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選擇「二人轉」還是「大合唱」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6-23 16:30
作者:
張超 太和智庫、中國人民大學IMI研究員
張旭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
來源:微信公共號“宏觀經濟觀察”
脫歐凸顯歐盟內部發展道路分歧
筆者認為,“英國脫歐”這一事件,表面上看是由英國對歐盟政策的不滿以及雙方在經濟、政治利益上的沖突引起的,但事件背後折射的卻是英國與歐洲大陸國家發展理念的深刻分歧。眾所周知,英國的金融市場高度發達,倫敦是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也是歐盟地區最大的國際金融中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英國的經濟發展理念與美國有相似之處,即以金融作為經濟體系的核心,金融系統吸引了大量的資源和人才。在2008年金融危機和2012年歐債危機之後,英美兩國的這一“金融主導”的特點體現得更加明顯。反觀歐洲大陸國家,以最核心的德法兩國為例,雖然經濟發展中金融占比越來越高,但經濟發展依然在堅持着“實體經濟為主,金融服務實體”的傳統發展理念。在德法兩國的金融系統內部,以銀行為主,資本市場為輔,銀行主要服務於大型企業集團;在整個經濟體系中也是實體經濟為主,金融為輔,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的發展。這與英美兩國的“金融主導”模式完全不同。
在整個歐盟經濟乏力、矛盾重重的大環境下,正是這兩種不同的經濟發展導向造成了自歐債危機以來英國與歐洲大陸國家間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終引爆“英國脫歐公投”這一事件的發生。公投的結果暫且不論,但歐盟必須從這一事件中反思,何種發展道路才是歐盟的未來,如果一味盲從與美國一樣的“金融立國”的發展模式,筆者懷疑歐盟是否真的可以從危機中走出來?
歐盟追隨美國更多吃得是“苦頭”
回顧歷史,自1999年科索沃危機以來,歐盟在處理幾次重大事件時的政策選擇為當下歐盟的窘況埋下了伏筆。1999年的科索沃危機,歐盟緊隨美國的步伐,以“北約”為平台對南聯盟進行空中打擊,引爆了巴爾干地區這個百年“火藥桶”。世紀末的轟炸不但令這一地區的經濟至今仍在泥淖中徘徊,遲遲不能步入發展的正軌,並且也對這一地區人民的心理造成了永久的創傷,使這一地區的國家和人民游離於歐洲一體化進程之外。大量巴爾干地區難民從那時起涌入西歐諸國,“難民問題”由此產生。
在科索沃戰爭中,歐盟與美國步調一致,但是戰爭帶來的種種後果全部由歐盟獨自承擔,事後完全看不到美國的身影。類似的情況還出現在烏克蘭危機、利比亞戰爭等種種事件中。譬如在兩次烏克蘭危機中,歐盟繼續采取與美國步調一致的政策,與俄羅斯強硬對峙,結果造成能源價格大幅上漲,直接影響了歐盟的經濟與人民生活,而天然氣價格的上漲對美國毫無影響。又如在利比亞事件中,歐盟緊隨美國推導卡扎菲政權,造成大量利比亞難民涌入歐盟,引發了眾所周知的一系列問題。難民大量涌入歐盟有兩個表面原因:一是西亞北非等地區與歐洲大陸地理位置接近,一旦這些地區動盪不安,大量難民便向歐洲大陸移動,尋求生存與庇護。二是歐盟國家實施已久的福利政策誘惑力巨大,德國、奧地利以及北歐四國這些高福利國家是難民的首選。
然而,在歐債危機的大背景下,歐盟各國經濟增長乏力,高福利政策事實上已經難以為繼。針對本國居民的福利支出已經令歐盟各國的財政捉襟見肘,新涌入的難民更令這些國家雪上加霜。
歐盟國家盲目地對美國亦步亦趨,造成了如今“美國惹禍,歐盟背鍋”的惡劣局面,到頭來還是得由歐盟自己買單、自己消化。
歐盟需全面反思其追隨美國政策
難以為繼的內部福利政策,飽受詬病的難民政策,前景並不明朗的的經濟發展方向,這些都是歐盟的“麻煩事兒”。深究其中原因,則是盲目追隨美國的對外政策和發展方式帶來的後果。經濟上盲目追隨美國的“金融立國”模式,最終的結果只會是金融部門擠壓實體部門,造成“金融擠壓”現象,貨幣政策失效,經濟復蘇遙遙無期,令歐盟走向分裂。外交政策上盲目追隨美國,只能是把麻煩變成更大的麻煩,西亞北非持續動亂,惡果還是得由歐盟自己吞下去。歐盟想要擺脫這些麻煩,必須全面反思其追隨美國的政策,走歐盟自己的發展道路,對內改革福利政策,選擇合適的經濟發展方向,對外全面反思其外交政策,解決麻煩而不是制造爭端,為本地區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恢復獨立人格,既要和美國“二人轉”,也要積極加入中俄“一帶一路”和“大歐亞伙伴關系”大合唱,這才是歐盟的未來所在!
特別聲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觀點,中國金融信息網采用此文僅在於向讀者提供更多信息,並不代表贊同其立場。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