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大國崛起?中國國際形象惡化
鉅亨網編譯鍾詠翔 2013-03-20 21:36
當前中國一步步邁向世界強權,北京開始意識到國際形象的重要性,也深知必須提升「軟實力」(soft power)。北京追蹤世界各國的民意調查,投入大筆資金推動「外宣工作」(external propaganda work)和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不幸的是,這麼做還是不夠。
雖然能找到許多國家正面看待中國,但根據Pew Research Center的「Global Attitudes Project」,以及BBC的調查結果,可以發現中國的形象介於好壞參半和負面之間。負面觀感正在擴大:近10年來,向來以歐洲對中國的看法最負面,如今連美國和亞洲對中國的觀感也趕上歐洲了。
中國和俄羅斯也出現摩擦加劇的跡象:表面上,兩國的世界觀和利益一致,暗地裡卻是揮之不去的歷史猜忌、貿易摩擦、俄羅斯賣武器給中國的問題、移民爭議以及中俄兩國在中亞的戰略競爭。
中國在中東和阿拉伯聯盟的聲望也出現惡化,因為中國支持敘利亞和伊朗政權,北京也迫害國內穆斯林少數民族,此政策也損害了中國在中亞的形象。
縱然在非洲,過去3年來,中國的形象也出現下滑,原因有如下幾點:大批中國企業湧入非洲;中國貪婪攫取石油等資源;援助計畫不僅被援助國家受益,中國的建設公司同樣獲益良多;中國支持惡名昭彰的政府。基於類似理由,中國在拉丁美洲的評價也變差了。
最後,中國最重要的國際關係─中美關係─也遇到麻煩。如今中美兩國相互依賴,彼此合作,也彼此競爭,不信任感加劇。
對中美兩國而言,關鍵是如何處理好這種存在競爭和不信任感的關係,避免演變成全面敵對關係。兩國都不曾有過這類戰略競爭關係,但我們可以期望互賴能夠緩和競爭所產生的衝擊。
雖然中國的形象變差可能是全球性的,但原因各個地區不同。
中國龐大的貿易順差直接和間接導致世界各國的工作機會流失,這點對中國形象的影響以歐洲、拉丁美洲和美國最為顯著,對這些國家而言,中國似乎成為前所未見的經濟威脅。(接下頁)[NT:PAGE=$]
此外,中國的軍事現代化,以及在亞洲耀武揚威,削弱了鄰國對中國的敬意。最近幾周,中國史無前例的網路駭客行動,已經成為中美關係的重要議題。中國國內人權問題一直是西方國家關切的重點。
造成這些不滿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的威權政治制度和商業行為,不透明,腐敗猖獗。
中國企業努力在國際市場開疆闢土,但在立足海外和擴大國際市場大餅上,經常遭遇重大阻力。根據Businessweek/Interbrand所做的年度世界排名,在最受尊敬企業品牌中,沒有1家中國企業擠進前100大。
考慮到中國的經濟成長率,形象問題似乎顯得無關宏旨,但國際形象很重要。由於中國的形象惡化,新上任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及其外交政策團隊,面臨的外交政策挑戰越來越大。
猜忌增加和摩擦加劇,本來就是成為世界強權的一部份。中國應該妥善處理外界的批評,而不是直線式否定一切,或採取令人難以信服的公關活動。
有很多中國可以立刻採取的作為。中國應該馬上停止網路駭客行動。中國應該開放國內市場,減少貿易順差,限制補貼海外投資與出口。中國應該保護智慧財產權。中國應該遵守聯合國《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外交政策方面,中國應該在《海洋法公約》(Law of the Sea Treaty)的架構下,進行國際談判,來解決南海爭議,解決跟日本的爭端,並向北韓和伊朗施壓,要求停止核子計畫。中國的海外援助與軍事預算也應該透明化。中國攫取天然資源,北京應當尊重開發中國家的敏感性。
相較於砸幾十億美元做海外宣傳工作,上述建議顯然更有助於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