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廣州還有多少文物盼人來管管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6-21 13:24


專題統籌 黃艷

專題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黃艷 項仙娥 實習生 張明


專題攝影 信息時報記者 巢曉 郭柯堂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廣州先后出現了金陵台、妙高台等稀有民國建築被強拆,蘿崗先秦古墓被損毀等事件,令人唏噓。具有兩千多年曆史的羊城還有多少文物不被“待見”,在“等待”推土機?

昨日,信息時報記者走訪廣州多個民國建築、文物遺址發現,文物遺址備受冷落、鮮為人知。三元裡抗英的牛欄崗遺址如今淪為流浪漢的棲息地,海珠區龍鳳街趣園民國紅樓,萬松園前的民國六角樓,位於沿江西路和解放南路交界處的中共華南分局秘密聯絡點等歷史建築都面臨可能被拆的危險。

牛欄崗

抗英紀念地被流浪漢佔領

歷史

牛欄崗曾是鴉片戰爭的重要遺址。1841年鴉片戰爭爆發后,當年5月30日,在牛欄崗處打響三元裡人民抗英第一仗,並由此揭開了中國人民自發反抗外來侵略者的序幕。牛欄崗因此成為記載三元裡人民不畏強敵,英勇保衛家園的歷史見證。

牛欄崗遺址現在備受冷落,目前僅存一座小山包,四周被道路、商鋪、宿舍樓擠占,遺址也鮮為人知。

附近居民多不知

昨天,記者來到白雲機場生活區尋訪該遺址,詢問了多名居住在機場生活區的居民以及附近的小學生,均表示“不知道”、“沒聽說”,南航退休老人活動中心的老人和工作人員也表示“不知道在哪裏”。幾經周折記者才在機場商貿中心背后的小山包上找到該遺址,遺址附近一名餐飲店員工說,她每天都在旁邊的公共廁所上廁所,從來沒有留意過該遺址,也不知道牛欄崗是什麼。

記者在現場看到,掩映在幾顆小樹下的牛欄崗戰場遺址,僅有約2平方米左右,旁邊立有一塊“白雲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牛欄崗戰場遺址”的碑。遺址旁邊有一個涼亭,成為了流浪漢的住宿地。[NT:PAGE=$]

據悉,牛欄崗遺址曾是在舊白雲機場的跑道上,當年曾讓位於舊機場的建設而移至白雲區機場生活區作為一個紀念性設施。

十年來多名人大代表呼籲保護

據了解,早在2003、2009年就曾有人大代表提出議案“輓救三元裡抗英戰場牛欄崗遺址”,但整整十年過去了,該議案仍然未能得到立項和落實。白雲區人大代表王菲曾是議案的提出者之一,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已經這麼多年了,但最終都沒有得到落實,遺址的地點也很少人知道,我們並不重視這個抗英的寶貴資源”。

她認為,“作為擁有寶貴歷史遺址資源的地方,應該無條件的恢復和重建起這一歷史遺址,使我們和我們的子孫后代見到活生生的歷史,受到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她介紹,但如今的牛欄崗僅存一座小山包,白雲區於1991年9月豎立簡陋的水泥碑以示標誌。“再經一二代人,這一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歷史遺址可能被遺忘,這方土地所承載的民族精神和它的歷史價值面臨在我們手中消失的危險,輓救、建設牛欄崗遺址迫在眉睫。

無獨有偶,今年1月由廣州市人大代表彭穗燕領銜再次提出建設牛欄崗遺址,全面保護歷史遺跡,但牛欄崗的遺址保護仍然沒有開始。

白雲區建議該遺址上升為市文物

據介紹,白雲區文廣新局是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后,對該紀念性設施進行掛牌,牛欄崗戰場遺址現為白雲區登記文物保護單位。

但對於該文物的全面建設和保護,白雲區方面則表示,該遺址的土地所屬為白雲機場。該區也曾針對人大代表的議案提出建議,建議市土地開發中心在白雲新城開發建設的同時,統籌考慮三元裡抗英戰場遺址的保護利用,對該地塊進行儲備並建設以三元裡抗英戰場遺址為主題的紀念性公園,在恢復現狀抗英戰場遺址的基礎上,可結合塑造一些抗英戰鬥歷史的浮雕、群雕等,使之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並同時建議,市文廣新局組織文物專家現場考察論證,將其上升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彰顯其歷史地位。

民國警察宿舍

穿衣戴帽后已無民國范

歷史

該民國建築,原來是建成於民國九年的第十一區警署警察寄宿舍,大門開在同福新街,有一雲石匾額“民國九年建 通宜 梅生書”。宿舍四面圍住一個天井,樓梯扶手精緻,建築上的彩色玻璃窗較為特別。[NT:PAGE=$]

現在恐怕很少人知道在海幢公園一墻之隔,還有一棟三層的民國警察宿舍吧。昨天,記者來到同福大街幾經周折找到了這個與海幢公園一墻之隔的民國警察宿舍。

鄰居們都不知這樓有來頭

地處同福新街14號的該建築從外觀看,几乎看不出民國風范了,石匾額上的字跡已經模糊,記者費勁才隱約看出“通宜”二字,建築大門內、窗戶邊、陰暗的走道上晾曬一些衣服,樓道和大門內貼滿了各種小廣告,一點受文物保護的感覺都沒有,如今即使住在該宿舍隔壁的住戶都表示不知道這是民國時期的警察宿舍。

如今為某企業職工宿舍

而在同福大街土生土長的街坊李女士說,“早些年還覺得這棟樓很特別,是民國建築,彩色的花玻璃特別好看,但后來經過刷墻整飾后,反而一點也看不出是民國建築了”。她介紹,當年的警察宿舍已經淪落為某企業的員工宿舍。因從外觀上已經看不出民國建築風范,且大門邊也沒有任何文物的標誌,周圍越來越多的街坊都不清楚這曾經是民國時期的警察宿舍。再加上這棟樓成為某企業的員工宿舍,也讓越來越多人感覺不到和周邊居民樓的區別。

海珠稱該建築為市級文物

民國建築備受冷落,為何享受不到保護待遇,它被列為文物了嗎?昨天,記者致電海珠區文廣新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經查詢,同福新街14號的民國建築確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海珠區對於該建築的建控地帶範圍以內的建築工程進行管理,任何人都不得破壞該文物,建築以內的工程也均需申請報批,但對於市級文物的使用,該負責人則表示由廣州市文廣新局進行管理。

龍鳳街趣園紅樓

“孤獨紅樓”非文物

是否會拆引擔憂

歷史

龍鳳街的趣園,原是一個風情的地方,據說當年此地長有大片竹子,是個美麗的大花園,后只剩下兩座像孖生姐妹的民國紅樓,點綴在深巷裡也惹人注目。近幾年,兩座建築中,右面的被拆掉了,只剩下左面那孤零零一棟。[NT:PAGE=$]

龍鳳街的趣園,原是一個風情的地方,據說當年此地長有大片竹子,是個美麗的大花園,后只剩下兩座像孖生姐妹的民國紅樓,點綴在深巷裡也惹人注目。近幾年,兩座建築中,右面的被拆掉了,只剩下左面那孤零零一棟,而這棟紅樓的命運也令許多人擔憂。

昨天,記者走訪該民國紅樓發現右面被拆掉的民國紅樓如今建了一棟七層半的高樓,一樓用於出租給了廢品回收企業,二層及以上均用於了出租屋。左面孤零零紅 樓門牌號為“趣園2號”,目前僥倖存在,這棟紅樓兩層高,居住在該紅樓內的范先生說,“我在這棟樓住了50多年,父輩居住在此,我也就在這出生的”,他回 憶說,早年的紅樓旁有大片竹子、有茉莉花,還有個金魚池,他所在的紅樓居住的均是市公安局系統的職工,最早4戶人家居住,鼎盛時期住了6戶,共20多口 人。如今,這棟2層的紅樓中就只有他一家9口人居住在內。

范先生說,這棟樓非常結實,他也十分捨不得拆遷,“我在這裏居住這麼久,對周 邊這些房子,是我看他們一棟棟起來,但現在看上去,這些房子也才幾十年,已經破舊不堪,反而我居住的這棟建築看起來比周圍這些房子還新。”他回憶上,早 些年廣州曾發生輕微地震,自己在家一點晃動感都沒有,反而是周邊那些房子的居民都有晃動的震感,嚇得跑出門外。

自從右面的紅樓被拆后, 范先生也非常擔心這棟樓被拆,“我們也沒有這棟紅樓的權,公安部門也沒有,當年的權人也找不到了”。這幾年常有人來讓他們搬走。范先生說,有人趁家人 都外出上班,將他們的窗戶捅破,還將2樓樓頂通過電鑽打洞以至樓房漏雨。“這些都是在逼我們離開”。令范先生欣慰的是,現在紅樓被很多熱心市民關注,這大 半年以來受到的騷擾漸漸減少了。

對於這棟倖存的紅樓,記者昨天從海珠區文廣新局獲悉,該樓目前暫未列入廣州市或海珠區文物保護單位,對於民國紅樓的保護也暫無具體措施。

萬松園前的民國六角樓

昔日民國消防站

今朝廉價出租屋

歷史

萬松園前的民國六角樓原是一座華僑屋,以前曾是民國時期消防站的辦公地點,是這一帶最高的建築,六邊形屋頂是哨塔,士兵拿望遠鏡觀察火情。

在海珠區萬松園小學后面,兩棟紅磚砌就的民國風格舊建築隱藏在一片樓宇中,緊挨他們的是幾排舊樓,而再外圍則是嶄新的商品房小區。兩棟舊建築呈孤島之勢尷尬地矗立在包圍圈中,年久失修的破敗更是讓其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NT:PAGE=$]

其中靠外的一棟,其衰敗已然讓原貌大打折扣,斑駁剝落的紅磚外墻、破落的窗戶以及用三合版搭建的頂樓讓人提不起憐惜之情。但是,仰頭望天,一座六角形的 塔形建築在屋頂上,這便是老樓曾經的身份證明。據稱,老建築是一座華僑屋,以前曾是民國時期消防站的辦公地點,是這一帶最高的建築,六邊形屋頂是哨塔,士 兵拿望遠鏡觀察火情。

然而,如今無論是住在裏面的住戶還是周圍的老街坊,都很難考證到它曾經是消防站。一名正在附近的榕樹下納涼的 70多歲老人幾十年來見證了老樓的變遷,不過,他所能追溯的歷史也只在上世紀70年代。“那時候我在部隊,我清楚地記得這棟老樓70年代前曾作為廣州空軍 的辦公點。”

老人說,后來空軍搬走后陸軍入駐,不過,改革開放以后,樓房又收歸私人所有並作出租用。

90后的打工仔小曹正是老樓一樓的住戶,在他蝸居的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裏。小房帶一個獨立衛生間,沒有廚房,每個月房租450元。對於老樓的歷史,他一無所知。

像小曹一樣,老樓的住的都是底層的打工一族,房東將每一層隔開成小間分開出租。如果說老樓仍在發揮價值,那麼目前它最大的價值不是承載了歷史,而是為這些打工族提供了廉價的庇護所。

在老樓的墻面一側寫一個“拆”字,已經模糊的字眼表面它拆掉的命運已經被定了有段時間。據居民透露,開發商要在這一帶新建商品房,附近的房子都得拆掉。

而就在這棟六角老樓旁邊,與之“相依為命”的是一棟同時代但保存完好的民國紅樓。不過,據這裏的租戶介紹,該樓被收歸了國有,房東是一家國企而非個人。

中共華南分局秘密聯絡點

人去樓空荒廢多年

“等待”拆遷

沿江西路和解放南路交界有一棟四層樓高的小洋房,建於上世紀30年代初,原是嘉應同鄉會館,解放前是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的秘密聯絡點、地下中共中央廣州市委的所在地,也被稱為“廣州第一面五星紅旗升起的地方”。

在沿江西路和解放南路交界有一棟四層樓高的小洋房,建於上世紀30年代初,原是嘉應同鄉會館,解放前是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的秘密聯絡點、地下中共中央廣州市委的所在地,也被稱為“廣州第一面五星紅旗升起的地方”。

2006年,廣州一家房地公司要拆小洋樓及周邊建築建寫字樓。2009年,人們發現這座樓房的歷史價值,遺憾的是其外墻和二至四樓窗戶早被破壞。清拆行動被叫停,然而這一拖就是四年。

房子就這樣孤獨地矗立在街角,紅色瓷磚牆面已經覆蓋了它的原貌。房子占地不大,臨街的一樓商鋪已經關閉門也被封起。在一側的鐵門可以通向房子的后面,四層樓高的后墻全部被綠紗圍蔽,旁邊的荒草表明這裏已經丟荒多時。

小洋房雖然沒有人居住,但一位保安卻在入口的保安亭裡守住這棟舊樓和后面的荒地,他說荒地旁的一棟居民樓其實也在守護範圍內,它和舊樓一樣是要被拆的。保安說自己一年前來這裏時,歷史建築已經是今日爛尾的樣貌。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