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一個文明古國的「文明擔當」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6-11 10:00


2015年6月13日,民間藝人張乃倉(右)在山東省臨沂市人民廣場向市民介紹列入市級非遺名錄的「掛門箋」的刻制技藝。

房德華攝 人民圖片

2016年6月6日,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滿族小學學生在操場上跳起太平鼓舞,展示滿族服飾,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

王 正攝 新華社發

2016年6月6日,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滿族小學學生在操場上跳起太平鼓舞,展示滿族服飾,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

王 正攝 新華社發

「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這是今年6月11日,第十一個文化遺產日的主題。這個從2006年開始的文化遺產日,在走過10個年頭後,逐漸走向成熟。

泱泱大國,文化遺產眾多。隨着人們知識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各界對於文化遺產的價值越來越有清晰的認知,對於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有越來越多的支持。這既體現在官方設置的文化遺產日上,也體現在人們對相關活動日益高漲的參與熱情當中。

作為一個文明古國,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越來越珍視文化遺產。因為它們,即使從遙遠的歷史中走來,也依然哺育着這個東方大國的人民。如今,讓我們以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和擔當,保護文化遺產,向偉大傳統致敬。

十年里的文化遺產日

2005年12月22日,國務院發布通知,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002291,股吧)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這個從專家學者到普通群眾呼吁多年的遺產日,以「四鳥繞日」金飾圖案為標志,每年確定一個主題。

此前10年,主題年年鮮明。2006年,第一個文化遺產日,主題是「保護文化遺產 守護精神家園」;2007年的主題則是「保護文化遺產,構建和諧社會」;2008年的主題是「文化遺產人人保護,保護成果人人共享」;2009年至2015年分別是「保護文化遺產 促進科學發展」「文化遺產在我身邊」「文化遺產與美好生活」「文化遺產與文化繁榮」「文化遺產與全面小康」「讓文化遺產活起來」「保護成果全面共享」。

從2009年起,國家文物局決定,建立文化遺產日主場城市申辦制度,每年與主場城市共同舉辦活動,作為倡導文化遺產日活動的主要組織形式。首個文化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行。

此後,2010年主場城市活動在江蘇蘇州舉辦,2011年主場城市活動在山東濟寧舉辦,2012年至2015年分別在河南鄭州、陝西咸陽、江西景德鎮、重慶市大足區舉辦,2016年則將主場城市活動選在了河北承德。

每年圍繞着文化遺產日,中國都有許多重點活動。以2014年第九個文化遺產日為例,僅文化部重點活動就包括,在北京西藏大廈舉辦紀念《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頒布10周年論壇,在國家博物館舉辦春節文化攝影(視頻)優秀作品展,在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文明之旅》欄目播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訪談、舉辦大漆的記憶——中國大漆髹飾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作品大展,在國家圖書館總館北區學津堂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講座周活動,在中央民族大學文華樓一層報告廳舉辦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學術研討會,在成都舉辦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在嘉興市舉辦「2013中國·嘉興端午民俗文化節」,在香港、澳門舉辦「根與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

「遺產日不是紀念日,它是一種人為的主題日。」多年為文化遺產日奔走呼吁的作家馮驥才認為,要想使文化遺產日落地生根,必須要強調遺產日的精神意義,使公眾成為這一天的主人,成為主動的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參與者;要讓遺產日成為一個純文化的主題日,所有活動都應該是公益活動;社會各界都應為文化遺產日出力作貢獻,包括文物和文化機構、教育界的努力,也包括對傳承人的關懷……

世界潮流與中國特色

事實上,放眼世界,各國對文化遺產從漠不關心到重視,也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早在1832年,法國作家雨果就在《向文物的破壞者宣戰》中,呼吁要「為名勝古跡制定一項法律。為藝術立法,為法蘭西的民族性立法,為懷念立法,為大教堂立法,為人類智慧最偉大的作品立法,為我們父輩集體的成果立法,為被毀壞後無法彌補的事物立法,為一個國家前途之外最神聖的東西立法……」

而雨果所在的法國,也成為文化遺產日最早發起的國家。1984年,法國文化部長賈克·朗發起一項名為「歷史建築開放日」的活動,很快得到多個國家效仿。1991年,歐洲理事會正式確立「歐洲文化遺產日」,並在之後逐年擴大規模,成為歐洲一項重要的文化活動。

馮驥才分析說,在面對全球化帶來的文化同質化的浪潮中,文化遺產日大大提高了歐洲各國人民對各自文化的自豪與自覺。「法國每年有1000多萬人(人口的1/6)主動參加這一盛大的文化活動。在這一天,歐洲各地大到城市,小到鄉鎮,人民以各種方式,設法把這一天過得五彩繽紛,有聲有色。這種活動既有政府出面組織,也有各界自發舉辦,豐富多彩,效果極好,從而大大豐富了人們的文化情懷,提高了人們對各自文化的光榮感。」

從看得見、摸得着的物質文化遺產,到老百姓(603883,股吧)創造的、共同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社會對於文化遺產的認知也越來越清晰。

改革開放以來,國人對於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底蘊深厚的中華文明,為我們留下了不可計數的文化遺產,這既是中華民族安身立命之所在,也是中華文化區別於其他文化的標志。

「在文化遺產日方面,我們不是旁觀者,也沒有缺席。」馮驥才這樣認為。

事實上,早在國家設立文化遺產日之前,河南、蘇州等地,以及許多大學,都已經在自發舉辦「文化遺產日」活動。最終,這些來自民間的呼聲,上升為國家層面的文化遺產日,將歷史文明視作不可替代的精神遺產。

然而,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並不只是設立遺產日和建立制度那麼簡單。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怎樣對待本國歷史?怎樣對待本國傳統文化?這是任何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都必須解決好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我們對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但與先進經驗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在法國,文化遺產數量大、類別多,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與之進行親密接觸。法國文化部長芙勒爾·佩爾蘭不無得意地說:「我們知道如何在時間中保存和強調它們。」

將文化遺產推向人民中間

文化遺產日進入第十一個年頭,活動越來越多,內容也越發豐富。

國家層面,文化遺產日的「重頭戲」很多。

2016年文化遺產日主場活動將在承德避暑山莊舉行,屆時耗時多年的普陀宗乘之廟修繕工程將竣工。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司長朱曉東透露,普陀宗乘之廟修繕工程竣工是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重要內容。作為「十二五」期間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工程,中央財政投入6億元用於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的保護修繕。

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負責人馬盛德則介紹說,根據十八屆五中全會中提出的「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的新要求,今年文化遺產日,文化部以「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為主題,組織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院校回訪參加研培的學員、開展傳統工藝專家巡回講習、中泰手工藝交流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講座月等一系列活動。同時,全國各地也將組織開展800余場形式多樣、精彩紛呈的展示宣傳活動,包括2016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第二屆京津冀非遺聯展等。

而在各地,活動同樣精彩紛呈。

在山東濟南,文化遺產日前後,有關部門將會舉辦各類活動32項,其中參演非遺項目100余項,參演人員將達1000余人;在河南,6月11日當天,包括河南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在內的近300家博物館、紀念館和文物單位向公眾免費開放或優惠開放;在江蘇,全省50個非遺傳統項目集中到揚州,包括揚州琴箏藝術、南京臉譜、徐州剪紙在內的非遺項目將參展;在廣東清遠,這個今年「文化遺產日」的廣東分會場,將有粵繡、佛山木板年畫等51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亮相。

拉近非遺文化與民眾的距離,成為各地今年追求的目標。例如,在河南洛陽,既包括在周王城廣場上舉辦的宣傳活動和現場表演,也有在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的免費講解服務和圖片展,還有在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組織的周邊學校學生免費參觀活動。

如何建立好制度保障,也是面對文化遺產保護時,我們應當思考的問題。據湖南省文化廳廳長、省文物局局長陳遠平介紹,《湖南省實施

事實上,在制度層面,中國一直在向前推進。早在1982年就頒布了《文物保護法》和《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此外,文化部先後出台《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等30余項規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也已於2011年頒布;中國政府已加入《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等國際公約。

值得一提的是,在「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振興傳統工藝,傳承發展傳統戲曲。發展民族民間文化,扶持民間文化社團組織發展。」

「世界需要一個經濟高度繁榮的中國,更需要一個社會全面進步與協調發展、比古文明更加文明的現代中國。」馮驥才說,我們的文化雖然不是人類共有的,卻是人類共享的。我們保護自己文明的同時,也在為人類保護一份巨大的、珍貴、不可替代的財富。

    來源:人民網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