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甘願當大銀行奴才 全球經濟走向下一輪危機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5-19 07:30
MIT斯隆管理學院教授Simon Johnson撰文指出,而大銀行仍然偏好高槓杆,太多的決策者屈從於它們。不管你喜不喜歡,這意味着我們正在走向另一場翻江倒海的全球經濟波動。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4月初在華盛頓特區舉行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春季會議,會場的情緒是陰沉的。最新IMF再次調低對全球增長預測,認為今年和2017年世界年增長率將只能略高於3%。
如果成為現實的話,這將是非常糟糕的表現。2007年前,全球增長(用IMF的方法)落在4.5%至5%區間,其基礎是工業國生產率穩步改善以及中國、巴西和俄羅斯等新興市場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
如今,美國面臨總統選舉的不確定性,歐元區疲軟部分仍在掙扎,日本徘徊在全面經濟萎縮邊緣。巴西陷入了政治危機,中國正在處置長期財政擴張和影子銀行體系的爆發式增長帶來的後遺症,而大宗商品價格低迷正在動搖許多其他新興市場的經濟表現。除了所有這些情況,英國可能在6月投票脫離歐盟。
經濟活動受信心的影響:消費者相信他們的收入可能上升(或者能夠保住)嗎?公司相信未來增長足夠強勁,能保證當前投資的回報嗎?而今天的宏觀情緒是普遍悲觀。
但中期不可能出現全球停滯。新技術不斷發明,數十億人想要通過教育和努力工作提高生活水平。領先工業經濟體在面臨過去十年巨大的消極金融部門沖擊,表現出令人矚目的恢復力——比如中國。
美國失業率下降至5%,歐洲也有一些部分表現良好。而大宗商品價格周期最重要的一點是它是貨真價實的周期:大宗商品需求有起有落,而供給變化緩慢。我們應該預料到大宗商品價格的波動,石油亦然。
最大的問題是我們能否擺脫經濟過山車,回歸強勁增長而不靠債務推動的過度消費(如2008年前的美國)、過度投資(如中國)和政府支出過度擴張(至今依然是歐洲一些國家的問題)。
債務可以為生產性投資和人力資本的改善提供資金。但我們為何總是表現出過度喜愛債務?部分原因在於稅收制度,一些國家的稅制允許消費者利息支出(如美國的抵押)從應稅收入中扣除。公司利息收入通常也可以抵扣。
但債務的主要魅力在於它是非常簡單的契約:你要麼支付約定數額,要麼不支付。光景好時,高槓杆單位——公司或你的房子,能帶來不錯的股本回報。但這些回報未經風險調整,這意味着當經濟衰退時,會出現巨大的損失,2008年美國房主就領教了這一點。韓國財團在1997年也領教過,而新興市場政府更是反復領教這一點。
決策者知道,過度負債當然會帶來金融脆弱,而過去十年中也采取了一些旨在降低槓杆的改革嘗試。但金融改革在衰退期間很難推行,這時的主要任務是重振增長。官方目標常常保持不變,而政治領導人往往發現保持現有規則、激勵和擔保體系不變更容易。而由於大金融企業動用大量槓杆而表現非常出現,它們也一直投入充足的游說資源,以抵制確保它們資本更加充足(增加股本相對資產負債表總規模的比例)的政策。
事實上,美國大銀行如今比2008年前更大了,大部分其他國家也是如此。所有公開賬戶都表明它們的內部激勵機制沒有發生多少變化,而隨着全球經濟增長的恢復,對它們行為的限制也不太可能有效。
在美國,官員希望大金融企業最終會被迫遵守2010年多德-弗蘭克金融改革立法中訂立可信的「生前遺囑」的條款。但大部分大銀行一直沒有給出可靠的計劃,解釋它們如何在不接受政府援助、不傷害世界經濟的情況下倒閉,並且沒有一家銀行因為不遵守立法而面臨實質後果。
增長會回來的,企業家仍在創辦新公司,它們將通過風險資本基金提供的股權投資為他們的冒險融資。老牌非金融企業已從沉痛的教訓中學會需要謹慎對待槓杆,保持大量現金緩沖。
而大銀行仍然偏好高槓杆,太多的決策者屈從於它們。不管你喜不喜歡,這意味着我們正在走向另一場翻江倒海的全球經濟波動。(文章來源:聯合早報網)
作者Simon Johnson是MIT斯隆管理學院教授,與人合著有《火燒白宮》(White House Burning: The Founding Fathers, Our National Debt, and Why It Matters to You。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