,進一步對外資開放也是必須之舉。
全國人大對外資企業法、合資經營企業法等四部法律做出修改,將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管理推廣到全國執行,外商投資改為備案制,這既有助於提升中國市場對外資的吸引力,倒逼國內供給側改革,也是中國在投資放緩、穩增長壓力加大背景下的必須之舉。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