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為何約不上中國這座高鐵? 在中國碰壁的背後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8-02 17:00
和訊消息 北京時間8月1日下午,滴滴出行宣布與Uber全球達成戰略協議,滴滴出行將收購優步中國的品牌、業務、數據等全部資產在中國大陸運營。
在此之前,Uber創始人兼CEO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一直對中國市場執念頗深,他曾如此形容中國市場:「如果有一個機會,能讓你同時成為亞馬遜和阿里巴巴,何樂而不為?」而此次滴滴的並購行為,基本可視為卡蘭尼克的「戰略性撤退」。
進軍中國失敗,Uber你不是一個人?
其實Uber與大部分跨國巨頭在中國的遭遇是相似的。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亞馬遜、Facebook、谷歌等美國公司,都不惜血本嘗試過進入中國市場。
然而谷歌遇到了百度、Facebook遇到了微信、亞馬遜遇到了淘寶,或許不適應中國的制度變化,或許不諳中國經商之道,大部分美國公司都在與本土企業的競爭中敗下陣來。
唯一算是站穩腳跟的要數苹果公司,2015年苹果幾乎25%的營業收入來源於中國內陸、香港和台灣。但其近況也不容樂觀,苹果在專利糾紛纏身的同時,二季度在中國市場份額跌至第五。
在中國多次碰壁的經歷,讓跨國公司CEO不禁感嘆:當今世界上有兩個市場,一個是中國市場,一個是非中國市場。阿里巴巴還是亞馬遜,滴滴還是優步,事實證明,你只能成為其中一個。在中國市場日益壯大、全球性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跨越這兩個市場的鴻溝,成為決定全球科技革命規模的關鍵。
「中國戰略」為何屢戰屢敗?
美國企業進軍中國失敗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一部分公司是由於信源不符合我國標准,像谷歌、Facebook、推特,從一開始就被服務器審查,攔截在外;另一部分像亞馬遜和eBay這類公司,很顯然沒熟悉中國的商業運作模式,尤其是「熟人經濟」的重要性。
從這個角度說,Uber似乎哪一步都沒有走錯。Uber建立一個獨立的子公司——Uber中國;Uber中國還起用了一批中國本地專業人員;同時還與政府建立良好的聯系和溝通平台。
內部人士透露,卡蘭尼克本人對這次並購十分重視,在過去的一年半時間里,他曾8次訪問中國,備受媒體關注。
雖然卡蘭尼克此前在公開場合下宣稱堅持在中國要大獲全勝,但他恐怕心里清楚,在中國網約車市場建設和監管都日新月異的今天,獨占中國市場之路極其艱難。
不過,Uber前期的巨大投入也獲得了可觀回報。據專家估計,Uber之前在中國投入的20億美元,在合並後市值近70億美元;如果滴滴借此不斷發展壯大,Uber在中國的股份市值將呈幾何式增長。從中國市場的撤退,也讓Uber把精力放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其他潛力市場。無論如何,並入滴滴,對Uber都是只賺不賠的買賣。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