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靈呼籲降低銀行資本充足率 為企業服務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7-09 11:43
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學術總顧問、五道口金融學院理事長兼院長吳曉靈出席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16北京年會時稱,自2008年以來,國際經濟金融形勢起伏跌蕩,國內經濟發展金融轉型升級進入新常態,金融面對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吳曉靈表示,在紛繁覆雜的國際環境中,在各國民眾尋求變革的訴求中,中國應該是最有條件實行變革的國家。中國有實現中國夢的追求,中國有13億人口的大市場,中國有許許多多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中國各種要素的低效率配置是未來提高效率的基礎。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讓市場真正發揮決定性作用,讓政府真正成為良好制度的供給者,中國才能讓社會的潛力得以迸發。在結構性改革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應該是有正向激勵作用的財稅政策和國民收入分配再分配政策。在中性貨幣政策框架下,金融也應該發揮“扶優限劣”的積極作用。
她說:“之所以說要在中性的貨幣政策框架下讓金融發揮作用,是因為近幾年的危機後的實踐證明,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並未解決經濟增長乏力的問題,而過多的流動性反而促成了金融資本以套利為動力的無序現象,不斷沖擊著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她表示,走出金融自我服務的怪圈,要回歸金融的本源服務業,服務於商品交易、服務於物質文化生產、服務於科技創新。沒有實體經濟的發展,金融的利潤會枯竭,自我循環產生的利潤只是信用“泡沫”的膨脹,遲早有一天會破滅。稅收是明面上的國民收入分配,通貨膨脹和涉及到民眾的福利是桌邊下的財富再分配。因此,她認為,名義正利率更有利於建立透明的國民分配體系。
吳曉靈說:“由於經濟增長的乏力,各國寬松的貨幣政策已經用到了極致,現在大家都把希望寄托於負利率,負利率到底在金融市場的運行當中會對經濟增長產生什?樣的影響,我想現在還沒有定論。但我個人的觀點認為:一個名義上的正利率更有利於建立透明的國民收入的分配體系。因為實際的負利率會經常存在的,但是名義的負利率到底對社會上發出什?樣的價格信號是值得研究的。”
她認為,金融回歸本原要關注實體經濟的交易需求和融資需求,信息技術的發展為金融了解需求提供了更好的技術平台,在實體經濟困難的時期,放低對金融利潤的追求有利於“放水養魚”,一些金融機構扭曲的行為是利潤壓力的結果。
吳曉靈表示,經濟困難時期,降低金融機構資本充足率和撥備的要求,是逆周期調節的題中之意,沒有銀行放貸的動力和能力,經濟發展走不出困境,再健康的金融市場也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銀行追求經濟利潤有自身發展的正當需求,監管對於資本充足率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危機以來,很多金融機構資本充足率不足,倒閉的時候動用了公共資金,因此加大金融機構自身的償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她說:“如果在經濟困難的時期,銀行沒有動力、沒有能力去發放貸款,而且在發放貸款的時候過多有利潤的考量,我想對實體經濟也未必是一件好事。因此,當經濟條件好的時候,應該讓銀行和金融機構有更多的資本的補充。當實體經濟困難的時候,應該適度的降低對他們的要求。如果我們一味的追求金融機構自身的健康,而不顧企業的發展,那?銀行最終也會成為一個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她表示,金融回歸本源是培育金融成長的土壤,搭建金融人才成長的舞台。在商業可持續的原則下進行金融創新,中國的金融業就有著巨大的回旋余地。
撰文來自新浪財經
更多精彩內容 請登陸財華智庫網 (http://www.finet.com.cn) 財華香港網 (http://www.finet.hk)或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