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薄案幾分政治幾分腐敗?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9-14 08:03



作者:俄新網記者葉連娜·庫茲明娜中國落馬高官薄熙來案庭審于8月26日結束,被告所涉嫌的系列罪行均一一得到証實。與此同時,原本有機會成為政治領袖的薄熙來由于其受歡迎的程度,讓人無法把他的案件看作是一個純粹的腐敗醜聞。

俄新社請求俄羅斯多名專家點評,薄案後面可能隱藏著的中國領導層的動機和目的,以及俄羅斯是否應該接受中國的反腐教訓。政治占七分腐敗占三分專家們異口同聲指出,薄案既是一個腐敗醜聞,又是政治事件。正是案件的政治成分把整個審理過程的公開程度推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上,使薄案引起了如此廣泛的反響。 


莫斯科卡內基中心主任德米特里·特列寧認為,薄案在中國領導人換代之際具有明顯的政治意義。薄熙來在中國人民中廣受歡迎,他表達了某種趨勢。作為一名高官,而且是一名民粹主義政客,他對自己的同行也構成了威脅。 

特列寧說:“當然,薄案存在腐敗成分,但如果這只是一起普通的腐敗案件的話,即便涉案金額巨大,它也不會到今天這種地步,不會被這樣曝光,更不可能具有它所獲得的那種意義。我認為,這里政治占70%,腐敗占30%。”

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東方學教授阿列克謝·沃斯克列先斯基還指出了薄案的政治內幕。他提醒大家注意,倘若沒有確鑿的犯罪成分,中國共產黨就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

他說,“從整體上來看,在實際政治斗爭中,薄熙來的野心要遠遠超出擔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目標。但很難對此進行判斷,甚至不需要,因為薄熙來卷入了這些讓人做夢都想不到的案件,如:腐敗、謀殺、金融舞弊......重要的是,不管我們試圖在這起案件中看到什麼樣的政治背景,如果薄熙來沒有卷入謀殺和跨國腐敗,他就不會受到這些指控”。 “老虎”“蒼蠅”一起打在此情況下,薄案的“政治成分”可被解釋為比黨內斗爭更寬。

俄羅斯中國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阿列克謝·馬斯洛夫說,針對薄熙來的庭審一下子解決了幾個政治任務。

他說:“薄熙來成了習近平從胡錦濤那里繼承的遺瘤:在他被捕後外界就認定將對其開庭審理。也就是說,習近平幾乎沒有選擇:不進行受人矚目的庭審,意味著不堅持黨的上屆領導人的決定。所以,薄案實際上是為了維持執政連續性。” 馬斯洛夫說,本屆領導層還有一個重要任務,那就是要檢驗,“人民對此到底將有什麼反應。整體而言,中國可控性有多高?”

馬斯洛夫曾親自在中國觀察人們對薄案庭審的反應,並同社會各階層人士交談。他說,中國領導層感到驚訝的是,人們並不全都支持這起庭審。他認為,“此外,對習近平來說,重要的是表明,他信守自己‘老虎和蒼蠅一起打’的承諾,也就是說,打擊政權高層中的腐敗”。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雅科夫·貝格爾認為,薄案在反腐運動的大背景下對中國領導層來說具有特殊意義。這場運動被寄予厚望:重新打造共產黨的公信力、鞏固共產黨執政合法性、平息中國社會沸騰的民怨,並為繼續推行改革創造良好環境。在此情況下,專家們並不認為,中國存在把腐敗醜聞做為政治斗爭工具的趨勢。貝格爾說:“薄案絕不是典型案件,每宗腐敗醜聞均是獨立案例。”

德米特里·特列寧同意他的觀點,“中國共產黨罕見且極不情願地甩掉了自己的主要活動家。薄熙來所發生的一切是個別案例。不可能再出現這樣的案例,況且國家領導層也沒興致這麼做,畢竟每一起此類的案例都是對黨領導層權威的重大考驗”。曝光與公審專家們同意,無論如何都不能不把薄案公諸于眾。

阿列克謝·沃斯克列先斯基說,“整體而言,薄熙來庭審反映了中共領導層堅持越來越開放的政策。要隱瞞薄案是不可能的,因此做出了唯一正確的決定:公開庭審,不去隱瞞世人皆知的事實。因為薄熙來本人曾是黨內高官,秘密庭審會給中共蒙上陰影,比公審帶來的衝擊更大。同時公審向人民展示極大的公開性,並發出‘刑不上大夫 現象不存在的信號”。

特列寧說:在此情況下,中國領導層“必須向本國人民和國際社會展示,薄熙來之所以失去地位和自由,不是因為他是某人的政治競爭對手,而是因為他犯下了觸犯刑法的罪行”。

根據他的觀察,西方媒體配合中國領導層的演出:他們沒有發表任何讓人依稀憶起對俄羅斯前寡頭米哈伊爾·霍多爾科夫斯基案的評論。雖然,案件的政治內幕一目了然,這不用特別強調。整體而言,西方對薄案的興趣是適度的,比對曝光薄熙來妻子谷開來醜聞要小得多。

特列寧認為,在薄案庭審中,中國人在公開性方面又邁了一步,更確切的說,是“半公開性”,也就是說,可控的公開性。政府向人民透露的內容比自己所習慣的方式多一些,但庭審依然處于政府的掌控之中。但政府所公開的薄案庭審信息是否完整及其真實性問題至今仍在討論之中。

沃斯克列先斯基認為,“關于庭審過程本身的信息相當具體。英國和國際媒體早在醜聞爆發前就對犯罪問題和同該案有關的醜聞列出了清單。但庭審只能依據有証據的事實,因此不是一切都能被檢察官用來進行指控和列入庭審材料中,這是完全自然的”。

伯格爾認為,“所公布的內容遠非是全部內容,但庭審過程還是制造了公眾性、公開性和透明性的假象。甚至是在已經公開的部分,所提出的那些指控也存在某種矛盾:起初薄熙來招供稱自己了解受賄的事實;爾後他翻供,稱他是在壓力之下給出供詞的。實際上,這是正常的,這是常見的事情,人們經常推翻在偵查部門壓力下所給出的供詞”。

他說,庭審的一個重要任務“不激起全國的不滿情緒,相對平靜地進行審理,原則上說,這一點成功做到了”。腐敗者的烙印薄熙來庭審同其它類似庭審的區別不僅僅在于它開創了一個新的公開性模式。在阿列克謝·馬斯洛夫看來,這起庭審還有兩點不同的地方:“首先,在此之前,沒有任何一個類似案件超過腐敗案審理的範疇。

對人們來說,薄熙來不是一個普通的罪犯。其次,薄熙來咄咄逼人,強辭辯護。這出乎人們意料之外。此前,所有針對腐敗者的庭審中,被告從未嘗試過辯解,從而減輕自己的罪行:所有人都認罪,請求減輕刑罰。薄熙來則是另一種做法:他否認罪行,就像一個政治演說家一樣發言”。

特列寧認為,薄熙來在庭審過程中的積極自我辯護絕對是一種自然的舉動,這只能証實他在獄中獲得了人道主義對待。他說:“這表明,他在獄中沒有遭到折磨。因為完全可以讓他以另一種形象和面貌出現在法庭上,但屆時這將從另一方面打擊中共的威望。”

雅科夫·伯格爾不傾向于認為,庭審期間發生了某些重大的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他認為,“薄熙來的進攻”,同其它可能方案一樣,已被預見到,並被寫入庭審可能的腳本中。他說:“從前人們了解,他將否認一切,這沒有讓任何人難為情。檢察機關的反應也是意料中事:不認罪,那就要求以更重的罪行懲罰你。”

在此情況下專家們同意,無論薄熙來庭審期間的演說多麼的鮮明和具有說服力,他也已經注定失敗。如果說對具體量刑的看法有區別(20年監禁?終身監禁?死緩?),但所有人都同意一種見解,即薄熙來的形象已經被完全摧毀。

他說:“薄熙來終其一生都將被打上腐敗者的烙印。” 阿列克謝·沃斯克列先斯基說:“在中國歷史未來發生另外某種假設可能的轉折時刻,完全‘漂白 薄熙來的形象未必是可能的。所有人都將牢牢記住這一切。更何況,他‘開歷史倒車 政治方向徹底失敗。“”

中國經驗和俄羅斯類似現象

無論是俄羅斯,還是中國,都有著豐富的反腐歷史。俄羅斯存在類似薄案的情節,那就是對著名企業家和具有強大影響力的社會活動家米哈伊爾·霍多爾科夫斯基的庭審。

2005年,霍多爾科夫斯基被俄羅斯法院裁定犯有詐騙罪和其它罪行。而此前不久的2000年初,霍多爾科夫斯基還曾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並在克里姆林宮擁有強大的政治影響力。

就像薄案一樣,對霍多爾科夫斯基的審批也被認為有政治背景,但案件的政治成分遭到掩飾。霍多爾斯基案同薄案的區別在于更高的公開性和開放性,庭審現場允許有媒體到場,且伴隨著辯論和抗議。特列寧說,這表明,“俄羅斯和中國處于不同政治發展階段,是不同社會”。中國的反腐體制不僅信息更為閉塞,也更嚴厲。

俄羅斯聯邦政府下屬立法與比較法研究所所長、俄羅斯總統下屬的反腐委員會成員、俄羅斯科學院副院長塔利婭·哈布里耶娃說,在中國,腐敗量刑比俄羅斯更嚴厲,最高量刑是死刑。實際上,“嚴厲的舉措招致國際組織越來越多的批評,他們擔憂引起死刑數量增加。但中國成功把腐敗抑制在確保經濟穩定增長的水平下。首先,中國經驗的重要之處是懲罰不可避免,審判無選擇性”。

特列寧說,“俄羅斯有許多人希望能像中國一樣開展反腐運動。也許,許多人支持諸如死刑一樣的懲罰。但這是一條不保險、危險的道路,因為全民反腐的方針可能導致,一些違法的人遭到迫害,動機有可能是政治、經濟和個人恩怨......”。作者觀點不代表俄新社觀點上述文章內容由俄新網提供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