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肖風:共享金融與區塊鏈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5-22 06:00



摘自《共享金融:金融新業態》 作者:姚余棟 楊濤 編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肖風 中國萬向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執行董事

互聯網時代的技術挑戰與區塊鏈創新

發軔於20世紀90年代初的互聯網,正遵循摩爾定律,在短短的二十幾年時光里,從它的10時代走過20時代,並以近乎指數級的增長速度迅速邁向30時代。如果說互聯網10時代的核心是信息網絡,互聯網20時代的核心是社交網絡,那麼互聯網的30時代可以從兩個角度去近距離觀察。

從技術角度觀察,互聯網在經歷了桌面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兩個階段之後,分布式互聯網作為第三階段,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失控》作者凱文·凱利(Kevin Kelly)在2015年初的一次演講中說:在物聯網時代,80%的數據交換都必須在本地完成,因為帶寬和計算能力都不支持數以百億計的智能設備把數據上傳中心化的數據庫和雲計算基地。而根據IBM發布的物聯網研究報告預測,到2050年全球將會有超過1000億個聯網智能設備。去中心化分布式互聯網將成為解決問題的不二途徑,分布式互聯網大顯身手的時代馬上就要到來。

從內涵角度觀察,互聯網經歷了信息互聯網、產業互聯網兩個階段。信息互聯網解決信息不對稱;產業互聯網正在把各行各業都數字化、網絡化,模糊了現實與虛擬、生產與服務的邊界。而價值互聯網作為互聯網內涵發展的第三階段(也許是互聯網內涵發展的終極階段)也就應運而生:當產業互聯網盛行,各行各業都加上互聯網,互聯網也加上各行各業之後,互聯網上的價值交換的需求自然越來越強烈。

但是在互聯網上進行價值交換,必須要解決三個技術問題。一是價值交換不像信息交換,信息交換可以無限復制,而價值交換必須確保唯一性。二是互聯網是虛擬空間,在虛擬空間里,現實世界的信任基礎不復存在,人們該如何確立價值交換雙方的信任關系?三是基於互聯網的價值交換活動,如何確保雙方的承諾能夠完全依靠網絡的自治機制而得到執行?2009年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比特幣的誕生,宣告人類找到了解決上述三個問題的方法。尤其是區塊鏈技術,更是用算法確保價值交換雙方無須互相信任,一樣可以放心進行交易。2009年因此也應該被看作是價值互聯網元年。

基於區塊鏈的價值互聯網具備如下特點:一是因為數字化的特性,互聯網上價值交換摩擦系數極低,使得零邊際成本社會的出現成為可能;二是價值交換雙方的信任關系的建立不再依靠現實世界的中心化機構,而是依靠一套計算機算法程序;三是完全避免了信息的可無限復制性,依靠一套公開、透明、共享的分布式賬本系統(區塊鏈),確保任何一筆互聯網上的價值交換都是真實唯一的;四是互聯網上的價值交換采用數字貨幣作為交換媒介,而基於區塊鏈上的數字貨幣被賦予了編程功能,任何一筆以數字貨幣作為交換媒介的價值交換,都是代碼的交換,可以為任何價值交換設置自動執行的各種條件;五是任何能夠或可以被數字化的資產(現實資產、虛擬資產甚至未來資產)如果被數字貨幣所標識、所錨定,那麼緊隨這種可編程的數字貨幣,這些資產也會被賦能,成為附帶程序的智能資產,可以自己交換、自動執行。

互聯網的三階段進化,其本質上反映的是人類社會正在進行的一場數字化大遷徙。1996年MIT(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主任尼葛洛龐帝(Negroponte)的著作《數字化生存》可以視做這場大遷徙的宣言。人類社會在互聯網技術的幫助下,一步一步、越走越快地從現實世界、原子環境遷徙到數字世界、比特環境。有人說十年以後也許就沒有互聯網了,如果十年後互聯網真的沒有了,那只能是人類完成了數字化大遷徙,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已經互聯互通,互聯網於是化為無形。

互聯網三階段的進化,也帶動了人類社會數字化能力的三次大躍進。在桌面互聯網時代,數據不會自動顯現在我們面前,人類只能通過觀測才能得到結構化數據,這個時代叫數據可觀測時代。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與互聯網的關系已經從上網變成了在線,各種設備也越來越多地安裝了傳感器。智能手機和智能設備把大量的數據留在了網上,顯現在了我們眼前,我們只需一鍵收藏、下載或保留即可。人類的數據收集能力也從數據可觀測時代升華為數據可記錄時代,收集的數據結構也成為包括視頻、音頻、圖片等非結構化數據的大數據。而現在互聯網正在進入分布式時代,在價值互聯網里,傳遞信息發展(300469,股吧)為交換價值,出於價值交換的需要,人類進入數據可計算時代。數據結構也進化成為附帶計算機程序的代碼數據,數據可以自我計算、自我運行,從而成為智能數據,為整個人類社會進入智慧社會打開了大門。

數字化時代的共享型發展驅動力

在人類數字化能力發展的三個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力是不一樣的。數據可觀測時代,人類只能通過觀測主動去收集?據以拓展對自身、社會和自然的認識,此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驅動力是知識驅動。在數據可記錄時代,人類可以在網絡上通過各種傳感器和智能設備,記錄之前根本無法收集的非結構化數據,這使得人類對自身及對經濟社會的認識更精確、更科學,此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驅動力是數據驅動。在數據可計算時代,數據代碼化、智能化,經濟社會發展獲得了新的驅動力:算法驅動。

算法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好案例,就是現在炙手可熱的共享經濟的典型案例:Uber。Uber進入中國的方式非常獨特,它沒有中國總部,最初進入的十個中國城市都直接向舊金山總部匯報,並可以各自決定自己的市場策略,而每一個城市的Uber員工都不超過10人,卻要管理龐大的專車司機隊伍及服務更龐大的Uber用戶,其結果卻被網友稱為是「每一位專車司機都長着一張和出租車司機截然不同的笑臉」。支撐Uber高效、優質、扁平運營的不是厚厚的管理制度,以及疊床架屋的組織架構,而是兩個算法:價格動態調整算法和位置優化匹配算法。前者負責用動態調整的價格來驅動專車司機趕赴打車緊張的區域,以實現「5分鍾要車必到」的目標;後者負責計算哪個專車可能最快地抵達打車用戶所在地點,從而將訂單直接指定到那位能最快抵達的專車司機。位置匹配算法需要掌握這個城市大街小巷24小時的道路車輛通行數據才能精確匹配接單專車。

以滴滴、Uber、Airbnb為典型代表的共享經濟之所以能夠勢如燎原之「火」,價值互聯網的誕生,就是那陣助力火勢的風,這使得人們可以方便快捷地利用互聯網進行更多的價值交換。共享經濟的基本特點如下:一是用互聯網治理機制代替了線下的繁雜低效的企業治理機制;二是用算法來驅動企業經營管理;三是在某種程度、某個層次、某些方面實行去中心化,采用點對點、端到端、P2P的自主交易對接;四是用數字化的方法來分享冗余資源,使得分享的邊際成本接近於零,分享私有產權可以比獨享私有產權帶來更大的收益,所有權因此變得不那麼重要了,使用權的價值凸顯。一輛私車如果被共享的話,使用率可以從原來的不到10%提升到超過20%甚至30%,不管是對所有者、使用者還是整個社會,都是共贏的局面。

共享經濟的深化發展,必然對金融服務提出相適應、相協調的要求,基於共享經濟商業模式及技術架構之上的共享金融模式也就應運而生。共享金融是金融脫媒的更高階段,去中心化就是金融脫媒在「互聯網+」時代的具體表現。由間接金融到直接金融再到目前正在興起的共享金融,也是金融深化的更高階段,人人金融、自金融正是金融深化在「互聯網+」時代的具體表現。

互聯網與金融相結合的過程也可以分成金融互聯網、互聯網金融、共享金融三個階段。在金融互聯網階段,互聯網被當作工具,用於提升金融服務的效率,降低金融服務的成本;在互聯網金融階段,互聯網被當作一種思維,用於創新金融服務的商業模式;而正在興起的共享金融新階段,互聯網被當作方法論,金融服務被重新設計為可編程金融,依靠算法來驅動金融業務流程,使得金融服務第一次看到了人人金融、智能金融的光明前景。

可編程金融指的是,在互聯網技術的幫助下,人類社會完成數字化遷徙,邁入數字化生存狀態,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互聯互通;點對點、端對端、P2P自主交易;在完全數字化的世界里,人們用算法來取代龐大的中介機構,建立價值交換的信任基礎;用計算機程序寫成自動執行的智能合約,以數字貨幣作為交換媒介來從事價值交換,在這種狀態中被交換的資產通常叫作智能資產,意指被數字化了的附帶計算機程序的可自主交易、自行交割的資產。

區塊鏈正是可編程金融的底層技術架構。從這個角度來觀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全球主要金融機構甚至包括英國、美國中央銀行,近年來都開始熱衷於區塊鏈技術實驗了。據報道,全球主要的金融機構甚至納斯達克交易所,已經或馬上要建立區塊鏈實驗室,以試驗區塊鏈技術在各種金融場景中的應用。花旗銀行甚至在內部發行了自己的數字貨幣「花旗幣」。瑞士銀行(UBS)在區塊鏈上試驗了20多項金融應用,包括金融交易、支付結算和發行智能債券等。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英國央行(BOE)首席經濟學家哈德恩甚至認為,禁止現金,改用數字貨幣將是偉大的技術大躍進。

區塊鏈的理論內涵與基本架構

信任是世界上任何價值物轉移、交易、存儲和支付的基礎,缺少信任,人類將無法完成任何價值交換。最初人們靠血緣和宗族來建立信任,接着人們靠宗教和道德來建立信任,後來人們靠法律和組織來建立信任,否則人類社會無法完成越來越多的各種各樣的價值轉移和交換。隨着人類社會越來越數字化,隨着互聯網由傳遞信息、消除信息不對稱的信息互聯網向傳遞價值、降低價值交換成本的價值互聯網進化,人們開始嘗試通過數學算法來建立交易雙方的信任關系,使得弱關系可以依靠算法建立強連接,從而去促成人類有史以來如不依靠互聯網技術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價值交換活動,包括甚至更主要的是金融交換活動。

區塊鏈本質上就是交易各方信任機制建設的一個完美的數學解決方案,而比特幣就是區塊鏈技術的第一個偉大的應用。截至2015年8月29日,比特幣區塊鏈上共有372016個區塊,總數據容量40G,算力400P(也就是每秒400千萬億次浮點計算),目前我國的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的算力也只有33P。區塊鏈技術一是用純數學方法來建立各方的信任關系;二是交易各方信任關系的建立完全不需要借助第三方;三是建立信任關系的成本幾乎降到了零。

以區塊鏈為基礎,再加以一系列建立在區塊鏈上的輔助方法,人們正在互聯網上建立一整套互聯網治理機制。包括:第一,工作量證明機制(要篡改區塊鏈上的數據,需要擁有超過全網51%的算力,這使得作偽的成本會高於預期獲得的利益)。第二,互聯網共識機制(以共識來確保正確,而無須甄別好壞)。第三,智能合約機制(以程序代替合同,約定的條件一旦達成,網絡自動執行合約。金融活動由交換數據變為交換代碼)。第四,互聯網透明機制(賬號全網公開而戶名匿藏,交易不可逆轉且交易由第三方「礦工」記賬)。第五,社交網絡的互動評分機制(這使得專車司機的笑臉能換來利益,而出租車司機的笑臉卻不能)。第六,密碼學公鑰加密技術等這些互聯網治理機制正在給經典的經濟學、金融學、管理學甚至社會學帶來巨大的沖擊。理論結構、公司結構、金融結構甚至社會結構都面臨解構與重構的命題。

區塊鏈是互聯網金融更是共享金融的底層技術架構。只有區塊鏈技術的成熟,才能帶來共享金融的成熟。這是因為:

(1)它是數字世界里一切價值物的公共總賬本。任何數字資產的認證、記錄、登記、注冊、存儲、交易、支付、流通,一個賬本統統解決。

(2)它是去中心化的大數據系統。記錄、傳遞、存儲、分析、應用,一應俱全。

(3)它是分布式的雲計算網絡,沒有中心服務器。僅比特幣區塊鏈已經擁有400P的計算能力,而這個計算能力是由全球接入比特幣系統的無數台計算機提供的。

(4)它是未來去中心化組織結構的基礎架構。

(5)它是互聯網治理機制的底層協議。前述的互聯網治理機制,大部分建立在區塊鏈上。

基於共享金融理念的區塊鏈應用前景

美國人梅蘭妮·斯萬撰寫的著作《區塊鏈:新經濟藍圖》一書把區塊鏈的應用前景區分為區塊鏈1.0、2.0及3.0。在區塊鏈1.0時代,在區塊鏈上產生的第一個偉大的應用就是比特幣。後續在比特幣的模式下,又產生了形形色色的「二代幣」。區塊鏈10時代是貨幣的時代。在區塊鏈2.0時代,人們為了方便各類智能資產的交易,開發了能夠自動執行合約條款的計算機程序,其中又以以太坊智能合約最為著名。區塊鏈2.0時代是合約的時代。區塊鏈3.0時代即將到來,洪都拉斯政府正在試圖把全國的土地權益登記在區塊鏈上,此舉一旦完成,洪都拉斯的土地權屬就完全數字化了,人們就可以把屬於自己的土地作為數字貨幣的錨定資產,從而發行自己的私人數字貨幣,再加上智能合約,人們就可以在區塊鏈上交易代表某塊土地權益的數字貨幣。區塊鏈3.0時代已經成為社會治理的良器利劍。

第一,數字貨幣的發行機制是共享金融的基礎條件之一。數字貨幣目前有三種發行方式:一是黃金模式,由算法確定某種數字貨幣的總量,再由礦工「挖礦」而產生。比特幣就是這麼生產出來的。二是石油模式,也是由算法確定某種數字貨幣的總量,但是以眾籌的方式發行,可以用法幣或比特幣去認購,數字貨幣發行者用眾籌的資金開發某種開源軟件,供大家免費使用,但該軟件的運行須消耗一點眾籌發行的數字貨幣,從而使得該數字貨幣數量趨於減少,因而會確保貨幣的價值長期升值,眾籌投資者因持有該數字貨幣而獲益,以太坊以太幣就是這麼發行的。三是錨定資產模式,首先把現實資產或虛擬資產(如知識產權等)登記在區塊鏈上,並以這些資產權益作抵押,發行相等價值的數字貨幣,持有該數字貨幣的人,或可以收取利息,或可以取得資產,或可以分享收益,當然,也可以賣出該數字貨幣。

第二,三種數字貨幣的發行模式深得共享金融的精要。以太幣的眾籌發行模式,重構了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的模式,雖然也是眾籌,一可以不要股權,二可以不要產品,因以太幣巧妙的機制設計,未來在運行以太坊智能合約時,會必然燒掉少許以太幣,這就必然導致以太幣價格上漲,從而使眾籌投資者獲利。事實上,以太幣初始眾籌發行時,一個以太幣等價於0.3美元,但當以太坊智能合約發布第一個工程師版本時,一個以太幣價格上漲到1.2美元,眾籌投資者的回報非常豐碩。這種方式創新了眾籌模式,在股權眾籌、產品眾籌之列,開創了貨幣眾籌模式,使得共享金融的廣度和深度在區塊鏈上得到了升華?

第三,錨定資產的數字貨幣發行模式,真正做到了人人都可以發行自己的私人貨幣。只要把自己的可信資產登記在區塊鏈上,即可以這份資產作抵押,發行自己的等值數字貨幣。洪都拉斯人民可能會是第一個可以在區塊鏈上發行私人貨幣的國民(當他們的政府完成了區塊鏈土地權屬登記時)。人人貨幣就是人人金融,人人金融就是共享金融。

此外,與共享金融完全契合的第二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概念是智能資產。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物聯網研究報告《設備民主》里有一句話:物質資產正在被「液化」。所謂「液化」,應該是說隨着各種實物資產(包括各種智能設備)逐漸地被數字化,從而使它獲得了「流動性」。這種通過數字化而獲得流動性的資產就是智能資產。智能資產第一是數字化的資產;第二是登記在區塊鏈上的數字資產;第三是作為數字貨幣錨定物品的資產;第四是可編程的數字貨幣化的資產,擁有自主執行合約的能力。在上述基礎上,現實資產就智能化了、可交易化了,甚至可以自融資、自交易了。機器與機器之間、設備與設備之間,可以自主進行金融交易,冰箱可以向自動售貨機發出采購牛奶的指令並用內置在冰箱的數字錢包自動付款,售貨機也可以用自己的數字錢包自動收款。共享金融的范圍在智能資產的概念下,將會大大拓寬,不僅是人人金融,也包括物物金融。

在區塊鏈上,貨幣的范疇也被大大地拓寬。法幣、比特幣、二代幣彩色幣、代幣(錨定某類資產的貨幣)……中心機構可以發行貨幣,私人機構可以發行貨幣,個人也可以發行貨幣,甚至智能設備本身也可以發行貨幣;主權信用可以發行貨幣(法幣),私人資產可以發行貨幣;有形資產可以發行貨幣,無形資產也可以發行貨幣(音樂家可以把自己計劃創作的音樂作品的未來收益作錨定物,以貨幣眾籌形式發行代幣來籌集資金支持創作)。我們幾乎可以預見到一個無所不能的貨幣化的世界。

在區塊鏈上,貨幣因其數字化,不僅花色多樣、范疇拓寬,屬性也發生了變化。眾籌發行的數字貨幣,實質上是貨幣與股權的結合物,貨幣有了股權的性質,股權有了貨幣的流動性。它使得眾籌的回報有了第三種方式:在所有權回報(股權)、使用權回報(產出)之外,多了一種貨幣升值回報。這種獨特的貨幣升值回報,更方便、更有力地支持了共享經濟模式的推廣和深化,人們不僅可以輕所有權,甚至還可以輕使用權,只是為追求貨幣升值回報而踴躍參與眾籌投資,正如人們利用眾籌投資於以太幣那樣。這反過來也鼓勵了創業者們放棄私有股權,對知識產權進行開源,對商業活動實行免費,投資者和創業者只要擁有一部分自己發行的貨幣就有足夠的回報,共享金融和共享經濟正在重新定義公司,甚至重新定義商業。

在區塊鏈上,貨幣因為數字化而導致屬性改變的第二個方面在於:貨幣成為可編程的貨幣,成為聰明的貨幣、自主的貨幣、可自動執行合約的貨幣。數字貨幣的可編程化,會導致貨幣使用者的角色泛化。可以預見,未來各種智能設備都可能內置數字錢包,設備與設備之間可能自主發起金融交易(比如智能電表自動繳電費等)。在那種情形中,金融監管當局可能要重新修改關於身份驗證與身份識別的有關規定:我們該如何對機器設備做KYC(充分了解你的客戶)和AML(反洗錢)?我們該如何讓機器設備也擁有一個銀行戶口?我們暫且不去為監管機關將會面臨的難題傷神。我們應該歡呼可編程貨幣的出現,因為它將會為共享經濟插上高飛的翅膀,使得共享經濟從人與人、人與物的共享,拓展到了物與物的共享。從而也使得共享金融擁有了比海洋更廣闊的空間——浩瀚的天空!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