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展銀行:未來三至五年人民幣循序漸進升值
鉅亨網新聞中心
北京(CNFIN.COM / XINHUA08.COM)--9月23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1475,強勢突破6.15關口。這已經是9月以來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第三次創匯改以來新高。星展銀行財資市場部執行董事王良享認為,人民幣中間價的走勢反映中國政府有決心讓人民幣成為國際交易貨幣、儲值貨幣以及流通貨幣。為避免中國資本賬開放時,人民幣一次過大幅升值,未來三至五年人民幣仍然會循序漸進升值。
國際結算銀行和香港金管局的報告指出,人民幣已經飆升至全球交易最頻繁的十大貨幣行列。美元兌人民幣的交易增長3.6倍,平均每日成交金額增長15.6%,至2746億美元,超越港元兌美元,成為香港巿場交投最活躍貨幣組合。
王良享指出,人民幣國際化的形成與推進,與歐洲美元最大的分別,在於中國過去十多年至今都享有經常賬盈余,而美國自1982年后都錄得經常賬赤字,美國赤字的高峰期是2006年9月,達國內生產總值的5.89%。經常賬赤字代表美元會自然流出美國以外,中國方面,人民幣向外流,則並非因支付多於收入而自然流出,而是因為中國鼓勵企業運用海外市場多作人民幣結算,及鼓勵外國投資者在海外巿場多集結人民幣金融資產。若想人民幣成為與美元及歐元鼎足而立的三大貨幣,則人民幣匯價保持基本穩定至稍微升值,是最初步的條件。
自6月24日至今,人民銀行的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已從6.1807,下調至9月中旬的中國匯改后的新低6.1575(9月18日),期內人民幣中間價上升0.4%。
今年5月中,中國海關與外管局開始嚴令監管有水份的出口申報,令人民幣需求驟然減少,香港離岸人民幣兌美元一度下跌0.7%至6.1558,至9月12日又再上升至匯改以來新高的6.1059。
王良享表示,中國在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前開始讓人民幣釘緊美元,而於2010年6月再次讓人民幣與美元脫鉤,至今人民幣兌美元升約10%,在2012年的歐債危機第二波期間,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貶值約1.3%,但在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於2012年7月底,發出保衛歐元的宣言與制訂直接貨幣交易后,人行引導人民幣中間價持續升值,至今升幅為3%。
王良享認為,人民幣中間價的走勢反映政府有決心讓人民幣成為國際交易貨幣、儲值貨幣以及流通貨幣。上述條件配合中國資本賬項開放,將可令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特別提款權貨幣。中國除了想鞏固在IMF內的地位,資本賬開放也代表外資比較大幅進入中國投資於中國債市,有助分散目前金融系統的風險,及減低理財產品的泡沫。
自2011年11月至2013年1月,中國一直出現外商直接投資(FDI)負增長,中國若要將經濟架構從出口與投資主導,轉型至內需與消費主導,就要為將來可能出現的貿易逆差早作準備,因此有必要維持外國直接投資一個穩定趨勢。若要增強外資信心,資本賬就要高程度開放。為避免中國資本賬開放時,人民幣一次過大幅升值,未來三至五年人民幣仍然會循序漸進升值。
- EBC全球百萬美金交易大賽 立即體驗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