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潘宏勝:人民幣不是闖入者而是順應趨勢的適應者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6-26 11:00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 潘宏勝

和訊網消息 6月25日,由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主辦的「國際貨幣體系之占優貨幣問題研究」論壇在北京舉行,和訊網作為特邀媒體全程報道。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潘宏勝出席此次論壇並發表演講。

他表示,人民幣作為一個新晉國際貨幣,不是既有占優貨幣和現行國際貨幣秩序的「闖入者」或「挑戰者」,而是「適應者」和「建設」。

他認為,貨幣國際化的實施和實現需要很多、很嚴格的條件,人民幣國際化是長跑,不是短跑,更不是沖刺。

潘宏勝表示,人民幣成為占優貨幣的過程不是簡單、線性的,而將是系統性和非線性的。

以下為文字實錄:

潘宏勝:很高興參加此次論壇的學術交流,這次會議的主題和人民幣國際化有密切關系。近幾年有關人民幣國際化的研究分析較多,簡單歸納,大致可分為「沖擊—反應」和「成本—收益」兩大分析模式。前者將人民幣視為國際貨幣體系的一個沖擊性變量,分析可能產生的內外部影響;後者則着重比較人民幣國際化可能帶來的成本和收益。這些分析很多方面都有道理。目前,相關分析的最大不足在於很難定量化,且貨幣國際化沒有比較成熟和完整的理論框架支撐。在這些分析也還有一些有待商榷的討論。我今天想就此談幾點粗淺的看法。我不從事人民幣國際化的具體工作,以下都是個人看法,不代表供職單位的意見。

第一,人民幣作為一個新晉國際貨幣,不是既有占優貨幣和現行國際貨幣秩序的「闖入者」或「挑戰者」,而是「適應者」和「建設者」。這幾年人民幣國際化的進展確實很大,令人歡欣鼓舞。但我也注意到一些分析和報道一度很喜歡用「人民幣國際化再下一城」,甚至「挑戰美元」或「改變現行國際貨幣秩序」等一些提法,好像人民幣正在「攻城掠地」,搶占人家的地盤。如果把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放在一個國際貨幣秩序演進的大格局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人民幣國際化只是中國適應現有國際貨幣秩序的一小步,以及中國作為經濟貿易大國的貨幣金融表現而已。

現今的世界大格局,大抵是16世紀以來歐洲列邦逐漸向各大洲擴張國力、拓展市場而逐步形成的,近代國際條例和慣例則多是在17世紀中期以後所創,18世紀以來才對這些條規和慣例不斷豐富完備,建立起當今國際政治和外交體系的雛形。國際貨幣體系則更晚,國際金本位出現在19世紀80年代前後,當時實行金本位的國家只有數十個,但因英國、美國、德國、法國等主要國家在內才稱其為國際體系。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貨幣體系是二次世界大戰「打」出來的布雷頓森林體系,這一體系後來崩潰了,但現有國際貨幣體系仍是其延續,「神形」猶在。中國是這一體系的最早參與者,是IMF的創始國之一。但我們暌違了30多年才重返這個體系,真正全面融入是在2001年加入WTO以後,至今也不過10多年。這個歷史進程一捋下來,可以發現,人民幣國際化不過是漫長進程的起步而已。這是我們對外開放過程中日益擴大的市場需求內生出來的,並不是現行貨幣體系的外生變量。政府部門可以為第三方國家經濟主體使用人民幣創造有利條件,但用不用、多大程度上用都是這些主體自主決定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民幣不是一個「闖入者」,而是順應趨勢的「適應者」,中國和其他國家的經濟主體都在適應這個變化。

當然,這不是說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不存在問題,不需要做出任何改變。金融危機以後這方面的反思很多。我想說的是,通過人民幣國際化,中國在改進國際貨幣體系方面可以發揮建設性的作用。首先,不管有什麼缺陷,現行國際貨幣體系服務自由貿易的根本宗旨和制度安排並沒有改變,中國過去30多年也正是秉承這一精神融入全球經濟的,於1996年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其後又不斷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人民幣國際化和可兌換之間形成了一種相輔相成、良性互動的關系,這對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發揮積極作用是有很大幫助的。其次,人民幣國際化需要貿易投資的支撐,也需要開放的金融市場、有足夠深度和廣度的國內金融市場以及一批有國際化經營能力和競爭水平的金融機構等金融因素的支撐。這些都能夠為國際貨幣秩序帶來新的變化和動力。最後,人民幣國際化為全球使用者提供了幣種交易和資產負債擺布的新選項,這有利於國際貨幣體系的多元化和均衡化。

第二,貨幣國際化的實施和實現需要很多、很嚴格的條件,人民幣國際化是長跑,不是短跑,更不是沖刺。人民幣正式加入SDR貨幣籃子,意味着人民幣將成為五大國際貨幣之一。占優貨幣是相對的,人民幣對其他非國際貨幣來說是占優貨幣,但美元對其他貨幣都是占優貨幣。人民幣的加入勢必在國際使用的比例上帶來一些變化。對此,有的分析和報道有一種「此消彼長」、「我們一天天好起來」的心態,有的標題很夸張,說「美元輸得傾家盪產,人民幣占領全球」、「人民幣對美元最後一戰,勝利則中國成為真正的『天朝』」等等。這些不是我編的,是從一些財經網(博客,微博)站上摘錄的。這些言論沒有考慮貨幣國際化的內在條件,對人民幣國際化有夸大化認識,有的甚至有很強的誤導性。

發行貨幣是主權國家的權利,但目前全球有多少種貨幣,好像還沒有准確的說法,百度的結果是150-250種,姑且說200種左右吧,其中充當區域性或國際性貨幣的其實不到10種,新的SDR籃子貨幣只有5種。為什麼只有極少數主權貨幣能充當國際貨幣呢?國際貨幣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經濟學家的答案是至少要具備5項條件,即:較大的經濟規模,較發達的金融體系,對幣值的信心,政治穩定,以及網絡外部性。還有的人認為還應該有較公正的司法體系和機制。對占優貨幣國家來講,這些條件都不是與生俱來的,與歷史環境有很大關系,比如英鎊和美元的國際化是由特定歷史環境造成的。我最近讀王爾敏老先生《弱國的外交》,書中引用的台灣黃宇和教授《兩次鴉片戰爭與香港的割讓》中的一段耐人尋味的資料,講鴉片戰爭的實質,提供了一個理解英鎊國際化的視角。我原文引述如下:

「英國的工業革命是以棉紡織業起家。英人開了匯票,用來買美國人的棉花,以供應英國的棉紡業,美國人拿了那些匯票到中國買茶葉,中國人拿了那些匯票買鴉片,英國人拿了那些匯票買茶絲。鴉片的暴利讓英人除了拿回原來的匯票以外,還有大量的盈余,在中國買新的匯票把盈余匯回老家。老家的人拿了新舊匯票,又向美國買棉花。茶絲的高利潤,又能讓英人買更多的棉花。棉織品絲織品又帶來更多的利潤。而茶絲棉花的進口,棉紡織品等的出口,又讓英國的服務行業如銀行、保險、包裝、航運、法律界等蓬勃發展。如此這般,鴉片的壟斷貿易不僅是一本萬利,而是一本萬萬利。為了保障和擴大這一本萬萬利,英帝不惜發動兩次侵華戰爭,一直把清廷逼到把鴉片合法化以後才罷休」。

——王爾敏,《弱國的外交—面對列強環伺的晚清世局》P12頁。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英國在工業革命擴張時期,通過不斷擴大的貿易順差(當然,用鴉片掠奪和戰爭的方式敲開中國的大門是罪惡的)擴大了海外市場,也促進了本國金融業的發展。中國則被迫開放市場,大量輸入為害國人的鴉片,出現大量貿易逆差和白銀外流。英鎊和洋銀作為硬通貨大量輸入中國,國內的銀塊貨幣急劇貶值,在五口通商的初期,英鎊抵中國白銀英鎊三兩,以後不斷升高,竟可抵白銀六兩七兩以至八九兩,中國吃虧很大,幣制幾近崩壞。這其實是英鎊國際化的縮影,說明借助工業革命擴張和殖民地體系,英鎊奠定了國際使用的基礎。

美國成為國際貨幣的歷史眾所周知。二戰後新晉的主要國際貨幣是德國馬克(後來是歐元)和日元,它們都是在本國經濟總量和經貿實力不斷上升,在浮動匯率時代派生出國際使用的需求來驅動形成的,但它們距今天也不過20-30多年的時間,其間還經歷了一些波折。昨天英國公投退歐後,歐元前景已被很多人看衰。這些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貨幣國際化的條件總結起來很簡單,就那麼幾條,但仔細研究其內涵,其實是很嚴苛的:實力為本,貨幣為標;政治為本,金融為標。絕大多數國家都達不到,而且國際化還受政治、經濟、金融等各方面因素和力量的復雜影響,沒有一種貨幣的國際化是順理成章、一帆風順的,這也是國際貨幣只有區區幾種的原因。

應該看到,即使從上世紀90年代人民幣在周邊和邊貿中小范圍區域化使用算起,至今也不過20多年。正如去年IMF發布的《SDR估值辦法評估—初步考慮》所指出的,近幾年人民幣國際化發展速度突出,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基數低和其他貨幣表現不夠突出。現階段,人民幣國際使用的體量和接受范圍還處於相對較低的水平,遠談不上什麼「挑戰」或「改變」。

第三,人民幣成為占優貨幣的過程不是簡單、線性的,而將是系統性和非線性的。對於人民幣國際化的走勢,周小川行長曾說過,「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本身會是波浪型前進的。」我體會,人民幣國際化在方向上是前進的、上升的,過程則是波浪型的,會有起伏、有波動。這體現了一種系統性和非線性的思維方式,契合復雜事物的發展規律,也是客觀、務實和科學的態度。系統性的基本含義就是影響國際化的因素很多,影響的程度不一,作用機理復雜,相互交織且動態變化,決定了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不可能是一條斜向上的直線,而是不完全規則的斜向上曲線。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取決於長期和短期因素的共同作用,長期因素決定趨勢,短期因素決定周期。長期因素方面,未來幾年中國經濟仍有望保持較高增速,對外經貿總量仍會有所增長,在全球經濟和貿易中的比重仍將上升。這些都是國際化的市場需求基礎。保持較低和穩定的通脹水平,也有利於增強人民幣國際使用的信心。更重要的是,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化,國內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流動性和多層次性將繼續朝有利於人民幣國際使用的方向發展,促進人民幣國際功能向融資、投資、儲備貨幣等方面擴展。國際環境方面,美元無疑在相當長時期內都將是最具優勢和主導性的,歐元日元的前景則蒙受新的陰影。只要國內經濟不出現大的波動,外部環境仍將有利於擴大人民幣的國際使用。短期因素方面,美元走強、市場信心、市場預期和突發性事件都可能影響使用者的意願,利差、匯差、資產收益率差都會直接影響投資者的成本和收益,如果人民幣國際使用出現短期波動也是符合邏輯的。

以上是一些常識性的看法,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