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理財

中國人在海外該買什么?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11-13 08:49


  美股、美房,日本商業物業和幾年后希臘的資產均有吸引力。

中國人在海外該買什么?


  當我們用全球的眼光來審視各類資產之間的性價比,走出去似乎是必然的選擇。美股、美房,日本商業物業和幾年后希臘的資產均有吸引力。

  “中國和美國股市的區別是,中國股票價格漲了一倍,市盈率也翻了一倍;而在美國,你能隨便找到股價上漲一倍多但市盈率還在20倍的高科技公司。”談起美國股市時,很多業內人士會這樣說。

  當中國過去賴以生存的發展優勢——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低廉的資產價格不再之后,中國資產和海外資產之間的價差似乎已經逆轉。

  現階段中國資產較低的回報率和較高的風險,已成為投資的瓶頸。當我們用全球的眼光來審視各類資產之間的性價比,走出去似乎是必然的選擇。

  尷尬的“逆風而行”

  瑞信董事總經理、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近來的言論頗受人關注。在一篇文章中,陶冬稱:“在當前環境下,如果筆者是成功人士,筆者會選擇資金出海,美股、美房,日本商業物業和幾年后希臘的資產均有吸引力,不少全球性大公司的股票估值也合理。”

  他認為,全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收水”的時期。2009年開始,各國央行大肆擴張銀根,打造出一個超低利率和流動性泛濫的時代。

  隨著美聯儲進入“退出量化寬鬆”的倒計時,貨幣政策的鐘擺已轉向另一邊。這個過程估計非常漫長,中間會有反復,但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已經開始。

  同時,各經濟體的復甦周期卻不相同。美國經濟的復甦跡象最為明顯。盡管經濟活動充其量只是溫和加速,不確定性卻明顯下降。

  歐洲躲過了銀行流動性危機,結構性財政收支不平衡並未解決,就業市場競爭力不足依然如故,離復甦尚有相當距離。

  日本在安倍經濟學運作下,經濟活動隨匯率貶值而增強,但是企業投資和民間消費仍然信心不足。

  “四大經濟體中,最尷尬的是中國。別國去杠桿時,中國在增杠桿,“養大”了地方債務和影子銀行兩只“妖魔”。等我們的政策空間大體消失了,經濟下滑了,美聯儲卻開始退出了。看看今天中國的房價、物價、杠桿和金融創新,資金流向美國是有道理的。”

  對於可投資資金充裕的人士來說,投資海外仿佛已箭在弦上,尤其在國內經濟積累相當風險的時刻。[NT:PAGE=$]

  一方面,房地產積累風險過高。陶冬認為,中國房地產估值與國際標桿愈行愈遠。房地產泡沫,在一線城市表現為房價過高,在三線城市表現為庫存過大。

  “房地產泡沫,不代表泡沫馬上會破,我甚至認為今後12個月房價有進一步上升的空間。但是當流動性環境由盛轉衰時,房市離見頂不遠了。一旦房價開始下跌,不少城市會出現成交量急跌的現象,那時賣房套現未必容易”。

  另一方面,信貸一旦收縮影響將極為驚人。陶冬在文章中認為:“此次經濟轉型,可謂是逆風而行,因為金融去杠桿同時發生。

  過去10年中國人民銀行在擴張資產負債表、信用膨脹上的所為遠超過美聯儲、歐洲央行和日本銀行,堪稱QE王。一旦貨幣環境開始收縮,流動性開始下降,貨幣的乘數效應自然遞減。”

  “這種緩慢收縮未必一開始便對經濟、企業、金融構成沖擊,更像溫水煮青蛙的積聚過程。經濟各部門對流動性收縮的敏感度不同,壓力承受能力不同,自救能力也不同。

  當壓力積聚到一定程度,個別行業、部門(高杠桿的地方融資平臺和房地產開發商是兩個最弱環節)可能率先出事並帶來連鎖反應。”

  另外,國內資金投資選擇並不理想。在陶冬看來,“銀行的儲蓄利率被人為壓低,資金存入銀行只能被通脹吞噬價值。理財產品的回報好過定期存款,但理財產品,尤其是高收益產品的隱含風險,其實比想象的大。股票市場連跌數年后,一些股票的估值有一定吸引力,但是排山倒海的新股和大小非套現,令基本面因素迷失”。

  李嘉誠的“西進”

  面對中國和歐洲資產價格的差異,李嘉誠以其實際行動表明了立場。近幾個月來,亞洲首富李嘉誠接連拋售香港與內地資產,引發了越來越多關於其“棄亞入歐”的傳聞。

  而近幾年來,李嘉誠的長和系在歐洲市場投入的資金,已超過1500億港元,並購的資產橫跨基建、電訊、能源等業務。

  在亞洲地區,如果李嘉誠麾下的百佳超市、香港電燈與屈臣氏資產能如其所愿地出售或分拆上市,套現的總金額也將接近1500億港元。

  人們猜測李超人可能是出於兩個考慮:一是亞洲和歐洲的資產價格存在套利空間,同時,中國內地的投資回報率較10年前已大幅下滑;二是考慮到經濟活躍度與穩定度,投資海外資產的穩定程度更高。

  “長和系”是李嘉誠旗下上市公司所構建的企業集團的總稱,集團核心為兩大上市旗艦——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長江系”分別包括長江實業、長江基建集團與長江生命科技;“和記系”則包括和記黃埔、和記電訊、和記港陸和電能實業。

  此外,長和系參股的港股公司還有TOM集團。如今,長和系上市公司的市值已逼近1萬億港元。

  前些時外媒日爆出李嘉誠欲出售百佳超市。百佳超市在香港占據了近40%的市場份額,報價約40億美元。[NT:PAGE=$]

  接著,長江實業計劃出售其在上海開發的首個寫字樓項目“東方匯經中心”的訊息不脛而走。該項目的報價在60億元人民幣。隨后,長和系突然又宣布拋售其在廣州的綜合購物商場“西城都薈廣場”,作價約30億港元。

  10月,長江實業再度將其在香港的嘉湖銀座商場,以58.5億港元的總價整體出售給置富產業信托。

  從和黃財報中可以發現,其在香港和中國內地的盈利能力,近兩年均出現滑坡。2010年,和黃中國內地業務所貢獻的營業額占比12%,貢獻的稅前利潤高達28%。兩年后的2012年,中國內地業務所貢獻的營業額為11%,稅前利潤卻猛降到了19%。

  2012年香港業務所貢獻的營業額占比,也由2010年的18%回落到16%,其所貢獻的稅前利潤,更是由30%猛降到16%。

  事實上,除了李嘉誠外,今年密集拋售物業的開發商不在少數。以香港地區為例,年初,華人置業主席、富豪劉鑾雄高調拆售旗下位置優越的銅鑼灣一帶的商場和其他各處資產,套現逾70億港元;鷹君集團則拆售酒店套現100億港元;南豐集團也以近30億港元的價格,出售人流密集的旺角全幢商廈。

  此外,香港最大地產中介——中原集團的創始人施永青,也將自己持有物業的比例大幅降低到30%。

  經過一系列的資產出售,李嘉誠旗下香港業務占集團盈利的比重,則已由2010年的25%逐步下降至了16%。

  另外,通過一系列收購,李嘉誠父子已經成為英國基礎設施資產的最大所有人之一,控制著英國約四分之一的電力分銷市場、近30%的天然氣供應市場,以及近7%的供水市場。以至於英國媒體驚呼,李嘉誠父子“幾乎買下整個英國”。

  此前,李嘉誠曾談及對英國情有獨鐘的原因。他認為英鎊並未加入歐元區,因此貨幣的匯率比較穩定。

  在整個歐洲市場,長和系近幾年投入的收購資金高達1500億港元的成效也相當明顯。和黃財報顯示,2007年,歐洲業務只貢獻了和記黃埔11%的稅前利潤,但到2012年,歐洲業務已經猛增到34%,其中,英國境內的業務占比高達23%。

  從1991年至今的20多年間,李嘉誠已經歷數次經濟環境的大起大落,其中包括亞洲金融危機、SARS危機、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和兩年前爆發的歐債危機。

  其間,長和系雖在某些業務上大幅虧損,整體的盈利能力卻未受到嚴重影響,足以見得其眼光獨到。李嘉誠的思路,或許也能給我們以啟發。[NT:PAGE=$]

  投什么?

  正如陶冬所言:“危機后幾年各地經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已改觀,各國經濟、資產種類和風險呈脫鉤狀態。此時美國經濟的升溫和復甦,不確定性最小。歐洲的債務危機問題並未真正解決,不過銀行流動性危機告一段落。中國經濟面臨轉型期,又面臨去杠桿,未來幾年的不確定性最大。”

  當經濟轉型處於十字路口,中國資產的風險和潛在回報率同時面臨瓶頸時,考慮讓一部分資產出海不失為良策。那么錢出海外應該買什么呢?

  一種思路是選擇經濟復甦腳步最為明確的市場,比如美國。相比其他經濟體,美國經濟的復甦跡象最為明顯,盡管目前仍然被認為是“非常脆弱”,但相比於其他國家,不確定性是最小的。如果考慮到美元可能的升值和人民幣未來可能的貶值,則顯得更有優勢。

  另一種思路是選擇資產價格的“洼地”。過去幾年中,資產價格下跌最猛但前景仍然令人樂觀的市場,大約就是歐洲,盡管這種樂觀目前來看是有限的。很多人甚至認為,這幾年將是歐洲資產價格的歷史大底,以后再不會遇到。

  就資產類別來看,除了流動性最好的證券和基金外,投資者還可以考慮不動產投資,但前提是選擇恰當的區域,以及對當地購置房產基本規則和成本的了解。美國和歐洲尤其值得考慮。

  投資美國的最重要邏輯並不是美國經濟鐵板釘釘的強力復甦,而是因為相比之下,其他市場的前景似乎更加黯淡。在經濟危機之后,唯一能讓人產生希望的市場便是美國,盡管其經濟復甦還相當脆弱。

  美國股市:機會和泡沫共存

  美股自2009年3月創下12年的低點以來,持續反彈至今。人們認為其中一個重要推動力是美聯儲的幾輪量化寬鬆政策。只要量化寬鬆政策不止,美股的上行動力就不會減弱。

  就在11月初,標準普爾指數已經創出歷史新高1775.22,而納斯達克指數也來到了上個世紀互聯網泡沫破滅后的新高——3966.77。投資者充滿了驚喜和恐懼。沒有人知道美國何時會退出QE(量化寬鬆)。確切地說,美國現在的情況是牛市和熊市並存。

  資金回流美國

  投資美國的最重要邏輯並不是美國經濟鐵板釘釘的強力復甦,而是因為相比之下,其他市場的前景似乎更加黯淡。在經濟危機之后,唯一能讓人產生希望的市場便是美國,盡管其經濟復甦還相當脆弱。全世界的資金在發現這個令人憂傷的事實之后,大量回流美國,令美國成為今年最為活躍的市場。

  截至11月3日,標準普爾指數今年以來漲幅23.52%,納斯達克指數今年漲幅為29.89%,道瓊斯工業指數今年來漲幅為19.17%。

  自今年3月5日道指率先沖破塵封5年半之久的歷史最高紀錄,及標普指數在3月28日一舉登頂后,美股便不斷改寫歷史紀錄。而與2009年3月份的低點相比,美國股市漲幅超過100%以上。截至目前為止,並未出現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回調。泡沫論於是也甚囂塵上。

  “人們仍在繼續高估美國經濟的風險,並且大大低估了新興市場的風險。”前美林首席投資規則師RichardBernstein3個月前在接受著名的Barron周刊采訪時就這樣說。在此之后,美聯儲仍然保持QE政策不變,同時美國股市進一步上揚。

  Richard Bernstein表示,他不看好新興市場的原因包括中國信貸增長情況越來越差,中國公司的基本面也較差。印度的貨幣供給問題也越來越嚴重。“中國公司的杠桿幾乎世界最高,並且他們的投資回報越來越低,信貸帶來的增長效率已經越來越低。這不是一個健康的增長故事,我們對此期望過高。2012年第四季度,將近60%新興市場的公司報告了低於預期的負盈利業績,對比美國,這一數字僅為28%”。

  高盛亞洲規則分析師貝皞晨也持類似觀點。在最近的一次論壇上,他表示了高盛對於新興市場的負面態度:“我們覺得過去十幾年新興市場是非常成功,有五大要素,導致了這個成功金磚國家的要素增長,目前有70%的增量的部分,是來自於金磚國家的,我們覺得今後一段時間內已經處於尖峰。”

  “商品價格的顯著上升,帶動了以商品出口為主的新興市場國家的繁榮。但我們判斷商品價格在今後一段時間內上升幅度保持溫和,甚至於有一些時候保持相對的穩定。另一個問題是去杠桿,經過了亞洲金融風暴很多新興市場在去杠桿方面都非常努力,他們盡量減少外債,以及對外部的融資需求,增加本國的外匯儲備,所以新興市場比上世紀90年代這方面更加強勁,但外部的資產負債表很難進一步改善。”

  他同時表示,上世紀90年代新興市場通脹驚人,但2000年后通脹顯著下降。顯然通脹繼續下降的空間已經不是很大。而目前發達國家的低利率,令人憂慮新興市場如何面臨發達國家利率的升高,當美國利率逐漸上升,資金會從新興市場流出到發達國家,這樣就會使新興市場的融資成本顯著上升。

  總體而言,新興市場前景堪憂,負面因素正在積聚。全球資金回流美國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逆轉。[NT:PAGE=$]

  令人樂觀的復甦

  “高盛全球對今年美國經濟增長預測值為1.6%,明年是2.9%。從全球來說這是非常高的,對美國近年來說也是比較高的。”貝皞晨表示,“對於美國經濟的整體的判斷,是GDP明年將會顯著回升,而且是可預料的。”

  “至於量化寬鬆,我們覺得美國會在明年3月左右開始實行減少買債規模,完全退出量化寬鬆將在2015年。美聯儲也不會主動賣出他的債券而是自然而然的到期,真正出現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收縮可能要到2016年后。在這點我們比市場的預期更加傾向鴿派,高盛預計美聯儲2016年會第一次加息,而市場預期是2015年下半年。”

  貝皞晨表示,美國經濟正逐漸渡過最困難時期。一方面,公營部門的拖累將逐漸減少。去年美國的公營部門對美國的經濟貢獻是負數,私人部門的貢獻和普通老百姓的貢獻上升非常顯著。這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實行了一些加稅減財政支出,以及兩黨自動減稅機制。這種情況隨著逐步的正常化會逐漸地改善,到2014年以后,這部分的拖累將變得非常小。只要私營部門的增長存在,足以支撐美國經濟復甦。

  另一方面,房屋空置率從金融海嘯時的3%左右,下降到2%不到,總體的趨勢逐漸向下。同時,投資者非常看重的新屋建造數據,從2012年開始攀升,到2013年已經從底部稍稍回升。

  貝皞晨表示:“從2013年開始往后看,我們覺得美國房價每年年化3%的上漲是一個可以實現的目標。最近12個月,漲得最多的城市包括舊金山、底特律、亞特蘭大等地方,還有的地方漲了10%,比如紐約。相比於2000年,舊金山的房價2000年到現在為止漲了70%,這個數字雖然也很高,但相比很多新興市場這個數字顯得沒那么高。美國房地產從價格來說,我們認為泡沫還是不存在的。”

  但存在一個隱憂是失業率問題,目前看美國就業形勢仍然較為疲軟。“美國的失業率其實比實際數字低。但隨著經濟的好轉,工資的上浮,就業市場外的人進入到就業市場,會拖慢美國失業率下降的速度。所以美國可能需要一段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到達美聯儲定下的加息門檻。即使到了6.5%的失業率的門檻,美聯儲也不一定要加息。可以說目前的失業率是低估的,這在某些美聯儲的表態上已經表現出來。”貝皞晨說。

  另一個隱憂是債務上限。未來有3個時間點需要關注。一是今年12月13日,美國參眾兩院能不能對明年的預算案達成協議。過去幾年他們都沒有達成協議,即使他們不達成協議,對於市場影響也有限。他們還是按照過去的既定的預算來做,市場的預期非常低。

  二是明年1月15日,如果這次他們不能達成協議的話,會否像之前一樣出現美國政府再次停擺的情況?估計這次兩黨讓政府關停的可能性很小,減赤字的可能性很大。

  三是明年3月,明年2月美國的債務又到了上限,如果考慮到美國財政部有自己的備用現金可以撐到3月左右。不提高債務上限,就會出現違約。但其實發生違約的概率是很低的。共和黨在接近大選的時候會更加謹慎。

  避開科技股

  分享美國經濟增長最簡單的方法還是證券投資。但在上漲一波之后,如何選取投資標的顯然非常重要。

  今年以來,標普500指數和納斯達克指數都有不少漲幅。以標普500為例,其行業分配較為平均,占比最高的行業是資訊技術,醫藥和技術含量高的行業占比也較高。其中的龍頭——科技板塊,是唯一利潤率超越大勢的板塊。這意味著如果科技行業利潤率下降,對市場將形成很大打擊。所以一部分人認為科技股表現已經到達尖峰。

  但從估值來看,市場整體還處於估值合理區域。目前美國標普500的動態市盈率是15倍,屬於歷史的均值,沒有特別高也沒有特別低。

  所以總體來說,美國市場的機會也是結構性的。今年標準普爾表現不俗,但實際上表現更好的是成長股。今年上半年是價值股行情,下半年開始對美國經濟的復甦判斷更強一些,資金也開始傾向於成長股,尤其科技股。

  在這種情況下,關注一些此前漲幅較小的板塊可能更為可行。比如,高盛特別建議投資者關注金融板塊和工業板塊。一是這兩個板塊的估值目前來看是歷史中的均值或者是比歷史平均水平還低。

  二是這兩個板塊歷史上對於經濟復甦的杠桿率很高,美國的經濟復甦,工業和金融的盈利會有明顯的正相關的收益。

  三是這兩個板塊跟美國本土的經濟最相關,受世界經濟的影響比較小,受世界原材料和商品的價格影響也小。它既能受益於復甦又受其他市場的拖累比較小。[NT:PAGE=$]

  投資思路

  投資美國市場最簡單的方法當然是參與基金。指數基金可以考慮標準普爾指數,其中涵蓋較多金融和工業股。其次是主動型美國股票基金,不妨在大型增長型股票基金、中型股票基金和小型股票基金門類中選擇,具體可參考晨星香港的網站,這些產品一般在香港市場可以買到。

  在股市上漲幅度較大之后,選擇美國債券基金可能不失為穩妥規則。在美聯儲還未加息之前,債券基金仍然是穩定收益最好的選擇之一,非常適合穩健型投資者。如果考慮到未來美元可能的升值,或者是人民幣可能的貶值,投資債券類基金不失為劃算的選擇。

  另一種思路是投資於個股。對中國投資者來說,自己熟悉的消費類個股或者是中國概念股是比較好的選擇。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觸到的大眾消費品牌,比如最近很紅的時尚品牌MichaelKors就是在紐交所上市的股票。大家熟悉的女性內衣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也是上市公司,如果看好其增長潛力,中長期持有這類股票相對較為穩健。

  中國概念股則是以互聯網公司為主,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中大部分是行業龍頭,代表了中國經濟新興的方向之一。盡管股價偶爾波動劇烈,但其中仍有值得挖掘之處。比如發展勢頭良好的優土視頻、搜尋老大百度以及作為旅遊新銳網站的“去哪兒”。這些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司,都是投資的好標的。當然,前提還是要在合適的價格介入。

  面對不太熟悉的市場,“買落后”或許是個權宜之計。事實上,過往股市證明,暫時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著機遇。

  買一個“落后”的市場

  買漲不買跌。這是中小投資者的一個普遍從眾的投資方式,然而,投資大師們卻是在跌得恐慌的“人舍”之時欣然“我取”。因此,在當前投資普遍迷惘之時,選擇跌幅較大或漲幅較小的市場進入,也許在若干年后取得正收益是個大概率事件,甚至是大豐收,也不是不可能的。

  暴跌之下遍地是金

  時過5年,2008年全球股市的慘狀仍歷歷在目。在那個寒冷的2008年,不管是發達市場還是新興市場,都遭遇了有史以來最慘烈的跌勢,市值都接近甚至遠超過“腰斬”。

  那一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波及了全球股市,引發歐債危機。以往一直以“免疫力”強著稱的新興市場也未能幸免“股災”,相反成為下跌領頭羊。其中,受油價下跌和金融危機雙重打擊,俄羅斯股市全年跌幅超過70%,成為當年全球跌幅最大的市場。緊隨其后的中國A股,上證綜指在2008年最後一個交易日以1820.81點報收,全年跌幅逾65%,創下了18年來最大的年陰線,而深圳成份指數跌幅亦高達62.90%。中國香港股市恒生指數終止了5年連升勢頭,全年累計大跌48.3%,僅次於其在1974年因世界石油危機引發的達60%的年度跌幅。此外,中國台灣股市年跌幅46%,日本股市、巴西股市和印度股市年跌幅近42%。

  相對而言,位於風暴中心的歐美股市卻相對跌幅較小,但在歷史上也相當凄慘。美國標普500指數跌了41%,創下1931年大蕭條時期以來最大跌幅,當年美國股市市值“蒸發”達創紀錄的7.3萬億美元。英、法、德三大股市當年的跌幅都在四成左右,澳大利亞股市2008年暴跌41%,為有史以來最差年度表現。

  2008年是令人震驚的一年,市場屠戮中幾乎沒有什么能幸免於難。全球股市在一片哀鴻遍野中恐慌性的拋盤洶涌而出,市場普遍預計次貸危機、歐債危機深不可測,全球股市的“雪崩”將不止。

  不過,隨著各國出臺挽救經濟的方案之后,經驗老到的投資者在一片恐慌中開始撿拾廉價籌碼。

  2009年,全球股市迎來了超跌反彈,隨后則分道揚鑣走勢各異。其中,以美國股市為首的歐美日市場連續上揚,截至2013年11月4日,紐約三大股指之一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收於15639.12點,較2009年3月的低點6440.08點大漲了243%,並創出歷史最高收盤點位。標普500指數、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也同樣漲幅可觀。倫敦股市《金融時報》100種股票平均價格指數報收於6765.05點,再次更新了5年以來的收盤高點。與此同時,香港恒生指數也震盪攀升,截至2013年11月4日的收盤為23189.62點,較2008年10月的低點10676.29點也大漲了116%。而一些處於次貸危機漩渦的板塊和個股,更是迎來了數倍甚至數十倍的上漲,最典型的就是美國的房利美和房地美。[NT:PAGE=$]

  勇於撿“落后”

  當今的世界經濟已經逐步從2008年的陰霾中走出,股市連連暴跌的恐怖卻早已煙消云散。除了A股仍在苦苦掙扎外,絕大多數國家的股市走出了欣欣向榮的走勢。不過,A股有其特殊性,在天量IPO即將開啟、巨量大小非蜂擁而出的壓力之下,A股之殤就不難理解。從中短期而言,投資海外股市的勝算要大於投資A股。那么,究竟該選擇哪國市場進行投資呢?

  當然,答案從來不是預測來的,而是在現實中。不過,面對不太熟悉的市場,“買落后”或許是個權宜之計。事實上,過往股市證明,暫時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著機遇。

  從歐美成熟市場來看,2008年以來,歐洲股市的漲幅遠小於美國,其間,曾經處於風暴中心的意大利、西班牙股市漲幅較小。隨著歐債危機警報的解除,歐股會繼續維持向上態勢,這些被壓抑的市場機遇大於風險。同時,作為歐洲經濟領頭羊的德國股市也值得重點關注。

  根據花旗(Citigroup)發布的最新季度調查顯示,機構投資人目前已開始著眼2014年,準備押寶歐股與亞股等市場,該調查首度將歐股評為投資人最愛的資產類別,而亞洲股市居次,美股則排第三。9月份美林美銀基金經理調查顯示,36%的全球資產設定人增持歐元區股票,該比例在8月份上升的基礎上繼續翻倍,8月份基金經理調查時該比例為17%;12%的資產設定人則增持英國股票,為歷史新高。歐元區股票的設定比重已經創下2007年5月份以來的最高水平。

  亨德森遠見歐元領域基金經理人NickSheridan表示,美國PMI指數上揚,帶動歐洲PMI指數反彈,以及歐洲經濟擺脫衰退轉為復甦成長,歐元區9月份綜合PMI終值為52.1,創27個月新高,並為連續第6個月上揚。依據歷史經驗,當歐洲經濟觸底反彈,經濟成長達成1%~2.5%時,企業獲利可因此達到至少30%以上的成長率,繼而帶動股價表現。

  從資金流看,截至10月2日為止,全球股票基金已連續14周流入歐洲股市,年初至今整體凈流入量達186億美元,創下2009年以來新高,顯示資金流向已開始版面歐洲股市。

  盡管美國QE終究會在經濟呈現更為穩健復甦后逐步退場,但美聯儲暫時按兵不動的舉措,令整體市場資金面持續維持寬鬆的情況。

  在全球股市資金面仍持續充裕的情況下,已然出現復甦之跡的歐洲經濟可以因此爭取更多調整改革的時間,此將更有利於股市中長期的續航力。

  歐洲區由德國帶領經濟復甦,目前歐洲周邊地區也出現復甦跡象。經歷最近一輪經濟困境后,歐洲政府正積極進行改革及重整架構。

  有分析指出,歐股目前價值面仍相當低廉,尤其在歐債危機中受傷最重的銀行股已較美國銀行股便宜40%,股價極具吸引力。

  而且自2009年開始,美股屢創新高,至今造成美國與歐元區大盤指數的表現已有56%之差距,類似於2004~2006年的歷史經驗。在美國經濟帶動下,歐洲可望接續成長,演出股市落后補漲行情,表現勝出美股。

  歐洲投資規則分析師John Bilton表示:“對歐洲經濟的信心非常強勁,且盡管歐元區股票市場已經大幅反彈,發達國家市場依舊是最具價值的投資選擇。”[NT:PAGE=$]

  買基金是個不錯的選擇

  對於國內的中小投資者來說,如何真正投資海外股市,語言首先是個不小的關口,其次還有對海外企業不熟悉、有時差等都是不小的問題。因此,選擇一個穩妥的歐洲基金,交給專家去打理是個比較明智的選擇。

  根據理柏的環球分類,現時香港有86只歐洲或歐元區的股票基金可供選擇。以3年的回報率來作比較,德盛歐洲成長基金的表現較為出色。該基金在期內最高51.77%的升幅,而基金的波幅並不高於組內平均水平。

  一些海外房地產市場正處於歷史的相對底部,出國買房不失為一項聰明的投資。但具體如何選擇市場,應充分考慮當地房價的上漲空間、移民政策、匯率波動、稅費政策等等,有一個合理的長線規劃。

  出國買房須長線規劃

  從房地產開發企業到普通投資者,中國資本正興起又一輪投資海外房地產的熱潮。由於一些國家的房地產市場仍處於歷史的相對底部,資金出國買房也不失為一項聰明的投資。不過,無論是投資兼顧自住還是單純追求海外不動產的保值、增值性,出國買房都是一項較為長期、涉及多種不確定因素的投資選擇。因而,具體如何選擇市場,投資者應充分考慮當地房價的上漲空間、移民政策、匯率波動、稅費政策等等,有一個合理的長線規劃。

  投資性購房增多

  近年來,中國個人投資者進軍海外房產市場呈現出了頗為蓬勃的勢頭,在移民、留學等需求占據海外置業主流的情況下,純投資性海外置業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可見,個人出國買房的主要動機已由傳統的移民及子女教育延伸至資產保值及增值。區域上,美國、歐洲以及日本等地的房地產市場都處在一定的回暖階段,價格較低,因而其投資價值和升值潛力也受到了較多關注。

  據統計,中國人在海外的房產交易規模從2011年的5.47億美元至2012年的18.6億美元,增幅已達到了46%。其中,美國是投資的首選目的地。在美國購置私人住宅的海外投資者中,中國個體投資人所占的比例從2007年的5%上升到2012年的11%,投資總金額約為90.8億美元,成為僅次於加拿大的第二大投資群體。隨著美國經濟的逐步復甦,總體房價不高、市場成熟、房價正平穩回歸的美國樓市無疑仍有不小的投資潛力,而日益升值的人民幣也讓曼哈頓、舊金山的房子顯得便宜了。目前,加州、紐約、奧蘭多等地都是投資的熱門區域,其租金收益回報也較為可觀。

  在歐洲,葡萄牙、意大利、希臘、西班牙這些國家由於身陷債務危機,紛紛用居留權來吸引非歐盟的外國人到該國購買房地產。由於其購房獲居留的投資門檻相對較低,且生活環境、教育資源等具有一定優勢,因此歐洲此類區域的房產置業同樣受到了越來越多國人的關注。如在葡萄牙,400萬元人民幣就能買上一套不錯的房子並獲得全家的居留身份。另一方面,希臘、西班牙等國的房價近年來已大幅下跌,未來具有一定上漲預期也是不少人選擇投資的因素之一。

  而在亞洲,除了新加坡這樣的老牌投資移民地區,日本逐漸成為了海外置業的新去處。高於國內房地產的租賃收益是許多人選擇購買日本房產的原因。據了解,日本租賃市場成熟、回報率相當穩定,再加上人口密度高、消費集中,不少城市中心地段的入住率能維持在90%以上,租金回報率則有6%~10%(凈收益)。而房屋所有權(包括土地)屬於個人私有,可自由重建、改裝、留給子女等優點,也是購買日本房產的加分項。[NT:PAGE=$]

  稅費政策須弄清

  不過,投資者在考慮將資金投向海外房地產市場時,應充分考慮到其與一般投資品及國內房產市場的諸多不同之處。其中,國內投資者較少接觸到的房地產持有成本、相關的交易稅費以及針對外國購房者的政策都必須一一弄清。根據所選地區和投資目標的不同,還會需要相應考慮如主要收益來源、移民政策、日常打理方式、賣出成本等等。反過來看,復雜的稅費手續及政策變化預期也會影響投資者對投資地區的選擇。

  以美國的稅費為例,根據各個州縣的不同規定,通常會有房產經紀人傭金、律師費、登記費、交易稅、房屋估價費、產權保險費、公證費、房產評估費等大大小小的諸多名目,流程也較為復雜(外國人購房更加如此)。因而,想要在美國投資房產,買進賣出、出租維護往往都需要大量借助房產經紀人和律師的代理操作,而相應的傭金和代理費均價格不菲。除了較大的交易成本,國內所沒有的房屋持有成本在美國也非常可觀。如房產稅就是持有成本的一大組成部分,每個州和地區都不一樣,一般在1%至3%之間。其他還會有房屋保險、小區費、物業費、出租管理傭金等等。

  對於以租金收益為主的日本房產投資而言,在購買初期就詳細計算后續成本及扣除后的凈回報則更為必要。據了解,購買日本房產時大約需要房屋總價10%左右的各項稅費,包括印花稅、登記費、固定資產稅、房地產購買稅、中介手續費等等。而在持有成本上,最基本的就有每年1%~2%的固都稅和每月的物業管理費、修繕積立金、町會費等等,扣除全部這些之后才是實際的凈值。有了這樣的認識,投資者才能進而做出較為合理、準確的投資判斷和計劃。

  另外,由於各國、各地區的購房政策往往大相徑庭,充分了解當前的各項規定及未來政策的變化預期也十分重要。如在英國,雖然倫敦房價已上漲至較高點,但出於教育資源、租金收益等因素仍有不少海外投資者殺入該市場。但近日據外媒報導,英國政府已考慮對購置該國高階地產的外國投資者征收資本利得稅,以補足12億英鎊的財政開支缺口。這與現行法律“英國居民出售第二套及以上住房需繳納18%至28%的資本利得稅,海外購房者則免交此項稅賦”的政策相比,無疑會大大影響相應的海外房產投資行為。而在歐洲其他國家和一些新興投資區域,更容易出現的政策變化預期也是投資者需要有所注意的。

  匯率風險不能忘

  除了要了解復雜的購房流程及繁多的稅費、持有成本之外,匯率波動帶來的投資風險更是投資性買家不能忽視的問題。不同於以移民、自住或子女教育等目的為主的買家,投資收益為主的海外購房行為更容易受此影響,可能大大背離原本保值、增值的投資目標。

  匯率波動將房產增值所帶來的收益“吃掉”是主要的風險所在,對於以房產本身增值來保證資金收益的投資者來說尤為緊要。以澳大利亞的樓市為例,近年來其房價確實基本處在上升、回暖的頻道當中。若是幾年前通過人民幣兌換澳元購房、如今又出售房屋並換回人民幣,反而是虧損的。

  可見,投資海外房產不單要關注房價的上漲空間,也要考慮匯率的變化趨勢。對於出國買房這一較長期的投資行為來說,綜合考慮稅費、政策、匯率、房價,甚至經濟大環境之后再做出適當的長線規劃,無疑是必需的。(BWCHINESE中文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