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辦公室該不該聊年齡?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12-26 09:31


編者按:職場該不該問同事的年齡?一向見仁見智。今天ft中文網對這個話題也進行了討論,和訊原文轉發。

   不久前,我和一群剛剛開始倫敦金融城從業生涯的20多歲的女律師聊過天。其中一人告訴我,她對年屆中年的同事和客戶問她年齡感到不勝其煩。其他人也表示贊同:老是有人問到她們的年齡,她們覺得煩透了。在她們看來,問這種問題不過是為了削弱她們的威信,把她們“打回原形”。


第二天,到辦公室后,我對我能找到的辦公室里最年輕的人士做了一項調查,問他們是否也有同樣的遭遇。幾乎所有人都做出了肯定答復—不僅是女士,男士亦然。

我心想,真慘啊。對於“緊縮世代”(crunch generation,指一畢業就趕上經濟緊縮的一代—譯者注)而言,這是另一項恥辱—他們買不起房,背負著學生貸款,千辛萬苦也難以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而當他們終於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又因為年紀較輕而受到“敲打”。

然而,經過更仔細的審視會發現,情況比上面所說的更復雜。從我選取的樣本中可以看出,男女對這個問題的感受不一樣。

在女士們看來,這個問題同時具有性別歧視和年齡歧視的意味。而對於一些進取心較強的年輕男士而言,這個問題則提供了一次炫耀的機會。能夠回答“我23歲”(潛臺詞:看看我已經取得了多么了不起的成就),是一件很能帶來滿足感的事。

然而不論男士還是女士,從奔三的某個時候開始、在第一條皺紋出現前不久,這樣的問題就消失了。大家似乎達成了某種默契,所有人都不再問這個問題了。

年過三十而依然會被問到年齡問題的只有兩種人:一種是極為成功的人士(我認識一位剛剛32歲、已成為董事的女士,就經常會被問到年齡),另一種是孕婦—問她年齡的往往是其他對自己生育能力日漸衰減感到焦慮的女士。

所有這一切的問題(同時也是最蹊蹺之處),不在於我們問年輕人的年齡,而在於我們從不向任何其他人問這個問題。

對於孩子,我們首先想知道的就是年齡。即便最害羞的孩子也始終有這樣的準備,一旦有人問“你幾歲了?”,就會咬著舌頭說一句“我三歲半了”。同事們時不時問我孩子的年齡,以及我老父親的年齡,但他們從來不會問我的年齡。

從28歲到65歲這段時間占人生的很大一部分,也是人生中用於努力工作的時間,但對大約處於這個年齡段的人,詢問年齡被認為是不禮貌的。在linkedin網站上,人們會貼出各種關於自己的無關緊要的資訊(包括他們是否擁有所謂的“跨部門團隊領導能力”這種“技能”),但他們從來不會提及自己的年齡。任何想知道他們年齡的人(當然嘍,每個人都想知道),都得從他們離開中學或大學的年份反推這個問題的答案。

我們之所以在職場中對年齡問題扭扭捏捏,並不是因為我們認為年齡不重要。相反,年齡是我們始終感興趣的問題。我每次面試(或采訪)別人的時候,如果我沒有假裝不小心地問一下他們的年齡,我就會覺得我的工作沒有圓滿完成。一個人的年齡會透露他們的經驗。年齡是衡量他們成就的一個標尺。盡管可能存在其他更好的標尺,但年齡這個標尺勝在簡單,並且適用於每個人。就算不能提供其他資訊,年齡也會為你猜測他們的流行音樂品味提供一條線索。

你可能會說,在年齡問題上太過坦率可能會導致更多歧視現象,不過在我看來未必如此。事實上,年齡是可以看出來的,年長員工和年輕員工受到的待遇也是不一樣的。年長員工跟年輕員工的相貌不同,事實上也不同。拒絕透露年齡會造成更嚴重的歧視,因為這意味著,比起頭髮灰白、臉上有皺紋的年長者,那些皮膚仍然光潔、頭髮沒有變白的年長者更有優勢,無論后者是因為花錢打了肉毒桿菌(botox)除皺、還是幸運地擁有抗衰老的基因。

當時,我告訴那些年輕的女律師,以后有年紀較長的同事問到她們的年齡,她們應該微笑著回答:“我27歲,您多大年紀?”

我最後一次被直接問到這個問題是在將近10年前。當時我躺在救護車里,一名陌生男子附身沖著我,對我說,我在騎自行車時出了事故。

當時他問我,你叫什么名字?英國首相是誰?

我毫不費勁地回答了這兩個問題。但他接著問道:你今年多少歲?我一時沒想起來。想了半天,我才答道:我應該有40多歲了—這話說得,仿佛在披露一件人們有極大興趣(但原因令人費解)的事實。

如今,我頭上碰出的包早已消失,我可以自信地說我今年54歲半。這是個十分完美的年齡。我內心並不覺得自己已經有這么大年紀了(但那是因為人們內心對自己的年齡永遠感到意外),不過年齡確實能透露一些資訊。至少,我的年齡透露出,我是在容易就業的年代參加工作的,並且我現在仍在工作。(來源:ft中文網;譯者/簡易)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