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立足中國大地 創新中國思想 解決中國問題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5-23 11:50


——從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反響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

連日來,85歲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汝信沉浸於喜悅之中。5月17日,他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作為學者代表首位發言,深感「備受鼓舞,重任在肩」。

作為最年輕的發言代表,80後學者、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的囑托:「不能辜負了這個時代。」

從青年才俊到耄耋長者,10位發言代表身後,是整個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的雄壯隊伍和堅強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直面時代提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出一大批富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重要成果,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重大貢獻。

今天,以這次劃時代的會議為起點,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抖擻精神,重新出發。

「一切努力,皆為『中國』二字——立足中國大地、植根中國文明,凝練中國智慧、創新中國思想,解決中國問題、服務中國發展。」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何毅亭如是總結。這是我國當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鮮明指向,也是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火熱自勉、錚錚誓言。

立足中國大地 植根中國文明

「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總書記的精當概括,令山東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唐洲雁對當前時代「有了豁然開朗的認識」。「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進行着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什麼叫『前無古人』?即伴隨經濟總量不斷上升,中國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發展進程,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挺進。」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黨委書記隋廣軍深有同感:「大變革時代,社會思潮紛紜激盪、國內國際環境深刻變化、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哲學社會科學的思想先導性作用愈加突出,可以且理應大有作為。」

「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時代的聲音,哪里有問題,哪里就有哲學。」中央黨校副教育長兼科研部主任韓慶祥感言,「讓我們牢記總書記『做大學問、做真學問』的囑托,在廣闊天地中成就自我、實現價值,成為托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堅強力量!」

放眼世界和我國發展大歷史,以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為起點並在其指導下的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正在人類學術思想史上鐫刻下一條光輝軌跡。

2004年4月,一項浩盪的「大國工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啟動。編譯出版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建設並完善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與教材體系、加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成果研究……在參與這項工程的中央編譯局副局長季正聚看來,這項宏闊工程,堪稱「以我國實際為研究起點,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最高示范。

走過160多年的馬克思主義,青山未老,英氣逼人。

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的青年學者藍強2014年9月赴美國紐約大學政治學系訪學。年逾八旬仍在宣講馬克思主義的伯爾特·奧爾曼教授令他印象深刻。「正如奧爾曼教授所言,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獲得關於世界、社會和人生的真理性認識。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指導地位永不過時。」

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出席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如何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震舉例說明:「韓愈提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他所說的『道』以儒家文化為主體,而我們今天如果重寫《師說》,『道』的內涵就應當演進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見,應當將傳統文化精髓與我國國情有機融合,為民族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

這就是當代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雙手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雙腳穩立於積淀了厚重文明的中國大地。

凝練中國智慧 創新中國思想

「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永恆主題,也是社會發展、實踐深化、歷史前進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必然要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馬克思主義從進入中國起,就在逐步中國化的過程中匯聚百川、漸行漸闊。

站上新起點,中國共產黨人話語鏗鏘: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繼續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

5月12日,希臘雅典艾弗索達克斯書店,《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發行會正在舉行。這部以11種文字、12個版本全球發行的著作,集中反映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特征可以概括為:哲學思維、歷史底蘊、文化內涵、人民情懷,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北京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建寧如是總結。

求是雜志社原總編輯邢賁思指出,治國理政不光是實踐經驗的累積,也需要理論的創新。「實踐在滾動式向前發展,認識也要不斷深化、不斷推進。要用創新的理論更好地指導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形成「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確定五大發展理念、作出經濟新常態重要論斷、確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對於這些厚重豐實的理論創新成果,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暉感受尤深:「廣泛深刻的社會變革與實踐創新,為哲學社會科學繁榮提供了廣闊空間。」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劉建武認為,沒有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協調發展就難以實現。

高峰遠眺,也會有浮雲遮眼。近年來,西方憲政民主、「普世價值」、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各種錯誤思潮給人們帶來干擾。哲學社會科學界旗幟鮮明地舉旗亮劍,堅決抵制。「用中國話語方式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觀察中國、解決中國問題的必由之路。」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王義桅認為。

在持久而堅實的理論創新、去蔽破障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穩步構建。

高校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主力軍。北京師范大學校長董奇介紹,當前,該校正和眾多中國高校攜手發力,立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積極實施「學科提升計劃」與「哲學社會科學創新行動計劃」,爭取產出一流研究成果,為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作出應有貢獻。

解決中國問題 服務中國發展

任何一種學說,都絕非束之高閣的「空中寶典」。用中國人的世界觀、方法論,「解決中國的問題,提出解決人類問題的中國方案,」這是總書記在此次座談會上的殷切囑托。

黨的十八大以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將重點轉移到解決現實問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上來,一批覆蓋全國眾多省市區的「重大問題研究課題」火熱啟動。與此同時,理論工作「四大平台」建設蓬勃開展,理論研究更添活力。

在教育部社科司司長張東剛看來,研究若要取得實效,首先得解決理論研究「為什麼人」的問題,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在研究立場上,要堅持為人民述學立論、立德立言;在研究內容上,要立足人民實踐創造,把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作為研究出發點;在研究方法上,要體現人民邏輯,把黨的群眾方法貫穿始終;在研究結果上,要服務人民,得出經得起歷史與實踐檢驗的權威成果。」

「以人民為中心」,這也正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核心理念。近年來,在黨中央高度重視下,智庫建設如火如荼。「要充分認識並發揮智庫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中的獨特作用,緊密結合國家重大需求,努力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研究成果。」南京大學教授劉志彪指出。

這一切,對人才培養與隊伍打造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要認真貫徹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培育風清氣正、積極向上的學術生態,培養一支政治堅定、業務過硬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隊伍。」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深感重任在肩。

「我們將在人員、經費、評價體系等方面深化改革,為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輿論環境。」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燕爽滿懷信心。

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研究員顏曉峰對哲學社會科學界存在的問題直言不諱:「學術原創能力不強、人才隊伍總體素質亟待提高、學風不良問題突出等『短板』不容忽視,要以迫切的責任感補短板、強弱項,培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堅強隊伍。」

「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萬不可辜負時代、人民、黨和政府的期望,要切實當好思想『蓄水池』、國情『傳感器』、輿論『黏合劑』。」湖南省社科院國家治理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湘智認為。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綱領性文件,為做好新時期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王偉光充滿信心:「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一定要不負時代重托,全面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光明日報記者 王斯敏 賈宇 張勝 王璡)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文章標籤

鉅亨號貼文

看更多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