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個股

財務費用超淨利 中華企業再拿地計劃遭質疑

鉅亨網新聞中心


財務費用超淨利中華企業再拿地計劃遭質疑

每經記者塗穎浩每經實習記者顧晟昱發自上海


淨利潤約5.65億元,而財務費用卻高達6.51億元——中華企業(600675,SH)2012年的年報數據引發了投資者的不滿。近日,在中華企業股東​​大會上,部分投資者對於去年超高的財務費用提出了質疑,矛頭直指公司高層管理不善。

相關資料顯示,中華企業於2009年9月起曾花巨資在上海等多個城市拿地。伴隨2012年樓市調控的到來,當初高價拿地的部分項目陷入銷售困境。為了緩解資金壓力,中華企業不得不通過信託等方式融資,由此造成了超高的財務費用。

在這種情況下,公司近日發布的公告又爆出總金額不超過38億元的拿地計劃,這再次引發業界質疑。

財務費用高過淨利潤/

6月18日,在中華企業股東​​大會上,有投資者表示,中華企業與綠地、万科等地產企業都經歷了20年的上市發展,但如今公司銷售收入與後兩者相差甚遠,且財務費用與銷售額更不成比例。

中華企業2012年報披露,當年淨利潤約為5.65億元,而財務費用卻高達6.51億元。而行業龍頭万科2012年的淨利潤為125.5億元,財務費用僅為7.65億元。

年報顯示,截至2012年底,中華企業的短期借款為12.9億元,長期借款為39億元,應付債券為11.9億元,這三部分有息負債高達63.8億元。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在研報中指出,中華企業財務費用如此之高,主要是信託成本高且無法資本化,利息支出達6.6億元,財務費用率高達18.2%。公司2012年報披露,一年內到期的其他非流動負債中就有8款信託產品,期末金額達22.3億元。

年報顯示,中華企業發行的信託產品年利率普遍在10%以上。

蘭德諮詢總裁宋延慶指出,擁有國企背景的中華企業應是銀行眼中的優質客戶,只要有合理的抵押物,申請利率更低的貸款問題不大。但記者查閱其2012年年報發現,公司已抵押資產的賬面價值高達151.39億元,而淨資產不過60多億元,很難再拿出資產向銀行申請貸款。

高價拿地埋下禍根/

中華企業董事長朱勝傑在回答投資者質疑時稱,公司在銷售規模等方面落後於領先企業,與地產調控政策有關。

事實也是如此。由於早前大肆拿地,中華企業在2012年的地產調控中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克爾瑞提供的數據顯示,2009年9月至2011年1月7日,中華企業在杭州、上海、蘇州、江陰等地拿下6幅地塊,共耗資約80億元。

然而至今,其中多數項目均處於建造中,僅有鬆江譽品谷水灣項目於今年4月開盤。網上房地產數據顯示,截至6月23日,該項目已銷售158套。不過公司年報曾披露,該項目需計提2.58億元存貨跌價準備,這意味著項目可能會虧本銷售。

中華企業此前大量拿地,已經演變成現在巨量的存貨。鳳凰財經顯示,中華企業去年底的存貨周轉天數為3818天,而万科同期為1275天,保利為1399天。

再拿地計劃遭質疑/

在存貨高企、財務狀況不理想的情況下,中華企業近日發佈公告稱,為了增強公司新增項目投資的規範性和可操作性,公司股東大會授權董事會2013年度購買土地總金額不超過38億元。該議案同樣遭到投資者質疑。

已捉襟見肘的中華企業,拿地的資金或來源於大股東上海地產集團。近日,中華企業發佈公告,上海地產集團增持股份至36.36%。

上海易居研究院研究員嚴躍進認為,中華企業造血能力欠缺,此時拿地或暴露諸多風險。他指出,作為中華企業的大股東,上海地產集團通過增持有助於中華企業理順股權關係,但在短期內改善其財務狀況不太可能。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指出,目前中華企業擁有現金20億元,但淨負債率高達152.3%,高額信託融資成本將繼續拖累業績,公司應將加強銷售,加快資金回籠。

為什麼在存貨周轉速度不快的情況下,中華企業仍然選擇拿地?《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去傳真採訪中華企業,但截至發稿仍未獲回應。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