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同時追捧債市股市暗藏資產質變風險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7-14 15:00
有評論文章指出,令人擔心的是,債券型股票「財息兼收」的美好時光維持愈久,經不起誘惑加入「尋息」行列的投資者勢必愈來愈多,貪念一旦發展至「人傳人」地步,任何泡沫都能合理化,本因避險而起的投資風氣,到頭來反成股市風險的最大源頭。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投資市場當前一大熱話,是黃金美元同上同落、股票債券並駕齊驅,不同資產類別之間的相關性(correlations)改容易貌,習慣了跨市場傳統升跌韻律的投資者,一時之間固然難以適應,這種轉變一旦成為趨勢,許多立足於資產相關性的傳統投資理論和實戰策略,恐怕亦將大受質疑。
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資金同時涌進風險屬性迥異的股市和債市。股與債並非任何時候都呈逆向關系,但此上彼落傾向明顯,避險情緒升溫時尤其如此。債券若不能發揮平衡股票風險的作用,在資產組合中納入債券,豈非多此一舉?此所以,投資理論家和實踐者都不敢輕視資產配置(asset allocation)的重要性。
近日所見,美國十年期國債孳息一度跌至歷來最低水平,而標普五百指數卻創出歷史新高。債息這兩天雖從一厘四以下反彈至約一厘半水平,但在全球范圍,陷入負利率的國債增至接近十三萬億美元。英國公投脫歐後的資金流向顯示,「追求風險」(risk-on)與「避險」(risk-off)模式,並不能合理解釋股市有股市破頂、債市有債市吸資的現象。
更接近事實的也許是,資金瘋搶債券,以各國公債為基准的「無風險利率」(risk-free interest rates),即使未墮進負數領域,也已低於大蕭條時期水平。投資者既厭惡風險,又不甘於長時間「貼錢買債」,轉往股市尋求代替品變成愈來愈強烈的集體行為,形成像債券般能為投資者帶來穩定收入的股票,在方興未艾的「尋息」(yield-seeking)熱潮下備受追捧。
此類股份大都來自盈利能見度高、現金流足以支持派發穩定股息的行業,當中以公用、電訊、必需消費品這數大板塊最符合成為債券代替品的要求。美股創歷史新高、港股重上二萬一千點水平,很大程度拜這類股份「愈戰愈勇」所賜。
然而,由此亦可看到,股票雖被籠統地歸類為「風險資產」,惟近期股市反彈,非因投資者風險胃納驟增,而是債券已失去提供穩定收入的傳統功能,在別無選擇下,資金退而求其次,以收息股代替債券。這個因素若是股債齊升的有力解釋,那麼股市破頂非但不是風險意欲重臨的明證,反而是避險情緒從債市延伸至股市的訊號。
以股代債蔚然成風,我們認為有兩點值得注意:
一、資金流向足以改變投資者對風險與回報的傳統觀念,在收息股被視作債券代替品的同時,債券作為股票代替品直接拿來炒的跡象同樣隨處可見。
債息跟債價反向而行,只要不是持有至到期,負孳息不等於負回報。投資銀行巴克萊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美國、德國、日本和英國四大經濟體的公債,逾八成回報來自資本增值(債價上升),當中以上月公投脫歐的英國最「夸張」,年初至今公債總回報(價連息)高達百分之十三點七!
二、這邊廂是債作股炒,那邊廂則是股當債買,投資者的主觀意願雖是「食息」求穩(和訊網編者注:「食息」為粵語,意味賺利息),惟大量資金涌入收息股,客觀效果卻是此類傳統上被歸類為低風險低波動的股份,估值變得愈來愈高昂,與行業本身並不突出的盈利增長日益脫節。
顯然,過去幾年的零息環境,大大改變了投資市場生態;全球央行的量化寬松政策,更嚴重扭曲了債券供求,既令債市發出的經濟和通脹訊息可靠性大打折扣,債與股「角色混淆」,某程度上還令這兩種資產出現「質變」,一個多元化投資組合的回報來源,已不可能像利率「正常」時期般容易分辨。
令人擔心的是,債券型股票「財息兼收」的美好時光維持愈久,經不起誘惑加入「尋息」行列的投資者勢必愈來愈多,貪念一旦發展至「人傳人」地步,任何泡沫都能合理化,本因避險而起的投資風氣,到頭來反成股市風險的最大源頭。(文章來源:hkej)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