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Illeism漫談:戴高樂能做到的特朗普能做到嗎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8-19 11:20


專欄作家沈旭暉撰文指出,特朗普的Illeism成了政治分析熱點。美國心理學家施奈德曼(Kim Schneiderman)認為,特朗普本身可謂典型成功人士,對自己充滿自信,才喜歡說「Trump」如何如何,加上「Trump」這名字具有王者風范,他再三提醒選民自己是「王牌」,也是形象建構的一部分。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不久前一位香港立法會候選人不斷以第三人稱稱呼自己,成為網絡一時話題;這種Illeism作風,其實是十分有趣的國際關系題目,不妨稍作介紹。


Illeism這一詞匯源於拉丁語ille,即第三人稱he。在文學創作和論文寫作時,不少作者時常以第三人稱代指自己,這是力求達致文字表達的客觀。然而,不少人會在日常生活和交談中,頻繁以自己名字而非「我」來自稱,這卻別有意義。

目前我們所知的最早Illeist,當屬古羅馬凱撒大帝,他在《高盧戰記》一書頻繁以「凱撒」而非「我」來記述;近代較著名的Illeist有西班牙藝術家達利、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1996年美國總統候選人多爾(Bob Dole)等,如今在美國大選備受矚目的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也頗有Illeism傾向。

為什麼有人在日常生活和演說中,頻繁地以第三人稱代指自己?心理學的解釋是,這種語言習慣反映出說話者潛意識兩種較為強烈的情緒:或者是非常高傲,或者是非常謙卑;而前者較為多見,但更常見的還是一種自卑+自大的復合情結。一方面,不少王室成員或具有較高社會地位者,有時會以這種表達方式,把自己與「普羅大眾」區別開來;而那些自視頗高者也會頻繁地作此表述,以示自己的名字真的是somebody。

另一方面,一些領導人要顯示自己依然是「普通人」時,也喜愛以這方式拉近與民眾的距離,典型例子是時常「阿扁」前「阿扁」後的陳水扁。

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將軍的Illeist作風,尤其值得一提。他頻繁在演說和自傳中以第三人稱代指自己,如「求助於戴高樂的願望日益強烈」、「除戴高樂之外無人可以勝任」等。《時代》周刊曾對戴高樂的自傳作出如下評價:戴高樂對自己的自信和高傲流露於字里行間,因此戴高樂才可以如此頻繁地以第三人稱代指自我,而不覺得尷尬(也就是暗示其他人采取這風格,可以讓聽眾相當尷尬)。

在當下,特朗普的Illeism也成了政治分析熱點。美國心理學家施奈德曼(Kim Schneiderman)認為,特朗普本身可謂典型成功人士,對自己充滿自信,才喜歡說「Trump」如何如何,加上「Trump」這名字具有王者風范,他再三提醒選民自己是「王牌」,也是形象建構的一部分。

早前一個美國電視節目把Donald Trump稱為「Donald Dump」,把「王牌」變成「垃圾」,名字就霸氣盡失;假如他的名字真的是「Donald Dump」,還會否「Dump」這樣這樣、那樣那樣,就大概不見得了。

美國另一位政治傳播學研究者奧索夫(Elizabeth Ossoff)提醒我們,Illeism不可過分,否則可能收到反效果,令人產生牴觸情緒。1996年,多爾競選總統初期,正是由於頻頻以第三人稱代指自我而遭到媒體嘲笑,亦被競選對手諷刺,以致他不得不聘請專業演說教練幫助自己改正Illeism的習慣。

說到底,假如未到達某個級別,就以Illeist方式稱呼自己,實在有點滑稽,戴高樂所能做的,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切記。(文章來源:hkej)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