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本年度天象壓軸大戲 世紀彗星今抵近日點 有機會用肉眼觀測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11-28 15:14


图片说明 
天文攝影師于11月15日拍攝到的ISON。
圖片來源:中新網

據外媒消息,「世紀彗星」ISON於28日抵達近日點,這顆「百年最亮彗星」在「奔日」的路上越來越亮,顯現出非常漂亮的彗尾,人們或用肉眼即可一飽眼福。此一本年度天象壓軸大戲即將在28日晚後半夜上演。據預測,北京時間29日淩晨2:30到4:00,是「世紀彗星ISON」過近日點前後的90分鐘。


中新網報導,ISON彗星又名C/2012 S1,是一顆掠日彗星。其形成於數十億年前,大部分時間都處在遠離地球的宇宙深處,軌道延伸的距離非常長。直到去年9月由兩名俄羅斯業餘天文學家尋獲。

除ISON外,另外3顆彗星同時近日,包括「洛夫喬伊(C/2013R1)」彗星、恩克彗星(2P/Encke)和最近突然爆發的彗星(C/2012X1)。

雖然有4顆彗星,但是對於普通人而言,觀測還是有難度的,因為它們的亮度還遠遠沒有達到肉眼輕鬆可見的程度。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發言人梅塞說,現在人們只能在黎明前的天空觀測到「世紀彗星」ISON,但如果它能僥倖逃脫太陽炙烤而不解體,它將會愈加明亮,可能會見到一條彗尾長長的斜挂在夜空,並在12月綻放最奪目的光彩。

報導指,想要觀察彗星真容,最好選擇遠離城市和光污染較少的地方,乾淨少雲和沒有月亮的天空也是不錯的觀測場所。

在太陽系最偏遠的地方消磨了頭45億年的光景後,ISON彗星與太陽的親密接觸,以及太陽的熱量與引力可能造成的解體事件,將給科學家們創造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使他們一窺組成行星的成分。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Applied Physics Laboratory a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高級科學家凱里·M·利塞(Carey M. Lisse)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太局(NASA)週二召開的記者會上稱,「它好比是太陽系形成時期留下的恐龍化石。」

如果這顆彗星能存活下來--儘管利塞博士等眾多專家認為不能--它就會在回家的路上靠近地球,或許能為12月初的夜空增添一縷耀眼而迷人的光亮。屆時,最佳觀測時間將是幾近破曉與剛剛日落的時候。它現在太接近太陽,不易被看到。

近年來,天文學家們觀測到了許多掠日彗星,不過這一顆與眾不同。2012年9月,位於俄羅斯的國際科學光學監測網(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Optical Network)發現了這顆彗星,並用其縮寫命名為ISON。它似乎發源於奧爾特星雲(Oort Cloud),也就是距離太陽約1光年的彗星雲團。多數之前的掠日彗星似乎都是環繞太陽多次的一顆大彗星的碎片。(接下頁)

[NT:PAGE=$]

ISON很可能是在數百萬年前因一顆經過恒星的引力分裂出來的,從而第一次被推到了內太陽系的軌道上,不過這也相當有可能是它的最後一次。

「我們將看到它被烤得冒煙,」利塞博士說。

隨著ISON進入內太陽系,NASA的各個航太器,包括哈勃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和火星偵測軌道飛行器(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開始持續拍照。NASA的行星科學主管詹姆斯·L·格林(James L. Green)說,「這顆彗星引發了我們極大的興趣。」

沒幾顆彗星曾在那麼遠的位置被發現,而且一些科學家起初以為,ISON的直徑有幾英里,可能成為「世紀彗星」,亮度堪比滿月。

不過,隨著ISON經過火星,NASA的飛行器拍攝的照片顯示,它的直徑至多有3/4英里(約合1.2公里),比多數彗星都小。

由於ISON在很遠的地方就被發現了,天文學家們有大量時間來為觀測做規劃。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可以拍攝紅外照片。它的測量顯示,ISON彗核周圍包裹著大量的二氧化碳。「看起來像是,二氧化碳或許是太陽系早期很基本的一種分子,而不是一氧化碳,」利塞博士說。

隨著ISON迫近太陽,彗尾的行為揭示出通常不可見的太陽風的運動。太陽風是太陽持續噴射出的粒子流。

最近幾天,ISON的表現得不太穩定,時明時暗。這讓人們猜想,它已經分裂了。「我們的確不知道它是否還是一整塊,」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的天文物理學家卡爾·巴塔姆斯(Karl Battams)說。

就算是分崩離析,也可能很有幫助。利塞博士稱,科學家們知道細塵顆粒物如何聚整合BB彈和彈珠大小的較大顆粒物,他們也知道彗星大小的天體如何構成行星。可是,他們還沒搞清楚BB彈和彈珠大小的物質如何變成彗星。

利塞博士說,「BB彈和彈珠相互碰撞的時候,會碎裂開來」他繼續解釋,通過觀察反向過程,科學家可以看到它們一開始「是怎麼聚集到一起的」。


據預測,北京時間29日淩晨2:30到4:00,是「世紀彗星ISON」過近日點前後的90分鐘。

自去年9月21日,兩名業餘天文學家通過俄羅斯國際科學光學監測網(簡稱ISON)反射鏡的自動小行星發現程式尋獲了這顆彗星,一年來,這顆彗星成為全球天文愛好者翹首企盼的重量級天象。而正當這顆彗星向太陽步步逼近,美國《發現》雜誌網站發佈了一篇令人瞠目結舌的消息:美國宇航局目前正在對ISON彗星進行嚴密的監視,而25日,即ISON經過近日點的三天前,觀測似乎顯示這顆彗星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天體物理學界和電腦科學家卡爾·巴塔姆斯稱,ISON的分子發射線正在急速衰減,與此同時塵埃的產生量則大幅增加。這可能意味著ISON彗星的彗核已經完全解體。

北京天文館的朱進表示,對於這類彗星而言,彗核的解體一直是一項非常高的風險,因此如果這真的發生了,那也不應該感到意外。

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史志成表示,ISON無疑是今年彗星的焦點,但實際表現仍是未知數。該彗星結構比較鬆垮,在靠近大行星時可能會因受到大行星引力的影響而破碎,再加上靠近太陽時受強烈陽光的炙烤也可能引起解體等因素,是否真能如預報所言仍有待繼續觀測。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