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色大熊貓變色之謎:能拍彩色照片或因白化病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9-15 10:02
文章來源:蝌蚪五譜
最近,英國《每日郵報》刊發了一隻叫“七仔”的棕色大熊貓的照片,引起了境外媒體的“驚呼”,也再次讓網友們欣慰:大熊貓終於可以拍張彩色照片了!
大熊貓不一直都是黑白標準照,為什麼會出現其他色呢?對此,科學家還沒有給出明確的結論,不過,我們可以從哺乳動物毛色決定和影響的角度,對這件事進行探究。
目前,大家對此事的推測主要有三種。一是秦嶺當地的水源、氣候、土壤等條件影響了大熊貓黑色素的合成。但是這樣的話,理論上大熊貓的毛色應該是從白色到黑色過渡。而顯然並沒有。
也有人認為,這是基因突變所致。我們知道,野生大熊貓數量稀少,尤其是這些棕色熊貓的發現地秦嶺,當地大熊貓種群小而孤立,據估計總量在200到300之間,至今卻已經多次發現棕色大熊貓。突變幾率過大,顯然也不太可能。
還有一種法是認為,這些“彩色”熊貓可能是一種特殊的隱性基因純合造成的。我們認為,這個假設可以再往前推進一點,即大熊貓變成棕色很可能是因為白化病。為什麼這麼呢?
為什麼沒有藍色的哺乳動物?
我們知道,毛髮色是一種遺傳特徵。雖然哺乳動物毛色多樣,但其實控制者只有一種色素,也就是黑色素。如果要進一步細化,也可以是兩種,真黑色素和 褐黑色素。前者表現為黑色或者褐色,后者表現為紅色或者黃色。所以,你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自然界中沒有綠色或者藍色的哺乳動物了。當然,藍綠色的鳥類是 有的,比如小藍金剛鸚鵡、藍松鴉、藍鷺等。
雖然哺乳動物身上的色素只有兩種,但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以不同的比例搭配,就能讓動物們的具體毛色各不相同了。它們可以為動物“調製”出棕色、銀灰色、黃褐色、紅色等等幾十種不同的毛色。雖然色表現不同,單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都是由酪氨酸和苯丙氨酸轉化而來。
上圖中的英文字母,每一組都代表一種基因的名字。圖中右側的路徑,則為從酪氨酸到黑色素的合成過程。相比較人類對基因的了解,科學家對黑色素的合成路徑研究已經相當成熟。要弄明白黑色素的合成過程,我們首先要認識黑色素細胞。
黑色素細胞來源於黑色素母細胞,起源於動物軀幹中的神經細胞。當黑色素母細胞遷移到真皮和表皮后,即開始向黑色素細胞分化。分化完成后,黑色素細胞再遷移入毛髮中。
黑色素是在黑色素細胞裏的黑色素小體中合成的。這個合成過程中,除了三種蛋白——酪氨酸(TYR)、酪氨酸相關蛋白 1(TYRP 1)和酪氨酸相關蛋白 2(TYRP 2),——是必選項,還需要很多蛋白質參與其中,起調節作用。缺失任何一種,都可能導致合成異常。
首先,酪氨酸被TYR催化生成3,4-二羥基丙苯氨酸也就是多巴,然后進一步被TYR氧化成多巴,再經過聚合氧化等反應生成多巴色素。此時仍是無 色。TYRP 2將多巴色素氧化成5,6-二羥基-2-羧酸,又在TYRP 1催化下生成5,6-羧酸。這時已經變成了一種褐色物質。之后再被TYR催化成5,6 ,這就變成了一種黑色到深褐色的物質。5,6-和 5,6-羧酸都被稱為真黑色素。
褐黑色素合成的前半段與真黑色素相同。在合成后,半胱氨酸(Cys)參與了合成,反應形成半胱氨酸多巴和半胱氨酸多巴,最后經脫羧反應變成苯 丙氨酸-羥基-苯井衍生物。然后還要經歷一系列反應,才能生成褐黑色素。谷胱甘可以代替半胱氨酸形成谷胱甘多巴,在谷氨轉作用下,轉化為半 胱氨酸多巴。
黑色素的生成過程
哺乳動物的毛色就由這兩種色素控制。而鳥類的黑褐色也是來源於此。這兩種色素的比例塑造了具體的色,而它們的比例,又由TYR的活性控制。活性高,生的真黑色素就多。而活性低時,過量的谷胱甘會引導生成褐黑色素。
酪氨酸是一種蛋白質。它在糙面內質網合成后,轉入高爾基體摺疊,然后才能進入黑色素小體合成黑色素。在本質上,黑色素也是一種蛋白質。既然是蛋白質 就一定要受到中心法則控制。因此,基因才是這一切的根源。與黑色素有關的基因為數多。如MC1R 基因、Agouti 基因、TYR 基因、Silv 基因、MITF 基因、KIT 基因等。除此之外,由於黑色素分泌的影響因素多,性別、年齡、光照、飲食等等各方面都會對黑色素生影響,所以有影響的基因也非常多。具體的基因作用, 由於本文並非分析基因的文章,故不再贅述。
哺乳動物為何戀上了白化病?
在動物界,白化病的發病率很高。人類也未能倖免。在我國,白化病的患病率大約是0.0057%,這意味,10萬人裏就有5個會得此病。遺憾的是,關 於動物的白化病發病情況,目前還沒有具體研究,我們無從知曉哺乳動物白化病的具體發病率。但從近年來的新聞中對白化動物的報導來看,動物患白化病的幾率還 是比較高的。
白化病的發病原因,通常是與酪氨酸有關的基因生突變,真黑色素合成不良。在黑色素細胞發生到黑色素合成裏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導致白化。
白化病是一種隱性基因造成的疾病。相對於正常毛色,控制白化病的都是隱性基因。這樣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棕色大熊貓的后代是黑白色的。因為其后代理論上應該是雜合子。但是,目前還沒有觀察到棕色大熊貓子三代的繁殖情況。所以還不能完全確定。
根據對白化高原鼠兔正交、反交、測交的研究,科學家發現其白化基因位於常染色體。將野生高原鼠兔和白化種進行對比,科學家發現有如下不同:
毛色:野生為灰褐色,白化為純白色;
仔率:野生較高,白化略低;
性情:白化高原鼠兔更溫馴;
體重和體長:白化的都略勝出;
眼睛:野生為黑色,白化為紅色。
由於鼠兔的眼睛虹膜色和毛色是連鎖的,這足以證明控制它們的基因是位於同一個染色體上的。同為哺乳動物,大熊貓白化病患者的情況和鼠兔也類似。相關的隱性遺傳基因必然也是位於常染色體上。
截至目前,在對動物白化病的研究中,科學家對白化小鼠的關注是最多的。在小鼠體內,與白化病有關的基因有abcd四種。其中abc三種基因具有支配 性,各自在不同的染色體上。當c基因為隱性純合的cc時,可以遮蓋任何其他基因的色素效果。A一B一C一D為野生色,A一bb一C一D為桂皮色,aa一B 一C一D為黑色,aa一bb一C一D為棕色。野生小鼠就是灰褐色的。
在魚類中同樣有白化病。魚類有三種色素細胞:黑色素細胞、黃色素細胞和銀白色素細胞。對於魚類來,白化就意味發生更多疾病和失去保護色,生存能力大大降低。而在哺乳動物中,這一點並不明顯,人類的白化病也不一定會引起其他疾病。
引起魚類白化的原因很多,它們不但可以受遺傳基因突變影響發生白化,還會因為環境營養等因素而白化。甚至不同的餌料,維生素的缺乏與過量,光照、水量和重金屬都可能成為導致魚類白化的罪魁禍首。而哺乳動物中,這些環境因素的影響就比較輕。
在文首我們提到過,與小鼠一樣,大熊貓也存在白色品種。在陝西佛坪發現的白色大熊貓,除了眼圈和四肢為黑色,從耳朵到肩胛骨,直到整個軀體,都是白色 的。白色大熊貓的毛色還略帶淡黃。研究表明,白色、全棕色、棕白色三種毛色都可能是白化病的一種。棕色就意味真黑色素分泌的減少甚至不分泌,而褐黑色素 分泌增加。通過圖片,我們可以看到,棕白色大熊貓的毛色是偏向棕紅的。由小鼠的突變可以推知,全棕色大熊貓應該也生了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突變。而棕白色 可能是一個突變,白色應該也是兩個以上的突變所致。
棕白色大熊貓看起來似乎比黑白色的還可愛,那張溫馴的臉總是帶笑意。所幸這些疑似白化病患者沒有天敵,所以並沒有受到什麼傷害。
大熊貓因為白化病的緣故,而能拍彩色照片了,你覺得這是個好消息嗎?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