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市場化改革方向不變 外媒刻意錯解意在「生非」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5-31 09:18
一年一度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定於6月6日-7日在北京召開。在本次對話召開之前,外媒又祭出了慣用的伎倆,援引“消息人士”的言論,通過捏造事實的報道,誤導讀者,誤導市場輿論。央行於5月27日發布澄清聲明,“對這種違背新聞職業操守、不負責任的行為表示遺憾,並保留通過法律途徑追究相關責任的權利”。
由於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波幅擴大以及6月份美聯儲將決定是否加息,兩家外媒分別從人民幣匯改和中國對美聯儲加息的態度進行了報道,且援引的“消息人士”的言論令市場大驚。
5月24日,某家外媒推出的《中國央行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立場松動》一文在市場上引起軒然大波。該文稱,據與中國央行關系密切的人士透露,1月4日,該行悄悄放棄了基於市場的人民幣中間價定價機制。該行並未宣布這一轉變,但官方已基本回歸到舊有做法,即基於政府意圖來設定每日中間價。這種政策上的反復折射出中國決策層對經濟放緩驅動資本外流的擔憂不斷加重,至少眼下,政府官員認為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得不償失。重新強調人民幣穩定性也會讓中國的貿易伙伴松一口氣,他們擔心人民幣貶值會刺激中國出口,讓其他出口國受到打擊。
5月25日,另一家外媒推出的《中國官方試圖確認美聯儲是否將在6月加息》一文援引知情人士透露稱,中國代表團將試圖確認美聯儲更可能在6月份或7月份哪個時點加息,中國決策者已經准備了應對6月份加息對市場和人民幣匯率潛在影響的預案。知情人士還稱,與6月份加息相比,中國更希望美聯儲能將加息決定推遲至7月份。該文隨後說明,央行一名負責媒體事務的官員稍晚否認了中國計劃詢問美聯儲打算何時加息。
這兩篇文章隨後均受到了央行的譴責,“並保留通過法律途徑追究相關責任的權利”。
從這兩家外媒兩篇文章刊發的時間和報道的內容看,再加上即將召開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用“純屬巧合”來形容恐怕說不過去。而且,這兩家外媒在上述報道內容上還互通有無、彼此引用。
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是中美雙方就事關兩國關系發展的戰略性、長期性、全局性問題而進行的戰略對話。2009年7月27日至7月28日,首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在華盛頓舉行。之後兩國每年都會舉行一次對話,輪流做東。2015年6月22日至24日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第七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期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特別代表國務委員楊潔篪與美國總統奧巴馬的特別代表國務卿克里共同主持了戰略對話,兩國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
在每年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召開之前,國內外媒體都會對此給予足夠的重視,尤其是外媒往往帶着一些特殊目的會將注意力放在人民幣匯率和利率等話題上,並會爆出一些“猛烈”,引起市場波動。
其實,加強政策溝通是促進全球經濟復蘇的重要措施之一。今年4月14日至15日在美國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發布的聯合公報就強調,繼續研究G20在必要時可能采取的適合各國國情的政策措施,就外匯市場密切討論溝通,並重申避免競爭性貶值且不以競爭性目的來盯住匯率,同時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
由此可見,加強政策溝通已經成為G20成員國之間的重要事項。作為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之間的政策溝通尤為重要,各家媒體對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做切實的預測性或前瞻性報道都在情理之中。但央行譴責的這兩篇外媒文章則明顯違背了新聞職業操守且不負責任。
近年來人民幣匯改一直沒有停頓。比如,2015年8月11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做出重大改革。當年12月11日,CFETS、參考BIS貨幣籃子和SDR貨幣籃子的人民幣匯率指數推出。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
通過這兩項改革,對今年一季度的人民幣匯率,央行認為“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小幅貶值,雙向浮動特征明顯,匯率彈性增強,人民幣匯率預期總體平穩”。
至於應對美聯儲可能的6月份加息,央行手中有一籃子的政策工具可以使用,市場完全不必擔心。就如去年12月份美聯儲首次加息那樣,在未有定論之前,市場“杯弓蛇影”,在加息確定之後,市場則坦然面對。
對於人民幣匯率改革,正如央行在澄清說明中所說的那樣:始終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對於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改革方向,央行在今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說得更為明確,下一階段將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加大市場決定匯率的力度。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