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實體經濟越來越結實(改革敢啃硬骨頭)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8-28 17:30
本報南京8月27日電(記者劉建林、賀廣華、王弢、王偉健)當經濟發展由過去的「平流層」進入「對流層」,困難加劇,挑戰紛至,各種隱憂如潮水退落礁石裸露,實體經濟「大塊頭」的江蘇,能扛得住嗎?
江蘇的身板依然很結實。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2%,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5%;政府稅收、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城鄉居民收入「三個口袋」增速同步。這是江蘇全省上下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定不移抓創新、調結構、促轉型、不斷放大改革效應的結果。
制造業是江蘇的優勢,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力的主戰場。江蘇省委、省政府清醒看到,供給結構是個慢變量,要使慢變量快起來,必須加快企業新舊動力接續轉換,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江蘇提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制造業基地,已經有明確時間表和清晰路線圖。
以推進智能制造和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為主攻方向,江蘇加快建設制造強省。繼南京智慧電力、蘇州納米材料、泰州生物醫藥之後,常州石墨烯、鎮江航空航天、昆山工業機器人等一大批高新產業集群茁壯成長。
「將研發作為產業來打造,將技術作為商品來推銷」,江蘇兩年多前設立產業技術研究院,探索暢通科研成果產業化之路。「成果轉化收益可自行處置」「科技金融風險補償額最高可達500萬元」等新政策,極大增強了科研人員投身創新的動力。兩年半來,產研院18家專業研究所的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已惠及上千家企業,企業家們由衷稱贊:科研「盆景」變成了產業「風景」。
精准發力供給側需要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三鏈」融合,為產業、科技、創新載體建設提供精准支撐。江蘇省財政近兩年安排專項資金逾40億元,用於重大基礎性科研攻關。今年6月,擁有全球運算速度第一計算機的國家超算無錫中心,正式建成啟用。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加快建設,南京等5市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高達4.73%,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超過40件。
江蘇還對企業技改、裝備升級和互聯網化提升計劃實施獎補政策,2015年,全省工業技改投資1.23萬億元,同比增長25.6%;今年上半年,工業技改投資又同比增長21.6%。
培育新動力(310328,基金吧),要以戰略眼光發現新機遇,打造新高地,也要以改革創新精神重塑老產業,挖掘新潛能。江蘇實體經濟越來越結實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從傳統行業快速衍生出來。名聞中外的「絲綢之鄉」蘇州盛澤鎮,正時興由人工操作的「噴水紡」升級到智能機器「渦流紡」。
為化解實體經濟融資難,江蘇打出財稅金融「組合拳」,推動科技金融及小微企業融資支持政策、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實現全覆蓋。一年多來,支持25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超過750億元,同時,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實體經濟,1—5月企業直接融資同比增加3388億元。
同時,江蘇以降低實體經濟制度性交易成本、用工、物流、稅費負擔及融資成本為切入點,激發全社會創業創新的激情與活力,促進發展環境繼續優化。今年上半年,江蘇工商新登記企業戶數、新登記注冊資本(企業類),同比分別增長31.3%和6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