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中視窗:東盟一體化 小企業剋星?
鉅亨網新聞中心
東盟經濟共同體的成立與落實,正如不少觀察家所預測的一樣,截至2015年12月,仍有很多尚未完成的部分。
不過,無可否認的是,東盟在關稅、專業人士自由流動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因此東盟經濟共同體的成立終究還是對東南亞國家,乃至整個區域帶來影響。
馬來西亞智庫安邦專文分析,經濟共同體的目標,在於讓十個東盟成員國實現貿易自由化、擴大出口市場、參加全球供應鍊等,並實行貨物、服務、投資、資本、熟練勞工自由流通;這些宗旨都將對東盟各國企業帶來衝擊。
東盟各個成員國之間貿易,佔東盟貿易的25%,每一年以10.5%增長,而到了2020年預料將會升至東盟貿易的30%;經濟共同體的成立,對區域性的貿易有著正面的作用。
商機與壓力
雖然經濟共同體確實能促進東盟區域內貿易,當中也蘊藏著不少未知數和挑戰。
以越南為例,根據該國工業及貿易部官員梁皇泰的說法,東盟經濟共同體為企業界創造了商機,但同時也對該國的業者帶來龐大壓力。
而在越南的50萬企業當中,有97%為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即將會首當其衝。
隨著經濟共同體帶來更激烈的入口競爭,同時在吸引投資者方面也必須和區域性的競爭,這將會導致一些本土企業降低生產,甚至退出市場。
越南將面對的問題,其實也是大部分東盟其他國家,包括大馬所將面對的。
即使到了去年12月,東盟成員國的大部分企業都還未做好迎接經濟共同體的準備。
在理論上,貿易自由化、關稅減低等將有助於小型企業,不過缺乏相關知識,尤其是東盟商品標準化、進口程序等,讓中小企業錯失利用東盟經濟共同體擴展企業的機遇。
一些分析也指出,東盟國家的政策可能只會對大型跨國企業有利,而對中小型企業不利,反而會導致失業率飆升,尤其是非熟練勞工更將受到相當的衝擊。
根據泰國博仁大學(Dhurakij Pundit University)的一項調查,580個接受調查的泰國中小企業當中,只有11.4%的認為已經做好面對東盟經濟共同體的準備,而高達75.2%的並沒有做好準備,13.4%的表示對東盟經濟共同體沒有興趣。
融資難不利增長
這份調查也顯示出,大部分業者面對的主要難題,包括對市場機會認知不足、缺乏合格員工、在泰國境外沒有商業夥伴、缺乏英語掌握能力、規範自己的產品時面對的種種問題等。
對我國而言,雖然我國有較為廣闊的國際商業網絡、較強的英語能力,不過對市場認知不足,也同樣是中小企業所面對的困境。
基於東盟,包括我國的大部分中小企業仍然不清楚要如何應對東盟經濟共同體,而其中更有不少中小企業面對資金不足的問題,這問題在柬埔寨、寮國、緬甸等國更為明顯。
其中,微型企業更因為較難以獲得融資而面對更深的困境。
實際上,難以獲得融資是讓東盟中小企業增長變得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這對建構經濟共同體是不利的。
須建完善銀行體系
減緩困境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在東盟經濟共同體之下的東盟各國政府,應該給予中小企業特殊的稅務減免、提供資訊科技資助、東盟海關協助等,提升當地中小企業的競爭能力,以及提供培訓課程等增加中小企業對東盟經濟共同體的認知度。
除此之外,東盟也應該建設有效率、穩固的銀行體系,增加向中小企業,乃至於微型企業的融資。
同時,加強中小企業信用評估機制也是舉足輕重的。
許多東盟經濟體都缺乏獨立的市場機構來評估中小企業信用,而建立一個東盟中小企業徵信機構不失為建立中小企業信用的一個辦法。
- 亞洲父母瘋搶!這裡成低成本國際教育首選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