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周洲 發自北京
11月15日發佈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國務院參事林毅夫認為,從以往世界各國經濟發展過程可以看出,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是一國經濟迅速發展的重要特徵。對於正在轉型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必然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
林毅夫說,《決定》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形成有效的價格信號,可以使中國經濟更好地按照比較優勢發展。
從「基礎性」到「決定性」
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中國對政府和市場關係的認識,是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而不斷深化的。
改革開放初期,主要體現計劃經濟的特徵,由政府調配各機關完成計劃經濟。後來以計劃為主、市場為輔,黨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黨的十七大提出「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廣範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這一次的《決議》提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必須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著力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從「基礎性」到「決定性」,幾個字的改換卻是改革開放進程中根據實際情況的決定。林毅夫稱,轉型中國家的特點是,針對過去的戰略,建立了一批違反比較優勢的企業,如果一下子將以前的這批企業都取消掉,那將造成大規模失業等問題。
此外,如果沒有國家支持,轉型中國家基礎設施的完善很難由企業自主進行。「再加上很多制度不完善,必須由頂層設計來解決。」林毅夫稱,對轉型中國家來講,固然需要轉變到市場經濟,但轉型過程中不是政府甩手不管,而是自然形成良性循環模式的經濟快速發展。
[NT:PAGE=$]
政府的作用不能缺少
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推行了經濟發展的雙軌制。在雙軌制下,中國維持著穩定式開放發展。在穩定式開放發展中,政府不斷改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上層建築結構。
林毅夫稱,維持了多年快速發展的代價是收入分配分化狀況不斷惡化,尋租以及滋生的腐敗。
「為了保護那些沒有比較優勢和自身能力的大型企業,我們保留了一些價格信號的扭曲,比如在金融上是有抑制的,資本價格是被壓抑的,金融被大型銀行壟斷。」林毅夫說。
「這些扭曲在轉型過程中,使得收入分配越來越分化,這些扭曲實際上創造了尋租和腐敗的空間。」林毅夫稱。
改革開放初期的1978年,中國人均收入只有155美元。「在這種情況下,給企業保護性補貼、不使其破產退出,保留一些產業,讓大企業繼續生存,是維持社會穩定的必要措施。」林毅夫說,但經過多年的發展,到2012年中國已經是人均收入中等偏上國家,如果繼續保留一些扭曲,之前國家對一些不符合比較優勢的大型國企的補貼已經由原來的雪中送炭變成錦上添花,導致了收入分配惡化和腐敗。
林毅夫認為,《決定》提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一方面可以讓經濟更好地按照比較優勢發展,一方面也可以解決改革開放遺留下來的一些問題。
林毅夫說,經濟要發展好,必須要按照比較優勢來發展,這就要求真實的價格信號以引導企業家選擇技術、選擇產業,而有效的價格機制只有在一個充分競爭、完善的有效制度支撐下才能夠形成。
「與市場相對應,政府的作用依然不能缺少,主要是服務性的工作,保護產權、克服市場失靈和解決外部性等問題。」林毅夫說。
「我相信中國還有20年左右每年8%的增長潛力」,林毅夫認為,到2020年,中國也將變成高收入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