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在2016再次面臨“闖關”時刻
鉅亨網新聞中心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陳剛在撰文中表示,從過去改革“闖關”經驗來看,中國經濟每發展到一定階段,就需要進行一次大的“闖關”,否則將面臨停滯的危險。所謂“闖關”其實是進一步市場化的過程,往往伴隨著放松管制、簡政放權、對外開放等元素。由於“闖關”可能會帶來物價失控、大量失業等問題,因此在經濟和社會領域風險極大,領導者若無巨大魄力和精準執行力,很可能不能夠成功“闖關”。但每一次“闖關”,都對中國向市場經濟邁進至關重要。這一觀點值得關注。
開年伊始,步履蹣跚的中國經濟重新成為人們憂慮的焦點。繼2015年夏天驚心動魄的股災之后,中國大陸a股再度出現暴跌,四天之內竟然出現四次熔斷。與此同時,外匯市場出現了和8月份股災時相仿的一幕,人民幣對美元再次出現暴跌,一些地區甚至出現了民眾爭相兌換美元的情景。這種股匯雙下的現象固然有金融體制監管的原因,但更多地仍反映了市場對中國經濟轉型前景的憂慮。
在中國經濟增速大幅減緩到每年6%左右的“新常態”之時,中國政府正在進行金融、財稅、國企等方方面面的改革。這些改革一方面被決策層視為經濟轉型的助推器,另一方面由於步伐過大和觸及利益集團,也被看作影響經濟穩定的風險源。加之仍在如火如荼進行的“反腐敗”運動,中國經濟再到關鍵的“闖關”時刻。
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經濟經歷了由計劃經濟向國家高度干預的市場經濟的過渡。在轉型過程中,中國經濟曾多次經歷關鍵性的改革“闖關”。這幾次“闖關”的激烈程度雖比不上蘇聯、東歐劇變前的“休克療法”,但經濟制度領域的變革之大、對政治、社會領域的影響之深,遠是一般漸進性改革所不可比擬的,因此風險也急劇放大。
較早的經濟“闖關”發生於1980年代后期,前期“搞活經濟”所釋放的改革紅利逐步消散,為進一步向市場經濟過渡,政府決定冒險放開對商品的價格控制,實現按市場供求關係浮動的價格體系。由於當時中國仍處於商品短缺型的計劃經濟結構,價格的放開導致了物價飛漲和嚴重的通貨膨脹,引發民眾強烈不滿。加之當時因價格“雙軌制”產生的“官倒”和腐敗問題蔓延,最終促發了一些負面現象。
雖然當時的價格“闖關”以失敗告終,領導層在1989年以后加以改組,但中國對市場經濟的嘗試並沒有因此停止。僅僅過了兩年多,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便於1992年發表了“南巡講話”,再次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宏偉目標。此后,不僅價格體系改革繼續進行,而且精簡國企、政府機構的改革,也在時任總理朱镕基的領導下大膽推進。這次改革之后,中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大大提高,民營經濟快速發展,經濟體的效率和活力大幅提高,但也付出了上千萬國企職工下崗(失業)的巨大社會代價。
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后,中國經濟再度陷入低迷。為推動進一步市場化,中國領導層進行了多次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嘗試,試圖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浪潮。這次“闖關”同樣讓中國人捏了一把汗,因為很多人擔心,長期被保護的國內產業會經不起來自發達國家的進口商品與服務的沖擊。加之當時國內銀行體系呆壞賬嚴重,很多人驚呼“狼來了”和“中國崩潰論”。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中國經濟不僅成功入世,而且贏得了快速發展的十年黃金期,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但是,中國也付出了環境惡化、道德滑坡和貧富分化的巨大社會代價。
從過去改革“闖關”經驗來看,中國經濟每發展到一定階段,就需要進行一次大的“闖關”,否則將面臨停滯的危險。所謂“闖關”其實是進一步市場化的過程,往往伴隨著放松管制、簡政放權、對外開放等元素。由於“闖關”可能會帶來物價失控、大量失業等問題,因此在經濟和社會領域風險極大,領導者若無巨大魄力和精準執行力,很可能不能夠成功“闖關”。但每一次“闖關”,都對中國向市場經濟邁進至關重要。
政治穩定是必要前提
經濟“闖關”與政治穩定之間有著緊密聯系。一方面政治穩定是實現經濟闖關的必要前提,如果上層分裂且不能夠就改革方案達成一致,“闖關”就會面臨重重阻力,增加失敗的風險。另一方面如果“闖關”失敗並產生嚴重的社會對立情緒,也會影響政治穩定和團結。
在當前形勢下,中國經濟改革再次進入深水區,需要對最敏感的經濟、社會乃至政治制度進行新一輪“闖關”改革,才有可能實現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最終邁向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這輪“闖關”中,金融改革是其中事關成敗的最重要一環,也是最困難的環節。發展現代服務業、高階制造業和農業都離不開金融創新和金融開放,而長期存在的過度資本管制、國有銀行壟斷和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問題,已嚴重制約經濟轉型。金融業的低效率設定資源,不僅造成了天量的地方債務、國企的腐敗和一座座空城、鬼城,而且也嚴重制約中國的進一步金融開放和民營企業的發展。
在此背景下,領導層大力發展股市等直接融資渠道,推動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然而,去年夏天以后不斷出現的股市暴跌和人民幣匯率暴跌,不僅使中外投資者深感惶恐,也嚴重沖擊人們對這輪改革“闖關”的信心。如果金融動盪持續不斷,不僅經濟改革難以為繼,而且可能引發大量破產、失業和社會動盪,進而加劇政府內部對改革方案的分歧,甚至引發政治動盪。當前中國股匯市的動盪已經遠遠超出了正常市場波動范疇,並屢次引發全球市場的恐慌。如果在這種市場不穩的情況下,貿然進行金融等領域的改革“闖關”,國家的經濟利益,都可能陷入巨大的風險之中。
作者陳剛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