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政策 下有對策...美國科技巨擘積極應對政府監控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12-02 20:30
導語:《今日美國報》網絡版上周日刊登題為《科技巨頭抵制政府監視》(Tech giants are countering government spying)的評論文章稱,在“稜鏡門”曝光后,為了保住自己的廣告收入,各大科技巨頭紛紛出台相應的措施,應對美國政府的監控行為。
以下為文章主要內容:
為了捍衛自己的業務和文化,谷歌、Facebook、微軟和Twitter正在展開耗資巨大的“軍備競賽”。但他們的對手並不是彼此,而是共同指向了同一家機構:美國國家安全局(以下簡稱“NSA”)。
這些科技巨頭正在大舉投資安全技術,展開遊說活動,並通過傳統公關手段阻止美國政府在他們不知情的情況下刺探他們的數據系統。
隨各大科技巨頭對美國政府的監控行為越發不安,數月以來,這些企業都在努力關注數據漏洞,並評估品牌聲譽因此受到的影響。
谷歌和Facebook等企業都在投入巨資解決安全問題,因此足以體現出整個行業的趨勢。美國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預計,網絡IT預算有可能從今年的650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930億美元。微軟上周也證實,計劃加強網絡防禦能力,應對NSA的監控。
NSA在獲取大型科技公司的數據時所展現出來的強大實力,令很多消費者和企業對電腦安全和隱私問題喪失信心。加密技術原本是科技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但卻可以被NSA輕易破解。
美國政府之所以會定期監控大型科技公司的數據,主要是為了開展反恐后動。但這些舉動通常都是在相關企業不知情的情況下展開的。
NSA最初表示,這些監控針對的是境外的威脅,沒有覆蓋美國人。但事實上,還是會有部分美國人遭到意外監控。然而,美國情報部門的官員仍然不肯透露美國人的數據遭到意外監控的頻率。
NSA前僱員愛德華·斯諾登(Edward Snowden)在“稜鏡門”中泄露的檔案顯示,谷歌、Facebook、雅虎、微軟、蘋果等科技公司為美國政府提供了部分海外用戶的數據。而相關企業則堅稱,隻涉及很少的海外用戶,而且只會在收到合法要求后才會予以配合。
然而,AccessData高級戰略副總裁克雷格·卡朋特(Craig Carpenter)還是表示,“稜鏡門”項目已經極大地破壞了整個行業的聲譽,令相關企業更加謹慎。
[NT:PAGE=$]
改變行為
科技公司有足夠的理由感到恐慌,因為斯諾登披露的檔案的確對他們生了實質性的影響。根據美國民調機構Harris的調查,在大約2000名受訪者中,有超過80%的美國人在近幾個月中修改了社交媒體賬號的隱私設置,過去6個月的這一比例几乎達到100%。
另外,根據今年9月對362名美國人的調查,“稜鏡門”的發酵也令19%的消費者減少了網上銀行使用量,14%減少了網絡購物。“一夜之間,行為就發生了徹底轉變。我已經20多年沒有見過病毒和黑客行為引發這麼大的反應了。”網絡安全公司ESET高級安全研究員史蒂芬·考布(Stephen Cobb)。
普通市民也紛紛表達了擔憂。不過,還是有一些網民抱有信心,所以科技公司都在努力改善自己的安全能力,並使用合法而的公關手段來應對政府的監控。以下就是部分科技公司開展的相關項目:
雅虎
這家擁有8億用戶的互聯網標誌性企業本月採取了最新、最大膽的舉動。他們最初宣佈將在明年1月前對電子郵件服務進行加密,但現在卻計划到3月將所有數據進行加密,以防未經授權的信息破解行為。
谷歌
這家搜索巨頭採取了多項措施來保護數據。該公司加強了數據加密措施。他們還使用了自己的光纖網絡,加大了數據截取難度。除此之外,谷歌現在還會頻繁更改安全密鑰,增強數據安全性。
這家社交網絡巨頭也加強了加密措施,即使安全密鑰被破解,仍然可以限制數據的訪問。今年7月,Facebook表示已經將安全瀏覽設置為預設瀏覽方式。雅虎也於今年8月採取了相同措施。
微軟
這家軟件巨頭採取了多法律和政策手段。今年6月,微軟成為首批起訴美國政府的企業之一,希望就個人數據問題對政府施壓。微軟還帶領科技、隱私和安全領域的相關企業和組織對美國國會和奧巴馬政府施壓,希望展開立法改革,收緊隱私政策。
今年9月,這四家公司還向美國政府請願,希望允許企業披露政府依照法令向其索取的信息次數和類型。
但由於NSA擁有龐大的資源和技術實力,因此無法確保他們不再繼續監控數據。不過,對谷歌和Facebook等大型互聯網公司來,對外做出安全承諾卻顯得十分必要。因為他們需要不斷吸引用戶使用自己的服務,才能獲得更多數據,藉此出售更多廣告。
一旦類似的事情繼續發酵,勢必導致他們的業績增速放緩,股價面臨壓力。(書聿)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