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本「出海」熱潮洶涌 風險暗流涌動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4-25 19:23
華東新聞中心 梁軼雯
和訊網消息 中國經濟已進入了中低速發展的新常態,而中國企業卻在反向逆勢加強全球並購攻勢。市場「爆炸式」增長中,各路資本相繼「出海」。在以萬達、復星等為代表的綜合性大財團完成首波海外「探路」後,各行業的產業資本緊隨其後在全球一擲千金土豪式地「掃貨」,金融資本也「順潮出海」並顯現出加速的態勢。
據普華永道今日最新公布的報告《2015年和2016年第一季度中國大陸企業海外並購市場回顧與前瞻》顯示:2015年中國大陸企業海外並購交易數量較上一年增長41%,交易金額達創紀錄的551億美元。而今年則會勢頭更猛,2016年第一季度中國大陸企業海外並購交易金額已經達到826億美元,超過以往任何年度全年的交易金額。
國內經濟增幅的放緩以及海外投資的相對低成本使中國企業積極通過海外並購尋求新的增長動力。與過去央企和國企主導的集中於能源和基礎資源領域的投資不同,這一輪最新的「走出去」熱潮的投資主體以及投資目標行業和目的地全面轉向。民企已成為海外並購的主導者,歐美發達國家的高科技以及消費類標的逐步崛起成為並購大熱門。
不過,中國企業大手筆的「買買買」已經引發了國內對於資本外流的擔憂,政策層面也出現了一些不確定的走向。同時,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低成功率也被屢屢詬病,更有國際輿論大肆唱衰中國的跨境並購,認為中國正在重蹈日本當年海外投資泡沫的覆轍。可見,中國跨境並購「大買手」的海淘之路注定不會一帆風順。
中國企業海外並購進化史
2014年成為了一個分水嶺,中國從資本凈輸入國變為凈輸出國。在境外並購的宗數與大單金額瘋狂刷新記錄的同時,中國買家所感興趣的行業、目的地以及「大買手」自身也在不斷演化成長。
就企業而言,在2013年之前,中國幾乎所有的大型跨境並購都是央企操盤的,且大多集中在資源領域。這些交易帶有比較明顯的國家戰略意圖,談不上太多的企業邏輯。而近幾年,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開始在海外的充分市場競爭領域攻城拔寨。並購熱點也在不斷升級中。以前,作為制造業大國的中國出於對資源的渴求到處買油田和礦產,海外並購也主要集中在拉美、非洲等資源豐富的地區。如今,進入了全球產業鏈條的中國企業將目光投向了發達國家的發達產業,品牌、創新技術以及廣闊的海外市場成為了中國「大買手」最新的訴求。
據普華永道的報告顯示:2015年民營企業海外並購交易數量繼續領跑,較上一年增長46%,是國有企業交易數量的2.5倍,不過交易金額上國有企業仍然大於民營企業。歐洲和美國等成熟市場仍然是中國大陸企業海外並購的最重要的目的地。
專注跨境並購領域服務的晨哨集團近日發布的《2015中資海外並購年報》對此有更詳細的披露,該年報顯示科技媒體通信(TMT)行業位列2015年度中國海外並購金額第一名,農業、食品和能源,礦產行業位列其後。美國、瑞士和英國占據了2015年中國海外並購前三大熱門目的地國。晨哨預測,2016年中資在海外並購交易中會越發活躍,歐美成熟地區的高科技、不動產和大消費類型的標的將稱為中資海外並購的首選目標。
「中國產業已經不可逆轉的進入了全球的分工鏈條,如果不積極參與,永遠處在價值鏈的最底端。」晨哨集團首席執行官王雲帆說。
中國企業「土豪」般地在全球「掃貨」,並不僅僅依靠自身的力量,更仰仗了交易環境的變化。政府從供給側進行了積極的改革。2014年,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先後發布了新修訂的《境外投資項目核准和備案管理辦法》和《境外投資管理辦法》,確立了「備案為主、核准為輔」的管理模式,對原先需要核准的跨境投資項目大大松綁。近日,國家發改委公布了對《境外投資項目核准和備案管理辦法》修訂的征求意見稿,擬進一步簡化審核流程。這一系列政策層面的改革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創造了便利。
同時,2013年來各地自貿區相繼成立,各種金融創新舉措以及簡化的行政審批流程也為中國企業的跨境並購打開了方便之門。以前地方政府主要是「引進來」,即招商引資,而現在普遍把「走出去」作為新的重要的工作重點,各地方政府開始越來越支持和鼓勵企業按照自己的發展需求勇敢走出去。
業內認為,中國企業通過海外並購方式強勢進入全球市場,符合中國經濟走出去的發展戰略,一方面有助於拓展國際市場,另一方面也有助於企業做大做強。
「中國產業被逼得走投無路必須走出去,」 飛樂音響(600651,股吧)的總經理莊申安在第三屆中國跨境並購峰會上做大會發言時直言不諱地道出了企業的心聲。
有「中國第一股」之稱飛樂音響旗下的上海亞明是發明生產中國第一支白熾燈的百年民族品牌企業。目前國內的LED市場已經高度飽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下企業間進行着「血淋淋」的價格戰,「倒閉潮」蔓延上下游全產業鏈。面對激烈的行業競爭,去年年底飛樂宣布以現金收購的方式將擁有100多年歷史的全球領先照明企業喜萬年國際照明集團攬入旗下以應對國內的競爭。
「並購不是目的,只是走出去的一個手段,」莊申安說。「中國不缺產品與制造,缺的是技術、品牌和渠道。」
飛樂的經歷代表了一大批因國內經濟減速、行業產能過剩而被倒逼實施「走出去」戰略的企業。在去產能供給側改革的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的大背景下,許多面臨過剩產能行業如鋼鐵、核電等的大型企業都渴望通過實施海外並購以拓展海外業務來對抗國內高度的飽和市場。而且,對於人民幣貶值的擔心也促使海外收購案迅速增加。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金融資本開始成為整個市場上新的主力軍,產融結合進一步提升。據普華永道的報告顯示:財務投資者海外並購交易數量創近五年來最大增幅,2015年交易數量是去年同期的近兩倍。
普華永道中國中區咨詢服務主管合伙人李明表示:「財務投資者不僅為上市公司提供資金以及海外並購經驗和技術支持,與上市公司展開合作『走出去』, 同時也會獨立操盤主導大宗海外並購交易。我們預計財務投資者的交易數量將持續增長, 目標將集中收購擁有『中國視角』戰略規劃的海外企業。此外,一些投資者也將以全球化布局為目的進行海外投資並購。」
買回來的東西管不好是最大的風險
中國這一輪的海外投資已成為國際輿論的關注熱點。國際媒體《金融時報》、《紐約時報》等都發表了文章,紛紛看不懂,甚至諷刺是中國企業非理性的行為。論調都是一致的,中國正在重蹈日本的覆轍。
雖然如今日本已經成為海外並購市場的「老手」,但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曾經歷過一輪瘋狂的海外投資泡沫經濟期。三十年前,日本經濟在崛起後曾開展大規模的海外並購,不過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後,許多海外投資都成為了燙手山芋,誕生多樁著名並購失敗案例,比如1989年三菱14億美元購買美國洛克菲勒中心失敗的案例直到今天仍被人們津津樂道。
中國企業現今的情形與日本當年的狂熱非常相似。據之前被媒體廣泛援引的國資委研究中心、商務部研究院等聯合發布的《中國企業海外可持續發展報告2015》顯示,僅有13%的企業盈利可觀,各有24%的企業分別處於持平和虧損狀態。
李明說:「買回來的東西管不好是最大的風險。真正具備管理跨國公司的能力的中國企業屈指可數中國企業在這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其實,並購是非常高風險的業務,風險存在於並購的各個環節中。很多並購案面臨當地監管部門的重重壓力,還有勞工問題、交易支付問題、稅務問題、爭議解決、管理對接和文化融合問題等等。
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高級助理兼中民國際總裁廖鋒將企業在並購中遇到的困難總結為——找不到、看不懂、談不成、管不了。 廖鋒表示:「找不到」是中國企業、特別是中國民營企業在海外並購當中碰到的第一道障礙。由於國內企業對海外的了解還處在淺層次,要找到合適每個企業的標的,需要做大量工作的過程。 「看不懂」是指盡快了解國外具有上百年歷史的企業是非常困難的一個過程。怎麼了解好一個企業,不僅需要企業自己,也需要當地的合作伙伴,以及專業投資機構能真正的對這個標的企業的生長、生存、文化、背景、未來有清晰的認識和了解,這些都不是盡調就可以完成的。 「談不成」,項目談判之後做監管審批,也是漫長而艱苦的過程。大型的並購當中,細節非常多。一個細節的錯誤,一個隱患的埋伏,可能在後面會要花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精力去解決前面錯漏造成的後果。「管不了」,真正的並購完成,也是萬里長征第一步。並購之後,如何把雙方在文化、管理、感情上做深度融合,雙方形成一個新的企業,為未來發展奮斗,這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我把海外並購比作男女談戀愛的關系,你們之間必須門當戶對,文化背景、家庭背景差異太大,婚後也會有很大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並購之後的整合,整合就像結婚之後的過日子。」 中鼎股份(000887,股吧)副總經理兼財務總監易善兵。
中鼎是位於安徽省寧國市的企業,它專注於汽車上的一個很小的橡膠零部件,通過一系列的全球並購,做到了這個細分行業的老大。用易善兵的話來形容中鼎便是「我們雖身處深山,卻早早放眼世界」。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中鼎就走出了海外並購的第一單,於2008和2009年並購了美國的MRP、BRP公司,嘗到甜頭之後加速了全球並購的腳步,於2011並購了COOPER進入高端油封產業,2012年並購了ACUSHNET公司,2014年並購了KACO。得益於出色的整合能力,中鼎並購了海外市場,也帶動了國內市場的協同效應。今年海外收入的比重達到了56%,超過了國內收入的比重,公司整體的國際化規模已經初步形成。
易善兵這樣總結企業過往成功的經驗:第一、並購標的公司的選,歐美發達國家是首選,整體法律環境要規范很多。第二、選擇的標的要和行業相類似,你要先把它的底細了解清楚。中鼎每一單的海外並購,盡職調查做得比較詳細。第三、簽訂股權收購協議之後,需要運用金融工具鎖定風險,包括貨幣匯率貶值風險。第四、充分了解並購方國家的法律、稅收政策。 第五、兩個公司之間的文化差異不能很大。要考慮並購企業的管理團隊是否可靠,雙方是否能夠做一些優勢互補。第六、並購是一項既國際又本土化的業務。作為一個並購者,不能以征服者的姿態來對待。
相較於艱難的整合,更令中國企業擔憂的是政策面出現的一些不穩定、不明確、不可預期的走向。由於2月份的外匯波動,外管部門已大大收緊了資金出境通道,取消了QDII等額度。對於海外直接投資,即ODI,立項層面由商務部門審批,但是涉及資金出境仍要歸口外管;多地出現了外管部門和商務部門政策口徑不一,執行力度不一的問題。其次,工商管理部門在治理互聯網金融亂象的壓力下,一刀切地中止了任何帶有投資、基金稱謂的公司注冊,誤傷者眾,也包括了很多以正當海外投資為目的的項目公司或並購基金。
對於存在的風險,晨哨建議宏觀層面要盡量避免政策大起大落;銀行在信貸制度上應將項目現金流放在首位;行業布局上應提倡實體經濟收購,警惕資產泡沫。
盡管市場上對跨境並購交易的「爆炸」性增長有種種疑慮,但業內認為這是中國企業、中國經濟繼續成長的必經之路。
根據晨哨提供的數據,歐美日的發達國家,在全球的資產配置比例,普遍在38%以上,而中國目前只有8.5%左右。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要求中國把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通過投資的方式重新布局。
中國資本國際化的大潮將是未來二三十年里不可逆的趨勢,機遇與挑戰將長期並存。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 遊學是年輕人的專利? 壯世代遊學團正夯!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