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李澤民 發自北京
「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協調和生產力佈局優化,減緩經濟週期波動影響,防範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穩定市場預期,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十八屆三中全會發佈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宏觀調控做出了明確解釋。
作為宏觀調控的一道主線,「調結構」位居經濟政策討論和實踐的要位,以讓其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協調和生產力佈局優化,減緩經濟週期波動影響等等。
放眼成熟的市場經濟體,「調結構」並不具有普遍意義。有觀點認為傳統的結構調整,會讓市場產生失去價格信號,扭曲資源配置等影響。
基於這樣的不同認識,《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了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蔡洪濱及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陳玉宇,以釋疑去惑。
調結構不能脫離現實
NBD:市場經濟中的調結構,它在宏觀調控中有什麼樣的特殊含義?
蔡洪濱:在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裡,經濟結構是經濟中微觀個體行為相互作用形成的結果,是市場均衡的表現。在一定的資源稟賦及技術條件下,廣大消費者的消費、儲蓄選擇和廣大生產者的投資生產行為共同決定了資源配置和經濟發展的結果,其中包含部門、產業和行業的比重以及投資消費比例等結構。
當然,市場均衡結果,包括各種經濟結構必然受政府宏觀政策和一個國家的制度環境影響。
在成熟的市場經濟中,經濟結構是市場運行的自然表現,其本身沒有優劣之分。
[NT:PAGE=$]
NBD:那麼不同國家和不同階段,其經濟結構指標是否具有可比性?
陳玉宇:當然不能,事實上,每個國家在不同發展階段,或者不同國家在相似發展階段,結構參數都是不同的,簡單套用某個國家在某個時期的結構比例,來認定另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是否合理,沒有理論基礎,也不符合經濟學常識。
在長期經濟發展進程中,有一些共同的趨勢和規律。這些經濟結構的變化,是經濟處於不同發展階段所經歷的市場均衡結果,是經濟增長過程中的自然演化,脫離所處的發展階段和本國實際去調整是不現實的。
調結構的現實困境
NBD:我國經濟領域內 「調結構」的泛用有什麼樣的歷史基礎?
蔡洪濱:「調結構」在我國有深刻的計劃經濟慣性的影響。
由於機制內在的缺陷,調結構往往糾正一時的問題,而政府的強力扭轉,又製造和蘊藏著新的結構失衡問題。
除了常規性的結構微調以外,當計劃經濟失誤積累的問題對國民經濟造成很大混亂時,政府不得不採取重大的調整經濟結構舉措。
NBD:這些年來結構的調整,實踐中經歷了一個什麼樣的變化?
陳玉宇: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的經濟體制逐漸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經濟增長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然而,由於計劃經濟的體制和思維慣性,以及對於市場機制的理解誤區,調整經濟結構從來沒有停止過,歷年政府經濟工作的任務一直都在強調調整結構的問題,甚至把調整經濟結構放在越來越突出的位置。
[NT:PAGE=$]
NBD:那麼具體哪些結構被納入到政府的調整範圍?
陳玉宇:一直以來,相關部門往往通過觀察經濟中的簡單比例關係,與某個發達國家的比例相互對照,試圖判斷結構是否合理,並提出調整結構的要求。
這些所謂的結構問題林林總總,無所不包,舉凡產業結構、工業結構、產品結構、信貸結構、投資結構、地區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就業結構等在內的方方面面,都被納入到政府調整的範疇之中。
NBD:長期以來沿用的傳統調結構,到底會帶來哪些不利的結果?
蔡洪濱:一個危害是,調結構成為一個大「筐」,什麼都往裡裝,容易掩蓋經濟中的主要矛盾。人們對於調結構的問題眾說紛紜,但是我們並沒有講清楚究竟要調整什麼,為什麼調,也沒有分清什麼是可以調整的結構。
更重要的是,調結構往往取代了深層次的經濟體制改革,使得很多亟須推動的改革踏步不前。
傳統調結構的另一個危害是,往往造成更嚴重的資源配置扭曲。
在「怎麼調、如何調」的問題上,很大程度上我們是在延續過去計劃經濟時代的做法,由政府強勢行政部門主導,使用計劃或者行政手段直接干預微觀主體的行為。
NBD:傳統的調結構,會否對作為改革火車頭的經濟體制帶來影響?
陳玉宇:傳統調結構的危害,還不僅僅在於造成資源配置的嚴重扭曲,更在於阻礙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就是要不斷地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減少以至剔除舊體制中對於經濟的無端干預,打造一個堅實的市場微觀基礎,創造一個良好的商業環境。
[NT:PAGE=$]
在轉型期間,我們的經濟體制還有很多需要改革的方面,經濟中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其中有些問題可能反映在經濟結構上,但經濟結構只是標,不是本,我們不能停留在比例關係上做數字文章,必須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
在傳統思想和做法的影響下,政府不斷地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容易使市場失去價格信號、資源配置、優勝劣汰等基本功能,同時沒有做好制度建設。
調結構應尊重市場規律
NBD:目前的環境下,應該對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持什麼樣的態度?
蔡洪濱:反思二十幾年的經濟結構調整,我們不能再強調「加大力度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而是應當重新審視經濟結構調整的邏輯。從計劃經濟轉入市場經濟之後,我們必須認識到市場經濟的運行有其內在的邏輯規律,經濟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很多經濟結構並不是想調整就能調整,想調整到什麼比例就能調整到那個比例的。
NBD:新形勢下的調結構,應該堅持什麼樣的原則以及在哪方面著力?
陳玉宇:在經濟改革方向上,此次三中全會非常明確地提出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讓市場發揮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應當減少對於微觀經濟的直接干預。貫徹這個精神,我們應當正本清源,拋棄經濟結構調整的傳統模式,清理認識誤區,放棄錯誤做法。
新時期的經濟結構調整,應當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以尊重市場規律為原則,分析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深化促進改革,打造堅實的市場微觀基礎,營造良好的市場經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