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生活

【財華專訪】ASM: 中國或率先應用無人駕駛長途貨車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5-26 09:32


蘋果以10億美元收購中國最大乘車軟體滴滴出行,震驚全球,被分析為進軍中國智能汽車市場作準備。看來智能汽車將是科技界未來兵家必爭之地。ASM(00522-HK)作為電子行業先行者,掌握市場最新發展趨勢,ASM行政總裁李偉光接受香港《財華社》專訪時,揭示智能汽車市場前瞻走勢。

李偉光預期,智能汽車的無人駕駛技術,料會率先應用於長途貨車上,並以美國和中國率先應用機會最大。他分析,長途貨車應用無人駕駛技術,可謂「三嬴」,最易為市場所接受。現時長途貨車司機最易出現駕駛疲倦,存在危險性,偶會發生交通意外事故;無論對社會途人、司機運輸企業、以至保險公司都做成損害。無人駕駛長途貨車的推出,三方都會受惠。他強調無人駕駛技術,其實已應用於飛機航空上,技術相當安全。應用在汽車上,則仍有待立法配合及保險公司的認同,才能得以推行,因此料仍需時數年,才能真正在市場普及起來。而中國和美國地域廣?,長途貨運市場需求較大,預期將率先採用此項新技術。

設有雙鏡頭裝置的智能手機,亦將為攝影技術帶來全新改變。李偉光介紹,日後消費者可以「拍攝後才進行對焦」,例如相中有兩個人,分別站在前後方不同位置,新技術可以容許拍照後,焦點會隨著手指點在照片上的不同人物,而出現變焦!

ASM: 揭作為行業領跑者之謎


全球最大半導體後工序裝備商ASM,5年前收購虧損的表面貼裝技術SMT 設備生產商後,至今已重整為該行業一哥。而經歷過2012、2013年行業低谷後,ASM業績於2015年急速反彈,盈利升逾1.8倍至16億港元,並因而獲得由財華社和騰訊合辦2015《港股100強》飛騰企業?得?企業,以表揚其能夠從行業逆境中率先反彈並快速復蘇。李偉光拆解ASM作為行業領跑者之謎。

企業要成功,李偉光認為最重要是要專注,有?力,不輕易放棄,並且願意投資於研究開發上。2015年ASM投入在研發上開支,便高達10億港元,研發部門的同事亦多達1700人。縱使行業陷入低潮,ASM仍然大舉投資於科研發展,作好新產品準備,待市場出現復蘇苗頭,ASM便能率先脫穎而出,轉危為機。他舉例,1997年經歷亞洲金融風暴後,1999年ASM便晉身為半導體裝備行業第三位;2008年爆發環球金融海嘯後,2010年ASM就成為唯一能突破10億美元銷售金額的半導體後工序商。

逆境仍大力投資研發

2011年ASM完成收購虧損的德國SMT業務,5年後不但扭虧為盈,還攀升至行業一哥位置,毛利率更提升至39.8%。如何化腐朽?神奇? 李偉光稱,收購後ASM將德國的技術,結合亞洲生產力靈活性以取得成功,集團亦沒有削減德國企業規模,反而完成收購後第一時間,增聘研發部門人手,消息傳遍整間公司,贏得了當地同事信心,他們亦特別投入工作。擁有德國較高的技術,客戶亦願意付出較高價錢購買。德國團隊亦更能感受市場脈搏,生產配合市場需求產品。再加上集團在亞洲的生產優勢、市場優勢、技術優勢,成功將成本降低,再創佳績。

在面對自身弱點時,ASM亦不作逃避,而是認真面對,解決問題。他舉例數年前後工序設備業務市場異常波動,以往設備產品均自行生產,當時的毛利率亦受到影響;於是ASM決定調整策略,增加外判工,增加企業靈活性,結果過去兩年後工序毛利率得以相對穩定,反映策略成功,改善了自身弱點。

智能電話零件細至0.4X0.2毫米

全球智能手機增長放緩, IDC統計2016 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 3.349 億部,按年只輕微增長0.2%。今年首季Apple已經向代工生產商減少iPhone訂單量30%。有2至5成業務來自終端客戶智能手機市場的ASM,業務影響程度會如何?

李偉光表示暫時未見有明顯影響。雖然整體智能手機增長放緩,但市場對技術升級的產品需求仍殷切。例如對影像感應器CIS的需求便相當強勁,消費者正在升級使用高像數鏡頭,需要使用更精密儀器進行組裝,「現時智能電話零件可以精密至0.4X0.2毫米!」去年開始相關的精密組裝設備儀器需求非常強勁,去年下半年需求更由一線手機商伸延至二、三線手機商。

技術升級引領需求

ASM產品的最終消費市場,首位為智能手機市場,集團生產智能手機鏡頭、組裝線路板、裝備半導體器件的生產設備,佔整體業務份額達2至5成;其次是汽車電子產品、發光熱LED、工業用電子產品、電源管理等。展望半導體行業前景,他預期2016年市場會有顯著復蘇,環球經濟不明朗對行業需求有所影響,但相信2017、18年會是集團的收成期。

集團近年在生產線佈局進行不少調整。他表示正減慢在內地的生產規模擴充步伐,現時聘用員工7、8000人,在廣東擁有4個廠房。由於過去內地工資不斷上漲,深圳員工工資已超逾馬來西亞,集團因而調整布局,增加在馬來西亞的生產規模,新加坡則主要從事研發及新產品開發。內地廠房以自然流失方式縮減了規模。他認為內地提升工資讓員工分享經濟成果無可口非,但需要緊慎從事,步伐太大反而影響經濟以至就業機會;他認為政府亦可以透過控制通脹,提升市民的實質購買能力,從而改善生活。

記者: 周燕芬  

更多精彩內容 請登陸財華智庫網 (http://www.finet.com.cn) 財華香港網 (http://www.finet.hk)或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