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招生要不要向中西部傾斜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6-25 09:50
在對高校招生公平的討論中,有學者將不同省份與特定區域、人口的高考分數與錄取分數線進行絕對意義上的比較,對此,筆者不能苟同,高校招生公平不能只從高考分數與錄取分數線絕對值平等上來判斷,還需要從其具有特殊的社會價值方面來判斷。
高考分數及高校錄取分數線背後的社會價值判斷
高考分數及高校錄取分數線所蘊含的選拔人才涵義,從根本上說是由國家戰略和社會需求決定的,如持續實施的對少數民族考生進行照顧的政策。而且,高考分數的社會價值並非可以按照分數絕對值從高到低排序。高考分數及高校錄取分數線的社會價值具有相對性,在一個區域內同一高考分數對於不同考生的價值不一樣,對於不同區域考生的價值更不一樣,既包含普遍意義的價值,也包含着特殊意義的價值。這種特殊價值源於人的價值是一種特殊的價值形態。
對此的認識不僅源自理論,還源自對我國實際政策效果的體悟。2013年暑期,我們專程到西藏看望畢業十周年的校友,並在西藏成立了福建工程學院校友會。這批受國家委托定向培養的建築類專門人才,以專科生為主,回到西藏,絕大多數很快成為了行業骨干。當時西藏住房與建設廳廳長告訴我們,這批人才極為寶貴,因為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在西藏建設事業特別是基層建設事業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因人才總量嚴重不足,這批畢業生大多數相繼被補充到基層領導崗位,離開建設系統。全區建設系統專業技術人才奇缺,如給排水專業人才全區僅有一人,希望學校能持續為西藏培養建設類專業人才。
為此,學校與西藏住建廳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並開始專門安排建築類專業計劃面向西藏招生。幾年來,學校對來自西藏的學生采取了特殊的學習幫扶與生活照顧政策,幫助他們擺脫入學分數較低的困境。
實際上,對一定區域及族群考生接受高等教育方面給予特殊傾斜政策是國際上絕大多數國家的一項戰略措施。由於我國地域廣闊,區域間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因此,在一定條件下,傾斜支持部分高考分數低一些的學生到東部高校接受高等教育更具有特殊的社會價值。培養一個中西部地區包括東部地區的基層或老少邊貧地區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實用技術人才,對於促進這些地區的發展極為重要,其特殊的社會價值應當得到充分認識與高度肯定。國家對這些地區或類別的考生給予一定的計劃數量傾斜與招生照顧政策支持完全是有必要的。
高校招生計劃面對需求沖突應當強化價值統籌平衡
高校招生計劃調控引發的社會問題根本上是區域間發展不平衡導致的,而這種不平衡之所以引發社會問題,關鍵在於其激發了高等教育需求之間的沖突。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展面對的需求,在總體上是國家需求,但具體來說可以分為個體需求、產業需求、民生需求、區域需求等等,這些需求往往相互交織,常常出現矛盾。
我們既不能只講國家需求而不注意具體需求及其相互間可能出現的矛盾,更不能因為少數具體需求強烈而妨礙國家需求的總體平衡。國家必須對此進行多層面的統籌平衡。
首先是戰略平衡。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我國的根本制度決定着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應當要比西方發達國家更加重視國內區域之間平衡問題,既要看到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做超越階段的事情;又要充分認識到這是一個必須通過「積小勝為大勝」朝着共同發展目標不懈努力的過程,不能舍去現階段應當做的事情。長期支持中西部地區群眾享有相對公平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是國家戰略,在平衡大家接受各種高等教育需求時,應當積極作為、合理安排、持續實施。
其次是利益平衡。隨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統籌兼顧各方利益的任務更加艱巨而繁重。統籌兼顧實質是做好協調工作。協調既是發展手段也是發展目標,是平衡與不平衡的統一。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主要以計劃絕對增量為主、適當考慮相對增量作為調控源,既考慮中西部地區群眾的利益,又考慮東部地區群眾的利益,還包括東部地區高校的利益——有利於緩解部分資源相對充足地區高校生源不足問題。高校招生計劃調控的利益協調關鍵是促進不同地區群眾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機會,在補齊欠發達地區發展潛力與後勁的短板上着力。
最後是動態平衡。高等教育發展規模、結構與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必須相適應,既要保持一個較長時期的穩定性,也要根據區域間經濟、科技、人口及教育基礎的變化適當調整。中國經濟發展在今後一個時期內要將培養大批中高級應用技術人才作為重要任務,必須強化戰略決策,保持高等教育結構相對穩定,將本科錄取率控制在一個合理區間內,不能不顧國家整體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而一味擴大本科規模,不能不顧具體區域高考人數減少而一味提高本科在高等教育結構中的比重。同時,隨着國家支持中西部地區發展政策效應的逐步顯現,中西部地區對人才需求日益強烈,持續縮小中西部與東部地區高考錄取率的差距應當作為各種利益平衡的基本原則。
高校招生計劃區域間調整將是一項長期實行的政策
我國區域間發展不平衡將是一種長期的客觀存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差距,很重要一點就體現在擁有的人才數量與層次上的差距。教育具有社會調節的重要功能,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需要的專門人才是發揮調節功能的具體舉措。
當然,僅靠教育來改變是不現實的,但是,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決定了着要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包括東部地區的基層與老少邊貧地區發展,就必須讓將這些地區培養的實用專業技術人才工作始終處於適度超前或先行的地位。
有學者用「輸血」與「造血」比喻調控支持中西部地區招生計劃的關系。實際上,稍加注意國家多年來實施的支持中西部地區發展政策,就會發現國家一直都在采取「輸血」與「造血」並行的措施。需要進一步闡明的是,在當今社會,發展越來越依靠人才和人口整體素質提升的時候,沒有人才引領與支撐不行。發達地區如此,欠發達地區更是如此。只有通過人才培養這一「輸血」措施,才能促進這些地區「造血」功能的增強,從而實現「輸血」與「造血」功能的有機結合。因此,要加快欠發達地區發展,在相當長一段時期,「輸血」要先於「造血」,要通過「輸血」促進「造血」;而且「造血」重在創造有利於人才留得住、用得上的條件與環境。
由於歷史與地理原因,區域間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高等教育資源不平衡狀況改變起來決非易事,不能一蹴而就。提高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質量和高等學校辦學水平必將是一個漫長過程。因此,我們既要着眼長遠,着力緩解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資源不足特別是優質資源不足的問題,又要立足現實,解決當前中西部地區群眾接受高等教育機會公平的問題。從具體措施上,既要通過國家財政支持中西部地區高校加快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育質量與辦學水平,又要促進高等教育資源充足的東部地區保持一定比例計劃面向中西部地區招生,將之作為一項長期政策來執行。
可以說,國家實施宏觀調控,采取通過東部地區高校招生計劃增量主要面向中西部地區招生,是遵循國家區域協調發展規律、促進欠發達地區發展規律必須采取的一項長期性重要措施。(中國青年報)
(作者系福建工程學院黨委書記、教授)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