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公告

安倍經濟學:真正的負責,是擺脫過去的包袱

鉅亨台北資料中心 2015-01-07 15:30


日本有句諺語「Nanakorobi yaoki」,意思說的大概是「百折不回,終將成功」。這句鼓勵人要有毅力的話,剛好可以用來送給日本的首相安倍晉三。

最近幾週,對日本觀察家來說,可說是個忙碌的日子。


出乎市場預料之外推出新的量化寬鬆政策,隨後是經濟再度出現技術性衰退。安倍晉三接著提出要舉辦選舉,讓他可以延後消費稅上調的原訂計畫。促使經濟成長,其重要性一直都高於政府財政的平衡。當他要求以投票為其經濟計劃尋求新的民意支持之際,何不退後一步,思考安倍經濟學的理論和歷史背景,當作試著評估日本未來將會何去何從的一個方法。

擺脫包袱,大立之前須先大破

從理論上而言,當名目利率趨近於零利率,且長期利率也已經很低的環境中,中央銀行可以透過提高對未來通膨的預期來刺激需求。但保羅J魯曼說,該政策如果要成功,需要有一個"眾所認為不負責任的"央行。會有這個說法,是因為一個"負責任"的央行通常會迅速採取行動,通過緊縮政策來對抗通膨跡象的發生,但要脫離通縮,央行必須要"不負責任的"讓對未來通膨的預期暫時超過目標。但是,這又是談何容易。

問題存在於,如果央行今天要說服人們未來的通膨將高於目標,但到了未來,央行不太可能希望實際的通膨數據會高於目標。換句話說,央行的偏好將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改變。因為投資人、家庭和企業都了解此一矛盾之處,所以他們不會相信央行當初讓通膨過高的承諾,因為這承諾看起來相當不可信。

改變人們的預期,需要付出大量努力

經濟學家Christina Romer描述了這種在預期上的轉變,需要讓人們相信這種看似不可能的承諾,就如同"主權轉變"一般。但是,"主權轉變"該如何定義,本身就相當的不清楚,但是,如果將波特大法官的名言"當我看到時,我就知道了"用在這裡,卻是再也貼切不過了。

在本質上,這種對未來看法的轉變將會撼動,並重新調整人們的期望。就政策面而言,這些轉變可能包括了一個新的領導人或政府、持續否決目前既有的政策方向,並主張一套新的政策重點,且有可能以政治生涯為其成敗負責,做出龐大的政治資本賭注。

因此,日本需要"主權轉變"的出現,來讓人們相信通膨即將到來。在尋找"主權轉變"在何時將會產生效用的實例時,日本央行和安倍晉三只需要看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日本是如何應對的就可以了。

以歷史為鏡:看日本如何扭轉"昭和大蕭條"

儘管美國和歐洲大部分地區在1920年代高度的繁榮,日本卻經歷了1921至1929年間艱困的十年,年平均成長不到1%。其供需面不斷受到各方面的衝擊,這包括了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以及金融恐慌。

這一連串的挫敗,延遲了日本回歸金本位的路。但當時的Minseito黨在1928年的大選中支持恢復金本位,日本也在1929年井上淳之介被任命為財政部長後,重新回歸到金本位制度。

當這在1930年1月發生時,不僅面臨了美國大蕭條的日趨加深和擴大,更是在日圓匯價被顯著高估的期間。隨著全球經濟活動崩潰,日圓因與黃金掛鉤而被高估,造成了貿易赤字和黃金外流(在"遊戲規則"中,此為減少貨幣供給的必要事件)。經濟隨後陷入嚴重的通貨緊縮和經濟衰退,也就是長達兩年的"昭和大蕭條"。

當英國於1931年9月離開金本位後,人們普遍預計日本將迅速跟進。但相反的,井上確認了將捍衛日圓黃金掛鉤的立場,日本央行並兩度於十月和十一月上調貼現率。但僅此並不足以阻止黃金的流失,故Minseito最終被迫在1931年12月12日交出政權,改由Seiyukai黨執政,並由高橋是?出任新任財政部長。

高橋立即停止黃金出口、引導匯率下滑,以提高人們對通膨的預期。他隨後推出多項政策,以避免通縮預期並刺激增長。在1932年3月,他建議日本央行直接購買所有新的政府債券,並在6月增加政府對農村的援助,與對滿洲國的軍事活動支出。因此一龐大的財政和貨幣寬鬆政策,通膨由1932年的7%,上揚到1933年的12%,而國內生產總值在同期也分別成長了7%和8%,這讓日本比其他國家更早出現復甦。該政策空前的成功,證明了即使處於深度的衰退,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仍具備了足以讓預期轉變的能力。

安倍射出三支"箭",刺激日本再度成長

此一革命性的作為相當值得我們反思。凱因斯在1936年提出的"一般理論 (General Theory)",首度主張採用擴張需求的政策來對抗因景氣循環所造成的需求變化。在世界各地,正統政策的特點是達成預算的平衡(部分是因為相信家庭和政府預算之間將可望連動),且也不願放棄匯率為貨幣政策的基礎。在經濟大蕭條時期,許多其他的國家最後也放棄了金本位,Barry Eichengreen辯稱這是後來經濟出現復甦的關鍵,日本高橋的經濟政策中採行了積極推高通膨的做法,但這很少為其他國家所採用。換句話說,他的政策在當時許多國家的眼中,會被視為是個相當不負責任的做法。

今天的日本與當時有許多相似之處。在經過二十年的低成長和近十五年的通貨緊縮後,安倍晉三在2012年12月掌權後,隨即採取了大膽的策略來讓經濟復甦。該策略中包括了三支"箭":寬鬆貨幣政策、負責任的財政政策,以及供給面的改革(但其進度較另外兩支箭相對落後)。而且,安倍晉三也將自己與高橋之間做出了明顯的劃分,例如他在2013年於倫敦舉辦的一場演講中表示,"先前高橋的例子讓我們受到鼓舞。"

所以,最近日本事態的發展,也就不應該太讓人感到意外了。安倍晉三認為,不論是從理論或是歷史的角度來看,它們都是站在它這一方為佐證:如果激進的寬鬆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間能相互真協調,就可以改變人們的通膨預期並刺激成長。但是,這需要當權者願意不斷的進行溝通並了解到,有時對於推行的政策太過於"負責任",會讓政府從促進經濟成長的角度來說,反而是相當"不負責任"的行為。我們預期安倍晉三將持續會以成長為優先,日本央行也會在經濟復甦可能放緩時,推出更多的寬鬆貨幣政策。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