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GDP的「轉角」時間點引人深思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5-17 14:10
有評論指出,美國的GDP跟美國商業銀行總貸款資產量的關系(且先看看【圖1】:),當中除了整體而言,貸款升、GDP升;貸款跌,GDP跌的簡單關系外,其「轉角」的時間點也值得留意,尤其是GDP轉角,就算只是減速,而貸款卻還急升(parabolic)的話,則跟着下來GDP橫行貸款收縮的機會幾近百分百。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增速慢回落頂多轉橫行
道理也不難理解,如果說貸款是推動經濟增長的燃料,而GDP就是量度在這些燃料下,飛機飛到有多高多快多遠的話,假若少少燃料就飛的很好,則證明不論社會運作的速率和效率都高,資源得到有效分配,普通人也能從增長中分一杯羹,是以不用下下靠更多資金「夾硬」催谷,也因而減少浪費,以及因之衍生的呆壞賬。相反,如果多多燃料狂推,飛機總是飛不起,一系就已經超載,一系就「成副機器」運作不佳,唔系漏油就系甩帶爆「啤鈴」,在在反映社會資源既無善用,又無有效分配,同時也會預示呆壞賬遲早升高。一旦銀行大幅撇賬,貸款更加謹慎,即是「落雨收遮」,如此經濟恐怕會進一步收縮,或至少橫行至貸款也「正常化」—先撇賬後才能止跌回升。而現在,似乎正步入貸款飆升而GDP呆滯的階段。
還有一點也是要留意,當貸款資產parabolic式上升得愈急,然後撞上GDP愈早背馳增長放慢,則無論貸款還是GDP逆轉時,其回落的幅度亦愈大愈急(2007至2009年有辦你睇)。相反,如果增速較慢,則回落相對也沒那麼厲害,甚至只是轉橫行而已。以此而論,本次轉角,相信未必有08/09年那一次慘烈,但也不會像在九十年代那麼輕描淡寫。持續弱勢的時間相信頗長,雖然同樣應該沒08/09年那一次那麼嚇人。
再看看【圖2】GDP跟S&P500的關系,二者「轉角」時機非常相近,盡管股市一轉角(say,由升轉跌)就幾乎一定要回落到相當程度才會再「轉角」回升,而GDP則不一定回落,只是由升轉橫行而已。道理同樣也很好理解:股市是包含人的期望和短期炒賣帶來的波動,而人的期望一落空(或喜出望外),在「懶貪懼」法則下,行動必趨向「側埋一邊」而導致向着一個方向跑到極致,然後力盡轉角回擺,直至到另一極致再轉角,類似鍾擺的運動。雖然GDP量度人的經濟活動量,按量也包含期望,但是由於包含更多種多樣的活動,非只市場的轉手買賣,更包含很多維持生命的基本活動(經濟唔好,你都尚有吃飯喝水上洗手間和睡覺,也要去外出工作和聚會),雜音自然會互相抵消,更顯示總體趨向。是以轉角後,更多只是橫行,而非倒退。
恐怖在於復蘇會有多慢
圖一跟圖二配合,再加上S&P500的買賣狀況,看來破先前一個底,然後再跌近上一個經濟周期時的底部的機會比較大,但未至於完全崩潰,應該不會像金融海嘯時般恐怖。換個角度看,這次的恐怖並不在於跌得有多深,而是在於跌完後復蘇會有多慢。
在2008年金融海嘯前,沒有QE的時代,聯儲局的資產規模跟銀行資產沒多少關系;金融海嘯後則好明顯銀行資產大量收縮,聯儲局需要相當一段時間去膨脹資產,才最終讓銀行的總資產和貸款資產都終於回升。聯儲局每膨脹一段就停一段去觀察,直至見到銀行的資產和貸款沒有起色才再膨脹。自2014年起,聯儲局就不再膨脹自己的資產,而銀行仍然能繼續膨脹,在去年第二季前,貸款和GDP一起膨脹,原本是不錯的兆頭,但一過了第二季,明顯地GDP增長放緩而貸款仍然急速增長,顯然相當一部分貸款有機會變成non-performing。聯儲局於此時「落雨收遮」,看似殘酷,但不如此做,貸款乃至其他資產增長更速,而實體經濟更無反應,依然轉角向下的話,到銀行貸款一向下,結局只會更嚴重。故此,以控制non-performing貸款的增長計,收掉QE兼利率正常化是適當的。
不過,遠在聯儲局能真的開始(並繼續)閂水喉收縮資產前,卻發生轉角情況,那麼,一旦真的弄來了一個放緩,甚至收縮呢?那就要在現時的水平下再擴張。考慮到債務上限,那麼怕且這一次不能重復海嘯後那種大規模的擴張,只能「陰尐陰尐」放水的話,貸款和GDP的復蘇就會像1987股市爆煲至1992經濟衰退那段時間,一點一點增長起來,而且還是靠改變世界運作的科技帶動。
【圖3】所顯示的是國債孳息率跟貸款資產的關系,每當貸款增長呆滯,息口自然下降,反之則上升。可是1981年以來,息口總體呈下降趨勢,一直到金融海嘯才見到由「下降軌」變成「下降三角」。換言之,低位似乎已經撞到堅實地板,無法再減,這才有了幾次QE。
到了今次,難道要去到負利率?歐洲和日本的經驗已經表明,負利率除了令炒賣和怪誕產品短暫火熱外,別說對經濟,連對貸款帶來的增長也是半滴都無。如此一來,即是今次一旦衰退,央行能夠用的工具就非常少,而且都有「抗藥性」。
好消息的部分是:1.直至現在為止,美國的銀行系統以槓杆計算全球主要銀行中最低的一群,也遠比2008年高峰時低。換言之,真的有乜三長兩短,對美國的破壞力仍遜於2008年,甚至1998年和2000年的亞太金融風暴及科網泡沫爆破。2.美國(和不少國家)已經陸續有商業化了的新產品面世,不像科網潮及「金融工程」潮那麼虛浮,或者能夠成為下一期的增長動力;不過,既然有一雞鳴,則不幸地總有不適應的行業和公司會淡出乃至淘汰,有些職業將消失,這些問題又絕非靠揼錢及負利率,乃至是是但但鼓吹創業和新科技(大佬,先別說不是人人適合創業,轉型都非易事,特別在有穩定工作成長成家的一代,你叫佢點算)可以解決到。
最佳辦法是盡量不干預
詭異的是,面對即將撲過來的放緩甚至衰退,對央行和財金官員來說,最佳的解決辦法就是盡量不干預,特別不要存了揼錢救經濟乃至揼錢救銀行的心,別再亂碰利率和資產,反而在於讓比傳統銀行更能擔當好「錢的交易、創造和分配」的新玩家進場,並在互動中建立相應的游戲規則,改善社會效率和分配。此外,政府和民間更應着力照顧不適應社會的一群,否則,歐日前車可鑒,就算有新發明,都難以在商業社會中壯大;有福利制度,卻仍然有大量社會問題,而原因僅僅是為了維持那些老舊機構苟延殘喘而已。(文章來源:hkej)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