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新浪見證移動互聯元年:試水社交網購

鉅亨網新聞中心


晨報記者 苗夏麗 北京報導

3月中旬的一天,新浪北京總部16樓一間近六十平方米的會議室,空空如也。但3個月前的“世界末日”——2012年12月21日,這裏有過一場“戰鬥”:。在被工作人員形容為“驚心動魄的5分14秒”裡,5萬多台一搶而空。


已誕生3年,坐擁5億注冊用戶的新浪微博用這個5分14秒,尋路社交網購,也回應外界關於兩微(微博、微信)之爭的說法。一個最新消息是,下周5萬台互聯網機頂盒——樂視盒子將複製小米2模式,預約發售。

2013年以來,新浪這個“傳統”的新媒體,引入硅谷技術人才,開始內部變革。

新浪小米“一拍即合”

現在回憶去年12月21日,戴庚用了一個詞:驚心動魄。

戴庚是新浪微博錢包的副總經理,也是和小米科技合作的項目負責人。在他眼裏,這個合作有一個良好的開端。雙方早在2012年9月就接觸,到最后12月21日活動,整個過程僅短短3個月,可謂“一拍即合”。

此前,新浪微博在3C、旅遊機票和團購領域接觸過10多家企業。小米科技也和天貓商城在談。盡管最后敲定合作,但有些人還是存疑:一向作為媒體平台出現的新浪微博,盡管坐擁5億注冊用戶,究竟是否能一口氣賣掉5萬部小米2呢?

即使在小米科技內部,最初也有不少人反對。兩個原因:一是小米手機2供不應求,沒必要給自己攬事;二是擔心微博首次涉足電商,整個體驗過程是否流暢,小米科技或成為一隻“小白鼠”。不過,小米科技聯合創始人黎萬強,也是新浪微博的活躍分子,最終力促此次合作達成。

“從來沒有嘗試過電商的微博,為什麼不能有一次冒險之旅?”他說。小米科技對新浪微博的要求是,拿出盡量多的資源。同時小米承諾:保證成交額超過1億。“對新浪微博而言,幾百萬或上千萬元的成交規模沒有意義,超過億元才具有標桿意義”。

微博“交易”初體驗

2012年12月21日,新浪總部16樓的會議室成了微博賣小米手機的“指揮室”。一套思科網真視頻系統不斷被調試,兩個液晶大屏幕連結流量、伺服器。12月21日上午,這裏擠了四五十人,囊括了新浪微博錢包、技術和銷售三個團隊,進行北京和上海實時互動。

[NT:PAGE=$]21日前兩天,隨微博賣小米手機的轉發數突破200萬次,預約人次高達130萬。21日中午11點59秒剛過,所有人將目光匯聚到兩塊液晶屏幕上——隨流量曲線“嗖”地躥上去,戴庚開始倒吸一口氣。這1秒前,新浪准備了幾份預案,“這是個限購交易,130萬的預訂人群限時搶購5萬台小米手機2,主要目的是防止在交易開始一瞬間,上百萬人湧入系統,導致系統出現問題”。

從未進行過網上交易的新浪微博,在整個交易完成的5分14秒中,有2分鐘系統出現問題。黎萬強說,這在預期內,小米自己曾舉行過不止一次限購活動,上百萬用戶衝擊,几乎每次都造成系統宕機。要知道,新浪微博錢包在這次交易1周前,剛剛上線。

此后,每分鐘2000萬元的成交過程,支付系統挺住了。

戴庚說,這或許不是一個完美的案例。重要的是,我們做下來了。新浪董事長兼CEO曹國偉說,目前,我們才剛剛開始。

更關鍵的是,驚心動魄的5分14秒背后,新浪微博打開了另一扇窗。

微博變身商業平台

窗外有什麼?

曹國偉說:從新浪微博開賣小米2帶來了訂單的后續價值。新浪微博要成為一個整體的電商服務提供商,這才是“后續價值”的所在。

2012年,或許是微博的一個分水嶺。此前巔峰時,新浪微博堪稱美國“Twitter+Facebook的翻版”。曹國偉一度入選美國《時代》雜誌2011年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100強,與FacebookCEO馬克·扎克伯格和谷歌CEO拉裡·佩奇兩個巨頭公司的人物站在了一起。

但在2011年四季度,“氣候”變了。“管理層開始整體反思,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微博要變成一個怎樣的東西。”新浪一內部人士說。數億用戶的價值究竟在哪裏?

另一方面,“兩微之爭”擺上了檯面。微信作為騰訊旗下最成功的移動應用,2011年1月21日推出,到2012年3月用戶數突破1億,耗費433天;2012年9月微信用戶破2億,耗時不到6個月。顯然,新浪微博遇到史上最強悍的對手。

業內評論,微信裡的社交更像是在房間裡聊天,如果有很多人,那就開一個更大的房間,房間外的人不知道裏面發生了什麼;微博更像是在廣場上,大家可以小聲聊天,不讓別人聽見,也可以大聲聊天,甚至拿喇叭吆喝。戴庚說,微信和微博如同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裡那個少年和老虎,相互競爭,也相互依存。

[NT:PAGE=$]因此,5分14秒實質是微博商業化、貨幣化的探索。早在2011年,視微博為“二次創業”的曹國偉曾考慮過這樣一種路徑:互動精準廣告、社交游戲、實時搜索、無限增值服務、電子商務平台,以及數字內容收費。以此而言,小米2給了微博一次機會。

但在移動互聯時代,上述還不夠。

微博微信搶奪市場

接下來,除了做電商,賣東西,新浪微博還能做什麼?

首先是繼續商業化。今年3月18日正式上線的信息流廣告系統“粉絲通”,被認為是重要一步。“粉絲通”的具體形態類似電影中的植入式廣告,在用戶的微博信息流中插入推廣微博。瞄準的客戶群是中國上百萬、上千萬的中小企業客戶。2012年,新浪微博總收入約6600萬美元,77%來自廣告,主要是品牌廣告主的“社交媒體”展示廣告,其余為微游戲以及會員等增值服務。

根據國外Facebook等的測算,信息流廣告效果是一般展示廣告的10倍。但是,整個系統需要“精準匹配”,對技術和數據處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當然,無論是Facebook還是Twitter,這些新浪微博的“前輩”們,在商業化的道路上也都處於探索階段。

重要的是,這一年,騰訊微信崛起,在它找到商業化路徑前,新浪微博要搶佔先發優勢。至少目前,微信屬於更加私密的社交關係,用戶並沒有在微信逛商場的概念和習慣。新浪CEO曹國偉清楚微博的“命門”。今年2月的財報分析會上,他坦承,與微信的競爭不可避免,主要來自移動終端。“我們不得不努力把用戶的時間搶回來,加大投入,把移動端放在第一位”。

有意思的是,微博用戶可以將微博內容分享到微信,曹國偉說,向微信開放,唯一的想法是用戶體驗,“2010年年底,如果說有對手,最大的對手是我們自己”。

事實上,面對自己,新浪內部悄悄在變革。

內部換血“改良基因”

今年以來,新浪有過兩次動靜不小的調整。

一是新浪多年來第一次根據戰略架構重建。2012年最后一個工作日,曹國偉宣佈2013年新浪分成微博和門戶兩塊業務,原無線事業部移動微博品和技術團隊、原微博商業化品和技術團、原公司音樂事業部等都在微博板塊下,成立微博開放平台,搭建微博生態體系,同時確定了“移動為先”的戰略,曹國偉親自“督陣”。

二是空降技術“大拿”。2月20日,新浪任命許良傑為首席技術官(CTO)兼聯席總裁,掌舵新浪微博,也結束了近4年首席技術官“空窗期”。許良傑擁有一份近乎完美的簡歷:美國第一代互聯網搜索引擎Excite擔任過核心技術總監和首席科學家;為網易擔任過首席技術官,為eBay公司歷史上首位華人全球副總裁,曾拒出任“谷歌中國總裁”。

新浪是媒體平台,缺乏技術基因,這几乎是業內共識。因此許良傑的到來引人矚目。“不管外界怎麼看,Jack(許良傑的英文名字)在搜索、電子商務等有技術背景,一定會給微博帶來改變。”一新浪內部人士說,新浪微博要由一家媒體公司轉向平台型、技術型公司,從品技術到大的架構,都需要調整。“推動這個體系的建立,包括引入相應人才體系,這是Jack加入新浪的最大意義”。

關於未來,新浪微博能否帶來驚喜,一如它在北京總部牆上標語所示:站在數字生活的最前沿。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