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戰報告出爐 狠批布萊爾盲從出兵 陰霾籠罩英國13年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7-07 14:56
示威人士戴上布萊爾(左二)及小布希面具抗議。 (圖:AFP)
經過7年等待,英國伊拉克戰爭獨立調查委員會報告昨(6)日終於出爐。報告痛批當時游說國會作出攻伊決定的時任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質疑他盲從華府向伊拉克開戰的計劃,參戰決定是基於錯誤的情報和判斷,難辭其咎。布萊爾回應稱,願對報告發現的錯誤負全責,不過他堅稱當年是基於國家最佳利益而作出正確決定,「世界在伊戰後變得更好」。
綜合香港明報、文匯報、中新網報導,在布萊爾推動下,英國2003年3月與美國聯手繞過聯合國安理會,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出兵推翻海珊政權。可是戰後卻找不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亦一直無法重新穩定伊拉克局勢。戰爭由2003年3月20開打,其後亂局持續至今,長達13年之久,保守估計導致伊拉克最少16萬平民死亡。美兵和英兵分別有4491和179人陣亡。
美國官方「伊拉克調查小組」曾在2004年10月發表報告,稱戰爭開始時,伊拉克並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該結論令美英發動伊戰的理據爭議再度加劇。美國前總統小布希(Bush)及布萊爾一直堅稱並沒誤導公眾,亦堅稱出兵的決定沒錯。
布萊爾2007年下台,新首相布朗(Gordon Brown)在2009年6月宣布,委任退休資深外交官兼樞密院顧問官齊爾科特勳爵(John Chilcot)出任獨立委員會主席,以調查伊戰決策過程。經過長達7年調查、耗費1000萬英鎊、傳召逾150證人之後,齊爾科特昨正式發表長達260萬字調查報告,是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篇幅4倍以上。涵蓋內容包括戰爭的決定、戰爭的法律依據、戰爭過程及戰後計畫等,旨在判斷英國當年參戰是否具有正當性,以及時任首相布萊爾是否利用虛假信息誤導了國會議員和公眾。
報告指出英國當年未盡所有可行的和平手段,單憑未經確認的情報就決定出兵攻伊,是嚴重錯誤。齊爾科特指出,布萊爾當年指伊拉克威脅英國安全,游說國會議員支持派兵4.5萬攻打伊拉克,最終卻證實情報出錯。報告批評當局未有仔細核實消息就貿然出兵,布萊爾亦難辭其咎。報告並公開布萊爾給予小布希的多份備忘,其中一份顯示早在2002年中期已向小布希留言,承諾「無論如何」也會站在美國一邊,預示一早支持攻伊。
報告的結論是:英國介入伊拉克戰爭屬「完全不當」(wholly inadequate),英國本來可以選擇以不流血方式介入伊拉克戰爭及解決衝突,採用軍事行動在當時並不是唯一可解決問題的手段。且儘管布萊爾得到「明確的警告」,但他低估了這場軍事行動對伊拉克和整個中東地區的衝擊。
報告還指出,英國國防部入侵伊拉克的行動倉促行事,對地面安全威脅反應緩慢,尤其是在簡易爆炸裝置殺害許多軍人之後。英軍裝備嚴重不足,例如路虎軍車不能夠抵禦簡易爆炸裝置,國防部沒有迅速解決這些問題,而是放任這些「不能容忍」的問題。英國國防部後來把注意力轉向阿富汗,這使得英軍在伊拉克面對的問題惡化。委員會批評,國防部完全沒有仔細思考兩條戰線同時作戰的風險。
報告稱,英軍軍力在2002年時就已不堪重負,原本希望在伊戰開打4個月後撤回一些兵力,因為英國政府作出了「無法持續的承諾」。
報告特別點名批評當時的英國聯合情報委員會主席約翰‧斯卡雷特(John Scarlett)和軍情六處(MI6)局長理查德‧迪爾洛夫(Richard Dearlove)。報告說,時任首相布萊爾對海珊姆的看法和聯合情報委員會的確切判斷有分歧,斯卡雷特有責任提醒布萊爾。
報告稱,布萊爾將情報機構的情報評估提呈給國會,並表達了某種程度的「確定性」,但這種「確定性」並沒有任何情報支撐。
這份歷時7年、耗資昂貴的報告原本預期一年內完成,但由於涉案人士身份及內容敏感,結果延至今日才公開。
據《紐約時報》報導稱,相比於英國在伊拉克的作戰時間,這份報告顯然讓民眾等得太久。而此前英國政府曾對英國在伊拉克戰爭中的作用有過兩次官方的考量,均在2014年完成。但批評者認為這些報告偏袒政府且刻意粉飾。他們要求進行更徹底的調查。
該報告公佈的時間也極度敏感。此時離英國公投決定脫離歐盟還不到2周,英國最大政黨間的權力抗衡正互相拖垮對方。英國《衛報》3日報導說,如果報告對布萊爾不利,一些議員將考慮向他發起彈劾動議。一旦動議生效,布萊爾可能永遠無法再擔任公職。
布萊爾昨(6)日回應報告,稱自己將就入侵伊拉克決策過程承擔全部責任,並為情報出錯及戰爭造成的血腥後果致歉。他說:「出兵時作出的情報判斷最終是錯誤,其後果比我們所想像的更多敵對、更為拖沓和更為血腥。對於總總一切,我表達的悲傷、遺憾和道歉比你們所知道的更多。」
不過,布萊爾堅稱出兵決定無錯,「我相信我作出正確決定,令世界變得更好和更安全……沒有謊言,沒有欺詐,沒有欺騙」。他承認在戰後方案上「理應有不同做法」。
齊爾科特稱,調查報告非為追究責任,而是希望汲取歷史教訓,勿重蹈戰爭覆轍。英國現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昨天在下議院聲明,指英國政府須從齊爾科特報告汲取多項教訓,永不再重蹈伊戰覆轍。一向質疑布萊爾攻伊決定的工黨黨魁科爾賓(Jeremy Corbyn)則指,伊戰是「基於虛假藉口而發動的軍事侵略行徑」,並「刺激和擴散區內的恐怖主義」。
國際刑事法院(ICC)周初表示,不會起訴布萊爾,不過可能考慮以報告為基礎,決定會否就英軍在伊戰期間犯下戰爭罪行展開調查。
伊拉克議員納瑟夫則表示,伊拉克議會將向該國政府要求起訴英國以及其他參與入侵伊拉克的國家。
2003年3月,美國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悍然發動伊拉克戰爭,戰爭加劇了伊拉克國內教派衝突,極端組織乘機坐大,暴力事件頻發,從2003年至今,伊拉克有16萬至18萬無辜平民在各類恐怖襲擊中喪生,而今年年初至7月份,已有7146人喪生於恐怖襲擊。
除了恐怖襲擊導致的人員傷亡之外,多年的戰爭還給伊拉克的經濟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軍費和難民安置成為了財政支出中的主要部分。而隨著戰事的持續,340多萬難民的安置問題或在下一步成為伊拉克政府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盲目跟從美國人侵伊拉克,讓英國嚐到報復苦果,恐怖攻擊如影隨形--2005年倫敦恐怖爆炸案傷亡慘重。
而自發動反恐戰爭以來,伊拉克超過10萬無辜平民被殺害,數十萬人受傷,經濟被摧毀,教派內戰席捲全國。戰爭還讓數百萬伊拉克人淪為難民,數千名美軍和聯軍士兵死傷,包括英軍。
如此慘痛的代價不僅沒有給伊拉克帶來民主和平,反而讓伊拉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恐怖主義滋生地和訓練場。美媒分析稱,這場戰爭的唯一贏家是那些「對美國充滿仇恨的恐怖主義組織和暴力極端分子」。
近年來,美英等國深陷戰爭泥潭;加上「伊斯蘭國」(ISIS)崛起,全球恐怖主義威脅上升,美英等西方國家開始反思戰爭。美國總統歐巴馬曾指出,伊拉克戰爭是一場「愚蠢的戰爭」,他上台後也一直致力於脫離中東泥潭。2013年,英國國會毅然否決了出兵敘利亞的要求。
盲目跟從美國,粗暴干涉他國內政,給英國帶來了沉痛的代價和慘痛的教訓。英國此番公佈伊戰調查報告,正是為了吸取教訓,避免再次捲入悲劇,只有不斷反思,才會避免戰爭的苦果。
委員會昨日發表報告的同時,會場外有過百人示威,抗議當年出兵的決定,部分示威者是陣亡英軍遺屬,他們對推動攻伊的布萊爾仍然深惡痛絕,高呼「戰犯布萊爾」及「布萊爾講大話」等口號,其中一名家屬奧康納更形容,布萊爾是「世上最壞的恐怖分子」「是美國總統布希的「狗奴才」。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