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如何理解一國兩制下內地與香港的「經濟邊界」?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6-20 12:30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封小雲撰文指出,香港學者劉兆佳曾經指出,在構思「一國兩制」時,兩地融合根本不在議程之列 。也就是說,對於「一國兩制」下內地與香港之間的經濟融合,當時是缺乏預見與分析的,更無法預見到經濟邊界的存在對兩地合作的影響。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般來說,邊界的功能與作用是控制界內外的流動及自我保護,即保護所控制的空間、資源,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利益、觀念及身份認同。在經濟全球化及區域化的發展浪潮下,資源與要素流動,經常會沖破邊界的阻礙,而帶動地區與各國的經濟繁榮。人們把跨境之間的流動,或區域間沖破邊界的經濟合作融合,稱之為經濟意義上邊界的消失。


開放邊界,促進流動擴張市場的經濟利益,與邊界對於市場擴張、經濟流動的控制,是一對矛盾。開放還是控制邊界,取決於本土利益與跨境合作的共同利益相衡的結果。

認可兩地不同利益訴求

基於「一國兩制」的香港與內地之間的邊界,其功能主要在於維護兩地不同制度的運轉,也即維護香港界內的觀念與制度認同。在一國之下,無論從經濟流動、社會互動的大勢看,香港與內地之間邊界管制的放松與邊界效應的縮減,應是發展的方向。但是,其放松與縮減的速度、程度則取決於兩地經濟融合與社會互動進展的結果。

也就是說,香港雖然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但是「一國兩制」本身通過邊界,就內涵了對香港本土經濟利益和內地自身利益差異的認可,這種經濟利益通過兩地邊界來維護。雖然香港本身就是一個自由港,經濟高度自由且沒有管制,經濟意義上的邊界絕大部分消失。但是,相對內地來說,香港是作為一個獨立關稅區與經濟體而存在,這個客觀事實不可否認。而內地也有獨立於香港之外的自身客觀經濟利益。

由此,粵港兩地的經濟合作,只有在認可兩地不同的利益訴求,並在不同訴求中找到共同點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發生。忽視一方訴求而偏重某一方訴求,或是僅追求單方經濟利益最大化而影響他方利益的行為、政策,必然會引發邊界效應的反彈與突顯,最終危及合作的進程。近年來因內地居民自由行在香港引發的民眾沖擊,就反映了即使是有利於兩地經濟的邊界開放,人員流動加速,也會因融合產生的經濟利益在各階層與群體中分配不均等,引發對邊界開放的反彈。即使這種分配不均,根源於香港的分配結構而與開放邊界的措施無關。

由此,我們可以把邊界效應歸納為對經濟要素、資源流動和社會互動的限制性壁壘。邊界可以是有形的,也是無形的,用以區分不同制度、不同利益和不同社群文化。邊界效應的產生因素,涵蓋兩地之間地理、經濟(消費者收入差距、資源與設施可用性差異)、文化(語言、民族、宗教、價值觀、行為規范及性格、國家工作系統等差異)及行政(貨幣、法律體系地區貿易同盟的差異)四個方面的距離。

地理距離可以通過交通運輸設施的完備而消除;經濟距離中的收入差異,則會隨着經濟要素的流動,地區增長而逐步拉近(資源、經濟組織可用性差異則為制度性差異);這類的邊界效應大多以外部邊界效應(外部壁壘)來表現,界定與消除較為容易;而經濟中的經濟制度、文化、行政距離,因植根於社會內部而產生的內部邊界效應(內部壁壘),最難以為人們認識、計量,以及在短時期內消除。

由此,長期持續雙向流動而促進的社會互動、制度互動,以及文化交流將十分重要,因為這是拉近不同邊界地區間不同文化、觀念、制度距離的基礎。

一國之下與區域經濟的一體化,要求香港與內地之間經濟流動、社會互動的邊界開放,而因應兩制客觀存在的邊界,以及由此產生的邊界效應,不僅對兩地的交流及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形成一定的障礙與成本。同時邊界效應的存在因公民身份認同、貨幣、市場、法律與經濟管理制度等差異,也決定了兩地各自的經濟利益差異,以及各自具有的獨立經濟利益。因而,兩地只有在通過合作,形成本土利益最大化的激勵下,也即共同合作的邊際利益、邊界控制的界內邊際收益之時,才會認同共同利益。這種經濟的本土化情結與經濟的一體化追求共同存在,正是形成內地與香港經濟合作的宏觀經濟基礎。(文章來源:hkej)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