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大陸「東海防空識別區」挑起區域敏感神經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12-04 08:12


大陸「東海防空識別區」挑起區域敏感神經。(閻大富報導)

位在東海的釣魚台海域,長久以來一直是大陸、日本和台灣的主權敏感地帶,但今年這個區域的緊張情勢快速升高。十一月二十三號,大陸宣布在東海設立「防空識別區」,範圍覆蓋大部份東海海域,要求在識別區內的航空器必須向大陸通報飛行計劃,對不配合識別或拒不服從指令的航空器,將以武裝力量「採取防禦性緊急處置措施」。


「防空識別區」(Air Defense Identification Zone,簡稱ADIZ)指的是一國基於空防需要,單方面所劃定的空域,以利軍方迅速定位管制,最早由美國在一九五○年代末期提出,當時美國認為來自蘇聯的戰略轟炸機對北美大陸構成威脅,於是和加拿大創立了五個「防空識別區」。

「防空識別區」是國家依自身安全需求劃分,沒有國際法效力,範圍大於領空,飛行器如果進入某國「防空識別區」內,需要進行識別、告知動作,這個國家則判斷飛行器有無敵意,如果無危險性且停留時間短,則會進行勸告、了解動作;如果停留時間長,則可能進行驅離,但「防空識別區」與「國際民航組織」劃設的「飛航情報區」並不一樣,區域也不一定相同。

大陸為何在此時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根據瞭解,主要是對日本在今年五月向大陸方向擴張「防空識別區」的反制,而新設立的「東海防空識別區」與部分日本、南韓的「防空識別區」重疊,涵蓋了中韓爭議的蘇岩礁和中日爭議的釣魚台海域。

但大陸的這個舉動引起包括美、日等多個國家極大反彈與不滿,也對這項主張不予承認。大陸空軍在二十三號當天,就先派出兩架大型偵察機到釣魚台附近巡邏, 隨後,美軍派出B-52轟炸機進入「東海防空識別區」飛行,日本也派F-15跟進,都被媒體視為警告和反制大陸的意味。

民航局長沈啟甚至在本月二號指出,十一月二十三號公布「東海防空識別區」當天,中午十二點到下午兩點半,有十餘架次的不明機出現在「台北飛航情報區」內,陸方立刻限制飛行空域在一萬八千呎到二萬八千呎,民航機只能飛在三萬呎左右的高空,對當時在空民航機離進場間隔造成相當大的困擾,也影響班機起降時間帶,這是大陸劃設「防空識別區」之初最緊張的時刻。

交通部長葉匡時在立法院也指出,大陸片面宣布「東海防空識別區」的做法並不明智,但是基於飛航安全,按照「國際民航組織」慣例,我方提供飛航資訊是比較合理的做法。

民航局解釋,按照國際民航慣例,只要飛經各國的「防空識別區」前將飛行計畫通報即可,所以只要從台北起飛往北飛的民航機,今後都要通知大陸的「空管局」,如果沒有通報,就容易會形成緊張的局面。民航局航管組副組長易心莊指出,大陸屬於「國際民航組織」成員,這項調整只是多了一個通報單位,對民航作業沒有影響。

只不過,台灣輿論界一直關心「東海防空識別區」對我軍民航機飛行的影響,其實有些失焦,因為相較於大陸,日本的動作更早、更危險而且更強硬,特別是針對往返大陸的班機。

「國際民航組織」ICAO在民國四十二年劃設「台北飛航情報區」時,東經原本是在123度,不過,早年飛機爬升速度較慢,從台灣飛往日本的班機,到了東經123度時,往往還未達到平飛高度,卻必須將航管交給日本,在航管作業上並不恰當。

因此,ICAO考量飛航管制作業的便利,於是在民國四十四年,重新將「台北飛航報區」往東挪了一度,到東經124度,但東經123度剛好是「日本防空識別區」的邊界,產生了重疊。

民航局長沈啟指出,兩岸直航後,我民航機往返大陸東北的B591航路,從民國九十八年七月二十九到八月二號,可能因沒有提供日方飛行計畫,遭到日本自衛隊在「台北飛航情報區」與日本「防空識別區」重疊區內,疑似攔截共十五架次。

但隔年即使有送交飛行計畫,九月一號到一百年四月三十號有十七架次、一百零一年四月二十一號到五月三十號則有九架次,因天候不良偏離或其他原因,還是遭到日本自衛隊以無線電干擾。

沈啟指出,這種不論疑似攔截或無線電干擾的針對性動作,都對飛航安全和駕駛造成影響。我方也曾透過外交管道向日方抗議過,呼籲不要有過多危險動作,今後會不會有,誰都不敢保證,反而是大陸從公布「東海防空識別區」後,對民航機並沒有不友善行為。(圖:大陸東海與日本防空識別區重疊範圍 取自維基百科)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