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如何支撐中國夢
鉅亨網新聞中心
◎田立 (哈爾濱商業大學金融學院金融工程研究所所長)
「中國夢」是一個非常宏大的概念,其根本的基礎在於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化與前行,就是我們常說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那麼,當今之經濟該如何變革方能支撐未來之夢想呢?
中國經濟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已經歷了兩次大的變革,1949年,我們用革命的方式聚集了國家的資源與財富,救中國於破敗、貧窮和貧弱之中,逐步用有限的資源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國家自強之夢,是順應歷史的必然選擇;1978年改革開放,我們又運用市場的力量最大限度地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糾正和完善了計劃經濟在提高生產力方面的缺陷,實現了國家富強之夢。如今,當我們再次走到經濟發展的十字路口時,改革的方嚮應該是哪裡呢?筆者以為,應該是以價值槓桿撬動資源的配置效率,實現國強民富之夢。
從微觀層面講強調的是公民價值的實現,既包括以人為主體的權利和自由的價值的體現,也包括以生產單元為主體的企業的價值的實現;從宏觀層面上看,則是以微觀個體價值實現為基礎的資源支配權的合理分配。當資源的規模效應和人的主觀積極性都已開發到極致,有限資源的效率最大化就是邏輯的必然。
過去經濟學家們一直呼籲資源的配置效率,但始終不能觸及具體的邏輯層面。金融學家們以資產定價為基礎,提出了在不確定性條件下的資源配置邏輯,即以資產交易為平台廣泛吸納市場意見,以資產交易價格為基礎確立公司市場地位,以公司市場地位為基準決定資源支配權力。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關鍵點要得到保證,一是資產的準確定價,二是公司市場地位的體現。前者是市場意見的表達,後者則是對這種表達的尊重。無論哪一種,實現載體只有一個,就是資本市場。
關於我們的資本市場,筆者聽到太多的是抱怨、批評和詬病,這既反映了市場人士的憂慮,也反映出當前資本市場存在的問題,這是沒有錯的。但是,如果我們因為這些問題和憂慮就否定資本市場對於實現中國夢的意義和價值,那顯然既沒有讀懂中國夢的內在邏輯,也沒有理解資本市場的本質機理,這對於我們呼籲完善市場建設,乃至於理解並追逐中國夢都是有害而無益的。
實際上,我們的資本市場也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包括各種制度的完善和機制的建立,都在走向成熟。過去我們缺乏必要的做空機制,以至於資產定價體系始終處於無邏輯起點的尷尬境地,但我們陸續出台了股票期權交易、股指期貨交易,儘管離真正意義上的做空機制還有距離,但畢竟是進步了。當然,這種進步與經濟發展的整體要求還有很大差距,但差距折射的不是資本市場本身有沒有價值的問題,而是市場制度還不夠完善的問題。因此,我們要做的是不斷完善它,而不是因為它不完善就根本否定它。
當前資本市場最大的問題是缺少必要的「惡意搶購制度」,這和目前評論家們奔走呼籲的退市制度有著本質的區別,後者實際上只給不良企業提供了一個出逃之路,但沒有給優質企業以應有的市場地位,以及由此產生的資源支配權轉移。建立惡意搶購制度的目的就是要通過企業地位的變化來變更資源的支配權,也就是讓那些經過市場投票得到認可的企業有資格去「搶奪」得不到市場認可的劣質企業的資源支配權,這是當今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提高資源效率的必經之路,也是支撐那個上層建築的最根本經濟基礎,而這條必經之路恰恰就存在且僅存於資本市場。
讓資本市場承載中國夢不是哪一個人的主觀意志,而是我們迴避不開的客觀規律。如果說計劃經濟靠的是集中意志,改革開放靠的是「摸著石頭過河」,那麼中國夢想則要靠頂層設計,這就需要有識之士獻計獻策,從制度建設著手,來引導市場機制的實現,激勵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夯實深化改革的基礎。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和譴責,更不是用狹隘的抱怨來否定一個市場對於夢想實現的作用。我想這也許應該是今後我們對於資本市場態度的基本出發點。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