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牛、北極熊、袋鼠… 各國國獸大PK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5-14 10:24
據中新網綜合報導,美國總統歐巴馬近日在一份法案上簽字,正式確立「北美野牛」為美國國獸。除了美國,世界上一些國家也有自己的代表性動物,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有俄羅斯北極熊、泰國大象、澳大利亞袋鼠等等。雖然有很多動物並未正式被定為「國獸」,但這些動物為何得到青睞,成為國家象徵?它們又有哪些獨門技能引人注意?
美國:北美野牛,身軀龐大奔跑快速
圖片來源:中新網
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是北美野牛唯一從史前生活至今的地盤。這種身軀龐大的動物,於數十萬年前跨越亞洲和北美大陸橋進入美國,並佔據了北美「最大陸地動物」的稱號。
北美野牛成年公牛可達1.8公尺高,體重近1噸。據報導,它們看似笨重,實際奔跑速度快,轉彎靈活,善於跳高,還是游泳好手。野牛嗅覺和聽覺靈敏,雖然是近視眼,但並未妨礙它們生息繁衍。
圖片來源:中新網
古代,北美野牛是印第安人心中的圖騰;19世紀,野牛大量喪命於歐洲殖民者刀下,瀕臨滅絕;20世紀初,美國內政部開始在其印章上使用北美野牛的形象;數十年前,野牛被印在5美分鎳幣上;如今,已知美國境內生活著上萬頭野牛,據估計,還有超過16萬頭私人飼養的野牛。
成為國獸後,北美野牛的地位堪比美國國鳥白頭海雕。法案起草者之一、眾議員威廉•萊西•克萊這樣評價:「沒有其他本土物種比這種高貴的動物更能講述美國故事。」
俄羅斯:北極熊,戰鬥種族強壯有力
圖片來源:中新網
而在美國對岸的歐洲,要選出一個對「戰鬥民族」俄羅斯國家形象的比喻,恐怕沒有人會認為還有比北極熊更合適的了。這種和北美野牛相比,在身材、力量、兇猛程度上毫不遜色的動物,作為俄羅斯的象徵,已深入人心。
作為生活在幅員遼闊的俄羅斯土地上的一種大型肉食動物,成年「北極熊」直立起來高達2.8公尺,肩高1.6公尺,大過北美野牛。冬眠時期的北極熊將厚厚的脂肪囤積起來,體重甚至能達到650公斤,形體龐大。
20世紀70年代,前蘇聯與北極圈內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挪威、丹麥等簽署了保護北極熊的公約,目前世界上大約還有2萬頭野生北極熊存活。但由於全球氣候暖化北極融冰,它們的家園正日漸縮小。
圖片來源:中新網
在俄羅斯人心目中,熊是勇敢、力量和智慧的象徵;俄羅斯杜馬第一大黨、俄最大政治力量統一俄羅斯黨,就採用北極熊作為其黨徽。該黨目前在國家杜馬內形成穩定多數,為總統普欽和總理梅德韋傑夫的施政提供了重要保障。
2014年,普欽還在年度記者會上比喻稱,俄羅斯如同「好動的熊」,西方總想要拿鏈子「拴」住它,指代西方對俄經濟領域的制裁行為。
澳大利亞:袋鼠,繁殖過剩,送給中國吃?
榮居澳大利亞國徽上的主角,「袋鼠」一直以它可愛乖巧的形象被很多人所喜愛。澳大利亞人把袋鼠作為國家象徵,可能是看中了袋鼠那種永遠向前跳躍、從不後退的開拓精神。
圖片來源:中新網
但澳大利亞政府卻表示,袋鼠繁殖迅速,數量過多,已威脅到爬行動物的生存,干擾人類生產生活。澳洲大陸缺少袋鼠的天敵,人為獵殺袋鼠的行為也遇爭議,導致其數量迅速攀升,已成為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大型哺乳動物之一。
據此前統計,在澳首都堪培拉的一些草場,每平方公里內袋鼠的數量達到300隻,幾乎吃光了所有的草。澳大利亞大學的豪蘭德表示,草場消耗過快,導致構建食物鏈的重要一環的動物——蜥蜴無處藏身,無食可覓。蜥蜴以昆蟲為食,其本身又是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的食物。
圖片來源:中新網
研究人員建議,把每平方公里內的袋鼠數量控制在100隻以內,在樹林地區裏,這一數字應更少。
不過,有趣的是,澳大利亞袋鼠肉行業協會盼望能打開中國市場,以控制澳洲袋鼠數量。 該協會首席執行官凱利(John Kelly)指出,必須發展像中國一類的新市場。他說:「我們很有信心,中國市場對袋鼠肉的需求將是巨大的。如果我們的袋鼠肉能進入中國市場,情況將一下子發生轉變。」
法國:雄雞,警醒驕傲高盧象徵
圖片來源:中新網
雖然雞並不是「國獸」,而是「國鳥」,但如今人們可能沒有不知道「高盧雄雞」是象徵法蘭西的。不過,雄雞最早成為法國象徵,更像是一句玩笑話。古羅馬時期法國是高盧地區的一部分,由於拉丁語中的「高盧人」與「公雞」同音,敵人在中世紀把這一起初含有貶義的稱呼送給了法國人。
法國大革命時期,雄雞取代法國貴族的金鳶尾花紋章,成為這個經歷了革命的國家的新標誌。警醒、勇敢、驕傲等特點,似乎成為法國人願意接受這隻雄雞的原因。
20世紀80、90年代,法國足球逐漸崛起,成為世界足壇頂尖力量,而雄雞也作為其足球隊和橄欖球隊的標誌,登上世界舞台,全球聞名。直到今天,體壇仍經常使用「高盧雄雞」來指代法國隊。
中國:大熊貓,友好使者,沒正式成「國獸」
圖片來源:中新網
胖嘟嘟、萌萌噠的「熊貓」,以其可愛的形象深受國內外民眾和友人的喜愛。這個宛如誕生在黑白鏡頭下的「胖糰子」曾多次出國擔任友好使者,為中國發展對外友好關係,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據研究,中國的「熊貓外交」起源於西元685年唐朝的武則天,向日本皇室贈送的一對熊貓。新中國成立後的1957-1982年間,中國先後向9個國家贈送了23隻熊貓。
截止2013年,現存的大熊貓約有1595隻,且數量在不斷減少。到2006年底,人工圈養的大熊貓為217隻,據科學家統計,其中有78%的雌性大熊貓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貓不育。
大熊貓還不能正式稱得上是「國獸」,但作為「國寶」,可謂當之無愧。目前,中國不再將大熊貓作為「國禮」對外贈送,而是採用租借和合作研究等方式,它的海外之旅仍在繼續。
圖片來源:中新網
大熊貓已成為全世界範圍內聯想到中國時,辨識度最高的動物之一。它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有「活化石」之稱。世界自然基金會就將大熊貓作為形象大使,呼籲保護世界生物多樣性。
實際上,泰國「大象」、孟加拉國「孟加拉虎」、秘魯「羊駝」、英國「雄獅」、蒙古「野馬」、沙烏地阿拉伯「單峰駝」、紐西蘭「綿羊」或「幾維鳥」,甚至澳洲「無尾熊」等,可能都是不少人心目中的「國獸」之選。無論是不是能像北美野牛一樣「轉正」冠名,這些動物都已成為國家或地區的代表性象徵,也讓人們由此欣賞到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