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醞釀打破剛性兌付 但須守國家風險底線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8-05 11:20
和訊銀行消息 日前,多位分析人士在《和訊座談會》欄目中表示,打破資管類產品的剛性兌付思維是一種必然趨勢,投資者要自我承擔風險,國家的底線就是保證不發生系統性風險。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和訊座談會》上表示,除了銀行存款之外,各種資產管理平台,無論是銀行理財、券商資管、保險資管、基金公司,P2P網貸等所有資管平台都不能搞剛性兌付,這也是未來監管的方向。
不過,今年7月底,《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下發至銀行,這意味着自2014年12月以來擱置的銀行理財業務監管新規征求意見將重啟。其中,《征求意見稿》規定,商業銀行應當建立理財產品風險准備金管理制度,規定風險准備金的提取、劃轉、使用和支付等政策和程序,經董事會或高級管理層批准後,將相關管理制度報告銀監會。
有輿論質疑,銀行理財產品風險准備金制度是否與監管層要打破的剛性兌付的方向相違背呢?
在郭田勇看來,風險准備金主要用於彌補因商業銀行違法違規、違反理財產品協議、操作錯誤或因技術故障等原因給理財產品財產或者理財產品客戶造成的損失。「比如你作為資產管理人,你明明搞利益輸送,搞內幕交易,拿了客戶委托給你的錢,為了其他利益,故意把客戶委托給你的錢賠掉了,這是屬於欺詐行為,道德風險,對這種情況是要賠錢的。」
盡管打破剛性兌付是一種趨勢,但國金證券(600109,股吧)大類資產配置策略分析師徐陽在《和訊座談會》欄目上表示,要防止系統性風險,打破過程中不能出現集中的故意的人為都打破,這樣可能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給整個金融體系帶來很大的沖擊。
郭田勇對此表示贊同,打破剛性兌付不是讓風險集中爆發,而是讓投資者有錢投的同時,心里存在不剛性兌付的意識,這一點非常重要。
郭田勇舉例稱,中國去年「股災」,賠錢的人這麼多,卻沒有嚴重鬧事的,說明股民認可了投資有風險。現在很多其他投資者還沒有形成這樣一種認識,所以要逐漸培養起來。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