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看世界-北極富國俱樂部
鉅亨網 楊琇羽 2013-06-28 07:17
位於北極圈內的格陵蘭西北部融雪一景。(圖片選自 the Arctic Council.org)
■ 氣候暖化揭開「她」白色面紗
地球暖化與海水溫度不斷升高下,北極也逐漸褪下她那襲厚重的冰雪外衣,周圍大國因此更注意到她豐富誘人的經濟與戰略價值,過去六年來積極在這塊地方宣誓主權或主張權利。「她」的魅力到底有多強?在這裏競逐權利的國家有哪些?
氣候科學家們知道,地球暖化問題令北極圈的永凍層面積正不斷地萎縮,但未料到冰雪融化的速度如此飛快。2007 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ge Change , IPCC)預估,倘若地球溫度繼續升高,則到了 2070 年,北極圈的夏天就不再有冰雪覆蓋。
更令人心碎的是,最新的衛星影像透露,要看到一個沒有冰雪的北極可能不用等到 2070 年,最快 2035 年或甚至有專家稱 2020 年,就會實現!2012 年夏末,北極圈冰雪覆蓋融化面積,相當於委內瑞拉整個國家這樣地寬廣,冰雪覆蓋面積同時創下 1979 年開始紀錄活動以來的歷史新低。
專家指出,在過去三十年期間,北極海被冰層覆蓋的面積已減半。不僅是北極海遇災,2012 年格陵蘭島夏天平均溫度亦創下 170 年來最高,冰蓋融化速度是過去三十年的四倍以上。同年,阿拉斯斯加北部的十處永凍層觀測站,有八處錄得歷史新高的高溫,另外兩處則是同於上年新高紀錄。
矛盾的是,這場環境災難在極圈周邊大國眼中,卻是權力與利益擴張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外界預估,全球有四分之一未開發的油氣資源暨珍貴礦物,座落在北極圈當中,北極圈相關國家在此領土與水域的爭端也因此日益升高。在北極圈擁有領土的國家包括美國(阿拉斯加州)、加拿大、俄羅斯、冰島、芬蘭、瑞典、挪威、與丹麥。
2007 年,俄羅斯杜馬副主席、北極科學家乘坐深海潛水器,潛入北冰洋極點附近4000多公尺深的海底,並插上一面金屬製俄羅斯國旗,當時令在北極圈擁有主權的各國,在其領土延伸至北極海海底的主權權利爭執達到高潮。
當事國逐鹿北極的氣氛在近年出現一些變化,隨著北極區域愈加開放,當事國也從彼此劍拔弩張,逐漸轉向和平解決在此區域的傳統邊界爭議,並尋求國際法規範當事國的行為,使其能共享其利。畢竟,「她」千嬌百媚,擁有人們難以想像的旺盛資源與優勢條件,北極圈相鄰大國間各有所取,也逐漸發現合作帶來的利益大過於軍事衝突,因此轉向共同發掘她的美,與享受她所帶來的利益。
[NT:PAGE=$]
(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 新航道與巨大機會
非營利組織 Arctic Circle 共同創辦人 Scott Borgerson 在知名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期刊最新一期上撰文,北極圈的永凍層融化,同時闢出了一條新的航道,讓船隻也能通行。新航道除提供更便利的運輸海上路徑,一方面也有助於欲追尋北極圈豐富生物與非生物性自然資源的船隊探索。只要北極圈當事國自制,再加上這樣好的地理條件,美國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Anchorage)與冰島首都雷克雅維克(Reykjavik)這兩個城市,可望能成為主要的國際航運中心。
美國冰雪數據中心負責人表示,北極海的冰層長年不融化,但現在的冰層有季節性,在夏季有融化更大面積的傾向。冰層融化後,新航行水道浮現,貨櫃船因此可直接繞行北極航道,而毋須用到破冰船,行駛北極航道,將使上海到荷蘭鹿特丹或到紐約的海運里程大幅縮短,減幅達數千英里。
2010 年,北極海上的冰層融化,四艘商船從歐洲西北部出發,穿越經加拿大北極列島進入北極海的「西北航道」,抵達亞洲東北方。到了 2011 年,通行這條連接歐亞兩大洲水道的船隻成長至 34 艘,2012 年夏季增至 46 艘。不過,儘管這條航道能大幅節省貨櫃船航行里程,但它要成為巴拿馬運河及蘇伊士運河的角色,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北極的氣候暖化問題雖然是既成事實,但也不代表人類可以放手在這塊脆弱的環境裏恣意開發,惟有負責任的開發,北極地區的生態與周邊經濟活動才能共享其利。專家呼籲,為達成此一目的,鄰接北極海的國家應共同合作,以永續發展為念,進行適度開發。
■ 驚為天人!周邊大國競相展開追求
2007 年,俄羅斯代號 Mir-1 與 Mir-2 兩艘迷你潛水艇,搭載俄籍科學家 Artur Chilingarov 及前北極探險家、時任下議院副主席的 Artur Chilingarov 所組成的考察隊,潛入北極點(North Pole)海底下 4300 公尺,緩緩降落在羅蒙諾索夫海底山脊(Lomonosov Ridge),並在海床上插入金屬製俄羅斯國旗宣誓主權,透露克里姆林宮對北極海底豐富石油資源的野心。
俄羅斯在北極海插旗之舉,當時引發美加等國的抗議與反制行動,派遣海上巡邏船至係爭海域巡航,較勁意味濃厚。所幸,鄰接北極圈當事國透過外交斡旋,在當時成功化解主權權利爭奪僵局,未進一步升高成軍事衝突。
在南極,1961 年 6 月 23 日生效的《南極條約》(the Antarctic Treaty)凍結各國對南極主權的爭奪,但有關北極問題,目前尚無類似條約。不過非營利組織 Arctic Circle 共同創辦人 Scott Borgerson 發現,北極圈在一個無政府狀態下,周邊大國卻能透過和平談判方式解決爭端,未以軍事行動競逐擴張,實讓悲觀主義者跌破眼鏡,包括他在內。
儘管沒有一個專門處理北極問題的條約存在,各國卻有共識依據 1982 年簽署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來處理北極地區的資源開發與大陸架主張的爭端。甚至是遲未批准海洋法公約的美國,也同意在此框架下解決海上劃界爭議。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 57 條及第76 條,沿海國得主張寬度達 200 海浬的專屬經濟區海域及大陸架。前者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不應超過 200 海浬,但後者可依其陸地領土在海底區域的自然延伸,最多可主張至 350 海浬。
[NT:PAGE=$]
■ 北極圈大陸礁層爭議
2008 年,鄰接北極圈的五個國家,包括加拿大、丹麥、挪威、俄羅斯、與美國,共同發表了《伊魯利薩特宣言》( Ilulissat Declaration),表示支持《國際海洋法公約》以及北極理事會(the Arctic Council)兩項國際制度及論壇,有序地處理北極圈沿海國專屬經濟海域重疊問題。
此後,鄰接北極圈的國家也確實遵守諾言。2010 年,俄羅斯與挪威在 Svalbard 島附近的海洋劃界爭議達成和解。2011 年,鄰接北極圈的國家在北極理事會主導下簽署《搜救暨救援協定》。目前,加拿大與丹麥也正草擬提案,打算將爭執數十年之久的漢斯島(Hans Island,為一不適人居住、礁石密佈的小島)協議公平劃分。今年 4 月,當事國開始擬定一項規範商業漁捕的協議。部份北極圈國家甚至還同意其它國家共用破冰船,以執行海床地貌之描繪計畫,助劃分海岸相向或相鄰國家的大陸架範圍。
鄰接北極圈的土地面積之大,往往被外界低估。舉例來說,阿拉斯加這塊土地的面積,相當於德州的兩倍半;格陵蘭島的面積,則是大於整片西歐大陸;至於北極圈,佔了全球地表面積的 8%,陸地面積佔全球陸地的 15%。可想而知,冰封許久的北極部份地區,其陸地與海水蘊藏資源有多麼驚人。
■ 北極圈豐厚「嫁妝」-石油、天然氣、鑽石
北極圈擁有大量的石油與天然氣蘊藏,這些天然資源主要位在西伯利亞西部,以及阿拉斯加的普拉德霍灣(Prudhoe Bay)。這裏的石油量在全球石油生產比重為 10.5%,天然氣比重是 25.5%,這些數字還是低估。有地質科學家預估,全球尚未被發掘的油氣,有 22% 應座落在北極圈。隨著冰層因氣候趨暖而融化,北極油氣資源的開發更少受到地理條件限制,也因此吸引大國前來逐鹿。
跨國公司也對「她」為之著迷。儘管開採成本高以及種種法規限制,殼牌石油(Shell)仍耗資 50 億美元在阿拉斯加楚科奇海(Chukchi Sea)探勘石油。蘇格蘭的 Cairn Energy 能源公司則是投資 10 億美元,在格陵蘭島海岸進行探勘。
除此之外,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以及俄羅斯 Rosneft 石油公司則是計劃耗資數十億美元,發展俄羅斯鄰接北極圈的能源探勘事業,而兩家國營企業也會與歐美能源巨擘合作開發,如康菲石油公司(ConocoPhillips)、艾克森美孚(ExxonMobil)、意大利埃尼能源集團(Eni)、以及挪威 Statoil 能源公司等。
不過,美國能源巨擘面臨的一項難題是,由於美國遲不加入《國際海洋法公約》,其在北極海區域對大陸架之主張可能會不被其它締約國所承認,包括美位於北極圈內的阿拉斯加州北部陸地領土自然延伸至海底的大陸架。有鑑於此,部份美國大企業,對於阿拉斯加北部外海大陸架上石油與天然氣開發的意願相對低落。
隨著裂解技術的進步,頁岩油氣產量大幅成長,一方面也壓低石油價格,不過,北極圈蘊藏數百億桶的傳統石油,外界相信有一天,她將成為全球石油供應重鎮。
[NT:PAGE=$]
除了石油與天然氣,北極圈還蘊藏豐富的礦物資源。美國阿拉斯加州蘊藏豐富的鋅礦、俄國工業城諾里爾斯克(Norilsk)有大量鎳礦、俄接近北極圈還有豐富的鈀金等等。你可能沒想過,全球鑽石產量中,竟有二成來自北極!
金屬部份,北極圈供應全球 40% 的鈀金、15% 的白金、11% 的鈷、10% 的鎳、9% 的鎢、8% 的鋅礦。除此之外,阿拉斯加還蘊藏其它豐富的稀土資源。
除了油氣、貴金屬、與珍貴礦物,北極圈也有豐富的林業資源;再者,由於緯度偏高,北極亦適宜建造地面衛星站;溫度常年偏低,適合營運資訊儲存中心,例如臉書(Facebook)就正在瑞典北部建造一座資訊中心;另外,此處亦適合儲存大量極具經濟價值的植物種籽。
還有,北極地區擁有很活躍的潮汐活動,因此在開發水力發電亦極具潛力。北極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實為族繁不及備載。
■ 北極圈-亞洲國家政經權力新戰場
北極圈國家擁有豐富天然資源與稀有礦物,也吸引到亞洲國家的目光,包括南韓與中國。舉例來說,南韓前總統李明博還曾訪問格陵蘭島,參與南韓國有礦業公司與當地的合作協議簽署。此前,中國官方代表團已數度前往格陵蘭簽署礦業資源合作協議。
中國為了在北極卡位,先是與冰島積極交涉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並在冰島協助下爭取加入北極理事會。
今年 5 月 15 日,北極理事會八個成員國共同發表「基律納聲明」(Kiruna Declaration),聲明中歡迎中國、印度、意大利、日本、南韓、以及新加坡共六個國家,成為新的永久觀察員。
聲明也宣佈四點共識,包括改善北極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採取行動解決氣候變遷問題、保護北極環境、與強化北極理事會機制。
回到鄰接北極圈的國家,幾乎清一色為富有的工業國,財政體質多健全,多數在國際機構的經商環境評比當中一直名列前茅。丹麥、挪威、芬蘭、瑞典的債務佔 GDP 比重不到 54%,俄羅斯更只有 12%,只有美國與加拿大的債務比重較高,分別達到 75% 及 84%,但兩者經濟還是很穩定。
氣候變遷是福還是禍?對於能因冰蓋融化而享受到更多開發利益的北極圈國家、以及冀望北極圈能滿足其發展所需資源需求的其它地區國家而言,目光所及的未來,可能會愈來愈精采。(文:楊琇羽)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